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聚类模型

  • 分类和聚类
    • 分类:最终类别是确认的,把各样本分到已有的类别中
    • 聚类:最终类别是未知的,把所有样本划分出最终类别

一、K-means聚类算法

1.1 K-means算法了解

  • 算法流程(推荐使用流程图:更简洁,且能降低查重)

    • 流程图绘制:亿图、PPT、Visio等软件均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解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K-均值聚类可视化

1.2 K-means算法评价

  • 优点:
    • ①算法简单、快速。
    • ②对处理大数据集,该算法是相对高效率的。
  • 缺点:
    • ①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要生成的簇的数目K。
    • ②对初值敏感。
    • ③对于孤立点数据敏感。
    • ( ②和③能采用K-means++解决)

二、K-means++算法

2.1 K-means++算法了解

  • 选择初始聚类中心的基本原则是:初始的聚类中
    心之间的相互距离要尽可能的远。
  • 算法流程:
    • (只对K-means算法“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这一步进行了优化)
    • 步骤一:随机选取一个样本作为第一个聚类中心;
    • 步骤二:计算每个样本与当前已有聚类中心的最短距离(即与最近一个聚类中心的距离),这个值越大,表示被选取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较大;最后,用轮盘法(依据概率大小来进行抽选)选出下一个聚类中心;
    • 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到选出K个聚类中心。选出初始点后,就继续使用标准的K-means算法了。

2.2 Spss实现K-means++

  • 导入数据后的具体操作( 选中K-均值聚类,默认使用的就是K‐means++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分析结果:
    • ①聚类的结果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②分成k类后,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③各聚类中样本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K-means算法的一些讨论

  • ①聚类的个数K值怎么定?
    • 答:分几类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与感觉,通常的做法是多尝试几个K值,看分成几类的结果更好解释,更符合分析目的等。
    • 例如:对消费群体分类,两类和三类都可以,因为分成两类可解释为高消费和低消费;分成三类可解释为高消费、中等消费和低消费。
  • ②数据的量纲不一致怎么办?
    • 答:如果数据的量纲不一样,那么算距离时就没有意义。
    • 例如:如果X1单位是米,X2单位是吨,用距离公式计算就会出现“米的平方”加上“吨的平方”再开平方,最后算出的东西没有数学意义,这就有问题了。
    • 处理方式: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下生成的描述性表格可放在论文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系统/层次聚类

  • K-means聚类和K-means++聚类都需要实现人为设定最终聚类数,系统聚类则无需此步。
  • 系统聚类的合并算法通过计算两类数据点间的距离,对最为接近的两类数据点进行组合,并反复迭代这一过程,直到将所有数据点合成一类,并生成聚类谱系图。
  • (本节参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教学pdf)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 样品与样品之间的常用距离(样品i与样品j)

  • 适用情况: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公式:
    • 网格路径常用绝对值距离
    • 其余常用欧氏距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举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常用“距离”(指标i与指标j)

  • 很少会有需要对指标进行分类的题目

  • 适用情况: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举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类与类之间的常用距离

  • 适用情况: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1.由一个样品组成的类是最基本的类;如果每一类都由一个样品组成,那么样品间的距离就是类间距离。

  • 2.如果某一类包含不止一个样品,那么就要确定类间距离,类间距离是基于样品间距离定义的,大致有如下几种定义方式:

    • 默认的是重心法;
    • 在系统聚类中组间和组内用的相对较多;
    • (聚类方法选择都是多样的,只要能把模型解释得通即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① 最短距离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 最长距离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 组间平均连接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④ 组内平均连接法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⑤ 重心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 系统聚类过程

  • 论文不能直接使用下图,要自己有所改动(形式与内容表述等)
  • 系统(层次)聚类的算法流程:
    • ① 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 ② 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 ③ 重新计算新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 ④ 重复二三两步,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 ⑤ 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5 完整解题过程

【题目】
  • 根据五个学生的六门课的成绩,对这五个学生进行分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法一:采用最短距离系统聚类法】
  • (1)计算过程

    • 1.写出样品间的距离矩阵(以欧氏距离为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2.将每一个样品看做是一个类,即G1,G2,G3,G4,G5,观察D(G1,G5)=15.8最小,故将G1与G5聚为一类,记为G6。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1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观察D(G2,G4)=15.9最小,故将G2与G4聚为一类,记为G7。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2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4.观察D(G6,G7)=18.2最小,故将G6与G7聚为一类,记为G8。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5.最后将G8与G3聚为一类,记为G9
  • (2)聚类的谱系图(树状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法二:采用最长距离系统聚类法】
  • (1)计算过程

