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

本资料来源公开网络,仅供个人学习,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浏览公众号:智慧方案文库。

目  录

1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编制依据

1.3 可行性报告项目构成及研究范围

1.3.1 项目构成

1.3.2 研究范围

1.4 工程建设期及业务满足年限

1.5 简要结论

2 现状与需求分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6424917 查看本文章

2.1 IDC 统一运管平台现状

2.2 需求分析

3 总体建设规模

3.1 建设原则

3.2 平台定位

3.3 总体功能架构

3.4 技术架构

3.4.1 容器+微服务架构

3.4.2 微信端技术架构

4 软件建设方案

4.1 服务门户管理

4.1.1 运营管理门户

4.1.2 信息展示门户

4.1.3 客户服务门户

4.2 运维管理

4.2.1 人员物资出入

4.2.2 设备重启

4.2.3 机柜上下电

4.2.4 跳线施工

4.2.5 技术支援

4.2.6 告警监控

4.2.7 方案比较

4.2.8 工单质检

4.3 运营管理

4.3.1 容量预警

4.3.2 事件管理

4.3.3 租用管理

4.3.4 业务管理

4.3.5 服务管理

4.4 报表统计

4.4.1 机房资源空闲率TOPN报表

4.4.2 机房资源使用情况报表

4.4.3 客户资源空闲率TOPN报表

4.4.4 客户资源使用情况报表

4.4.5 IDC上架设备明细报表

4.4.6 IDC释放的资源明细报表

4.4.7 产品综合统计报表

4.4.8 业务发展单位排名统计

4.4.9 业务发展单位趋势分析

4.5 资源管理

4.5.1 全量资源管理

4.5.2 拓扑管理

4.5.3 客户经理管理

4.5.4 资源统计和管理

4.6 系统管理

4.6.1 设备配置管理

4.6.2 用户与权限管理

4.6.3 日志管理

4.6.4 系统设备管理

4.7 配套系统改造需求

4.7.1 综资系统

4.7.2 统一采集系统

4.7.3 集中故障管理平台

4.7.4 EOMS系统

4.7.5 ESOP系统

4.7.6 OA系统

4.7.7 4A系统

4.7.8 ESB系统

4.7.9 机房出入终端管理系统

5 系统软硬件建设方案

5.1 资源池硬件

5.2 出入管理终端

6 配套需求

6.1 机房空间及电源需求

6.2 传输需求

6.3 管线需求

7 工程建设进度的建议

7.1 项目完成时间要求

7.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  体建设规模

1.1  建设原则

1、通用原则

为保证全网简洁高效的运行,平衡流量流向分布,我们遵循高速链路设置原则和最少链路设置原则,并突出网络链路的轻载设计原则,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对流量进行合理调整,网络结构设计在充分考虑并保证网络冗余的同时,尽量减少网络的改动,实现带宽的扩容和优化,网络拓扑设计则尽量保证路由器容量的负载均衡。IDC出口带宽扩容工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 先进性: 网络设计中根据用户需要和网络发展趋势,采用的技术具有技术先进性,高起点建设适应大颗粒业务、电信级、能实现固定移动统一承载的IDC出口层,充分考虑未来新业务、新技术发展的需求情况;

2) 高可用性:考虑IDC出口设备扩容比较频繁,尽量采用高带宽、高可扩展性的高性能数据中心交换机作为核心节点设备,同时,还要支持高性能的路由协议、QoS 能力以及高质量的通信线路;

3) 高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具有容灾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系统能不间断工作;网络设备关键部件必须采用冗余设计,支持热插拔,消除单点故障;要求提供对网络设备资源及通信线路的备份,并且能够在系统的某个部分出现故障时迅速地进行主、备份资源切换;

4) 开放性和标准性:要求网络设备必须是开放的,即是符合国际标准的网络设备,能够实现多厂家产品的互连;

5) 可扩展性:网络系统要能够灵活地扩展。能够通过扩展支持将来的需要,能够通过产品升级,采用新的技术,或者是增加模块来扩展现有网络设备的功能。

可扩展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 业务的可扩展性;

l 端口的可扩展性;

l 中继速率的可扩展性;

l 网络设备容量的可扩展性。

6) 安全性:网络的运行应该在一种可控方式下,以保证其安全性;应该尽可能地通过集中控制的机制实现网络的安全性;非授权人员应该不能进入网络之中,还要实现分层次的安全控制机制,根据具体用户的级别确定他们的访问权限;

7) 可管理性:网络系统应该能够支持 SNMP、SNMPv2等,便于计算机管理人员通过网管软件随时监视网络的运行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自动报告出错位置和出错原因;新增网元应纳入IDC网管监控系统。

8) 投资保护:合理利用原有设备,根据现网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拆闲补忙,保护原有的投资利益,节约投资。

2、软件开发通用原则

1)总体要求

系统遵循开放性、安全可靠性、先进性、高效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

系统建设基于业界开放式标准,包括各种网络协议、硬件接口、数据库接口等,以保证系统的生命力,保护投资,体现良好的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

