谁动了我的奶酪?

昨天和今天看了久负盛名的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国外的人写书总不介意用浅显易懂的形式将道理讲清楚,这一点国内做的不如国外。有时候很简单地东西,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说出自己想说的东西,或者就是只顾自己说自己的,不从读者或者接受者的角度去考虑。很多国内的理工科教材尤其如此,写出来根本就不是给人看的,是给他自己看的……我也见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可能这和传统东方含蓄委婉的习性有关吧,其他的借口我真的编不出来。

《谁动了我的奶酪?》主要围绕“变化”这个主题。谈到“变化”,中国有句古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喜欢将其改变为以下的版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又穷,穷则又变,恒变则渠清如许!同样的道理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形式彰显出相同的内涵。

书中的“嗅嗅”代表敏锐的观察和超前的预判。凡事发生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的征兆,高瞻远瞩和走一步,看三步的远见是应对变化的最佳方案。一直以来我都很重视变化和对变化的预判,这种迅速改变自己所处环境的能力和见识绝对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我在高中阶段读过一段话,当时读完就叹为观止,拍案称奇,现分享出来:

蝎子在星光之下行走,几乎就是一座移动的地震计。蝎子的八足上像裂缝的某种器官可以感觉到地表的一些动静,它可以在三英尺外听到昆虫在沙上行走的声音。它还可以捕获飞行的昆虫,以此开列长长的菜单。

然而道理人人都懂,关键的是当真实地面对这种情况时,实际心境的变化可能会让我们不再对变化敏感,或者根本从心底里就拒绝变化,抗拒变化,不愿意接受。

我以前有过类似的感觉,有的时候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去做,而且应当马上去做。然而可能deadline还有一些或者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就不愿意去做,反而到最后做的不好!这就像一种慢性病一样侵蚀我的内心,“明知道而无法改变”让我体会到深深的无力感和压抑感。因为感觉自己不再能控制自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永远谨记: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只有行动起来,才知道脚步应该往哪个地方去迈,路往哪个地方去走。

文中有一个观点值得好好思考,就是奶酪本身可能是有保鲜期的。即使别人不去拿走,可能一段时间之后,你依赖的奶酪也已经不是之前的味道,而是充满了会让你生病的霉味。因此,应该让适应改变,善于应对改变变成像骨子里基因一样的东西,让这一切顺其自然,变成条件反射一样的意识、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

只有这样,才会享受变化,才会感觉只有变化,才会趣味无穷!

最后,高中一位生物老师送给我的话,写在这里,权作提醒自己:

1、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创造的;

2、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2018.06.20 于吉大南岭七公寓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hanshen112/article/details/8075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