    • 1.写出样品间的距离矩阵(以欧氏距离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将每一个样品看做是一个类,即G1,G2,G3,G4,G5,观察D(G1,G5)=15.8最小,故将G1与G5聚为一类,记为G6。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3.观察D(G2,G4)=15.9最小,故将G2与G4聚为一类,记为G7。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4.观察D(G3,G7)=32.4最小,故将G3与G7聚为一类,记为G8。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之间的距离,得到新的距离矩阵D3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5.最后将G8与G6聚为一类,记为G9
  • (2)聚类的谱系图(树状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他解法】
  • 组间平均连接系统聚类法
  • 重心系统聚类法
  • 组内平均连接系统聚类法
  • 注:这些方法的差别就是在计算新类与其余各类间的距离,只要能解释的通都可以用。

3.6 聚类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于一个实际问题要根据分类的目的来选取指标,指标选取的不同分类结果一般也不同。
  2. 样品间距离定义方式的不同,聚类结果一般也不同。
  3. 聚类方法的不同,聚类结果一般也不同(尤其是样品特别多的时候)。最好能通过各种方法找出其中的共性。
  4. 要注意指标的量纲,量纲差别太大会导致聚类结果不合理。
  5. 聚类分析的结果可能不令人满意,因为我们所做的是一个数学的处理,对于结果我们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3.7 系统聚类的Spss软件操作

  • 具体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结果分析
    • 谱系图是较新的Spss版本添加的功能:横轴表示各类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经过了重新标度);聚类的个数可以自己从图中决定。
    • Spss结果中还有一种图,被称为冰柱图,目前已经很少用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类数推荐≤5类(再多不便于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8 用图形估计聚类的数量

  • 肘部法则(Elbow Method):通过图形大致的估计出最优的聚类数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聚合系数折线图的画法
  • ① 将Spss中系数列复制到新建Excel表中,并排降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② 构建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③解释图表

    • (1) 根据聚合系数折线图可知,当类别数为5时,折线的下降趋势趋缓,故可将类别数设定为5.
    • (2) 从图中可以看出, K值从1到5时,畸变程度变化最大。超过5以后,畸变程度变化显著降低。因此肘部就是 K=5,故可将类别数设定为5.(K=3也可以解释,因为3到4的下降幅度也较平缓)
    • (哪种好解释采用哪种)
  • ④确定K后保存聚类结果并画示意图

    • 示意图说明:只有当指标个数为2或者3的时候才能画图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生成k(下图为3)个分类后,在论文中要对该k个分类进行解释(为什么分成这3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表构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设置横纵轴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设置点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修改图的样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最后直接复制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DBSCAN算法

4.1 DBSCAN算法基本概念

  • 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是基于距离的聚类方法;本节的DBSCAN算法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 DBSCAN算法聚类前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个数,生成的簇的个数不定(和数据有关)。
    • 该算法利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的概念,即要求聚类空间中的一定区域内所包含对象(点或其他空间对象)的数目不小于某一给定阈值。→ “谁和我挨的近,我就是谁兄弟;兄弟的兄弟,也是我的兄弟”
    • 优点:该方法能在具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可将密度足够大的相邻区域连接,能有效处理异常数据。
    • DBSCAN算法可视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分类

  • 核心点(下图红点):在半径Eps内含有不少于MinPts数目的点
  • 边界点(下图黄点):在半径Eps内点的数量小于MinPts,但是落在核心点的邻域内
  • 噪音点(下图蓝点):既不是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的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3 Matlab代码

% Copyright (c) 2015, Yarpiz (www.yarpiz.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Please read the "license.txt" for license terms.
%
% Project Code: YPML110
% Project Title: Implementation of DBSCAN Clustering in MATLAB
% Publisher: Yarpiz (www.yarpiz.com)
%
% Developer: S. Mostapha Kalami Heris (Member of Yarpiz Team)
%
% Contact Info: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4.4 优缺点

  • 优点:

    1. 基于密度定义,能处理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
    2. 可在聚类的同时发现异常点;
    3. 与K-means比较起来,不需要输入要划分的聚类个数。
  • 缺点:

    1. 对输入参数ε和Minpts敏感,确定参数困难;
    2. 由于DBSCAN算法中,变量ε和Minpts是全局唯一的,当聚类的密度不均匀时,聚
      类距离相差很大时,聚类质量差;
    3. 当数据量大时,计算密度单元的计算复杂度大。
  • 清风老师的建议:

    • 只有两个指标,且你做出散点图后发现数据表现得很“DBSCAN”(有形状),这时候再用DBSCAN进行聚类。
    • 其他情况下,全部使用系统聚类(K‐means也可以用,不过用了的话论文上可写的东西比较少)。

附言

  • 参考课程可见 B站清风数模,如上仅作个人学习后笔记整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HIE_Ww/article/details/13199027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