系统遵循简洁、易用、统一风格的中文客户界面,提供维护管理和实时监控功能,简化系统的使用和维护。

系统设计充分考虑扩展性,能够以多种方式支持系统的扩展,包括业务功能的增加,系统升级以及系统扩容等。

2)应用软件要求

实时性:系统在完成各类实时功能时必须保证系统反应的实时性,包括实时的故障监视、实时的性能分析和操作维护等。

安全性:系统有多级安全管理机制。

可靠性:避免由于单点故障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避免关键管理信息的丢失,必须具备相应系统容错能力。整个应用软件系统应能够连续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应用软件中的任一模块更新、加载时,在不更新与上下模块的接口的前提下,不影响业务运转和服务。

可维护性:系统具有完善的自身监视和管理功能,必须具有故障诊断和故障定位功能。

可操作性:提供友好的中文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和在线帮助。具有完整的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和完善的系统安全机制,能够对每个操作员的每次操作有详细的记录,对每次非法操作产生告警;应用软件应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如:自动任务调度、自动故障告警、自动任务恢复等。

开放性:充分考虑与其他的系统的接口。

可扩充性: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新功能的引入不影响原有的功能模块,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规范性:遵循中国移动的相关规范。

3)数据库软件要求

系统中采用的数据库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ANSI/ISO SQL-89、ANSI/ISO SQL-92 标准;

支持中文汉字内码,符合双字节编码;

支持主流厂商的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平台;

具有良好的伸缩性;

支持主流的网络协议(如:TCP/IP、IPX/SPX、NETBIOS 及混合协议);

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异种数据库的互访;

具有支持并行操作所需的技术(如:多服务器协同技术、事务处理的完整性控制技术等);

支持联机事务处理(OLTP),要求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装载、高效的并发处理和交互式查询;

支持数据库存储加密及相应冗余控制;

支持联机存储和备份功能(如:磁带方式、磁盘方式);

具有强的容错能力、错误恢复能力、错误记录及预警能力;

具有避免数据库死锁的出现,一旦死锁能够自动解锁。

1.2  平台定位

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将立足全网IDC统一管理需求,集中呈现、分析和管理全网IDC运维数据和相关流程。平台侧重于对全网IDC资源、性能、服务水平的整体把握,接收各专业网管、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集中故障平台等传送的必要的资源、性能、告警、客户业务信息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的呈现和分析。各项基础功能仍由各专业网管、综合资源管理系统、集中故障平台等负责。

本期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将采用集中一套的方式建设、部署,与现有IDC运维支撑体系对接,获取资源、资产、容量、能耗、性能、业务、运维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对IDC运维、运营的统一管理。

1.3  总体功能架构

企业IDC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功能架构示意如下:

3d62dafe74e6eeb82b94e86ae4921830.jpeg

31  系统总体功能架构图

1.4  技术架构

1.4.1  容器+微服务架构

本系统软件提供商如能够基于容器进行部署并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开发,将在后续招标选择中处于优势地位。

fcdb456676475cdfdedf29e3cda0520e.jpeg

32 容器+微服务技术架构示意图

系统构建需基于虚拟化、集中管理、分布式计算和自动调度的云架构,能够实现业务的快速部署和灵活应用,并采用分布式弹性架构,支持应用的水平线性扩展。

系统需具备进行容器级、服务级云化的演进能力:容器将由移动公司融合云资源池提供虚拟机资源;系统相关的中间件由厂家自行提供并部署(包括redis,数据库,mq等);通过容器资源调度框架来实现容器资源的调度和管理。

系统需具备面向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的能力,将多种功能混合的模块,拆分重构为业务单一、高内聚的微服务应用,并支撑业务服务能力集群和容器化部署。

系统需支持引入“微服务管控平台”:通过“微服务管控平台”对已经微服务化的业务服务进行治理和编排。服务的治理和编排包括:微服务的接入、注册、发布、依赖关系配置、服务调用链跟踪等。


1.4.2  微信端技术架构

本期门户系统除实现传统WEB页面外,还需要基于微信端实现门户服务,页面展现借助微信实现,IDC统一运管平台需实现和微信平台的交互。

ad3f4b52fe44fda50636bfd1f973b8e7.jpeg

33 微信端技术架构示意图

1. 系统需提供微信端的服务门户支撑能力,功能包含:信息推介、运营服务能力展现、流程审批、自助报障、二维码认证、客户服务请求;

2. 实施时需申请DCIM系统微信企业公众号,并选择开发模式后提供给系统使用;

3. 系统需开发实现微信门户界面,与微信用户进行各类功能数据交互;

4. 由微服务框架提供的业务服务群(如不采用微服务框架,则由应用层各功能模块)提供前端门户需要的数据支撑。

篇幅有限,无法完全展示,喜欢资料可转发+评论,私信了解更多信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zuoan1993/article/details/132702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