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狼吞虎咽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许多糖尿病人都有过吃饭快的习惯,到了吃饭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有人吃饭简直就像是倒进肚子里似的,还听说有的小学校让小学生比赛谁吃饭快。这样的进食方式,无异于每顿饭暴饮暴食。

它所引发的胰腺的疾病名称叫做:急性酶动力性胰腺炎。对于这种病的解释是,进食过快造成胃、胰腺蛋白酶和消化所需分解合成酶动力不足,逐渐导致胰腺炎症。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它有两个重要的职责,一是分解合成食物中的蛋白。胰腺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分泌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重要的消化酶。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只有在这些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的水解蛋白,肠道才能吸收这些精细加工过的小分子蛋白,我们的细胞是从这些分解合成后的蛋白摄取所需营养,这些合成分解的过程必须在酶的作用下才能进行。

酶的作用需要的条件是温度和时间,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整体协调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在放松的心情和轻松的环境中进食,给食物以充分的咀嚼,帮助消化酶的启动和高效运行,才能充分调动胃、十二指肠、胰腺、胆囊的消化机能,将食物转化为机体所需的营养。如果吃饭太快,消化酶并没有进入最佳状态,甚至没有来得及释放,食物已经排山倒海似的涌进,无法将食物中的蛋白充分的分解,不能产生小分子蛋白,细胞就摄取不到优质的蛋白。

那些未经过充分转化分解的大分子蛋白还为机体制造垃圾,造成代谢困难。人肥胖的原因就是这些阻碍代谢的大分子蛋白集聚在体内,那些一顿饭吃半个小时的人都比较瘦,是因为他们在慢慢进食过程中,消化酶将食物充分转化为了小分子蛋白。

胰腺的第二个重要职责是分泌胰岛素,转化食物中的糖分。糖是细胞从食物中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胰岛素的作用就在于它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将其转化为细胞所需的能量。

因此,糖摄取转化和代谢出现紊乱,势必引发机体的全面代谢紊乱。血糖高引起的代谢紊乱是持续缓慢的,但是低血糖血糖,会迅速引发代谢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人都知道,血糖高的时候尚可忍受,低血糖发生的时候,会产生濒死的感觉,令人恐惧和绝望。

胰岛素在促进糖转化的同时还迅速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在肝脏和肌肉当中,甚至储存进脂肪当中。一旦饥饿或是体能消耗过大的时候,胰高血糖素会将这些储存的糖原动员出来,供给细胞所需的糖分。如果体内的胰岛素缺乏,不能充分促进糖的转化,糖分就会滞存在血液中,血糖浓度自然升高,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了。

因此,如果我们长期进食太快,就会逐渐的损伤胰腺,形成急性酶动力性胰腺炎,进而转为慢性胰腺炎,不仅分解蛋白的能力减弱,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也会逐步的缺损,甚至丧失。

因此经常有些消化不全的稀便现象,或是常常出现口渴,或是喝水后有需要很快去小便的现象,说明胰腺已经受损。但是这个时间血糖的变化,按照现有的检测方式,未必检测得到。但是出现以上现象,就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饮食、进食和生活方式,尽快的改变它。否则,就会成为真正的糖尿病人。到那个时候,只有糖尿病患者才知道那份痛苦,已经为时已晚。

吃饭需要细嚼慢咽,以促进食物中蛋白和糖的转化,为细胞提高足够的能量是健康长寿的必由之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给出的细嚼慢咽的标准: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30分钟左右,每口饭菜最好咀嚼25-50次,是极有道理的。

荷兰一位大科学家,有一年来中国,希望我帮助他回馈给中国人一个来自中国古老的健康传统方法:细嚼慢咽和叩齿。他从八国联军时来中国的爷爷那里学习这些方法,坚持五十几年。为了帮助咀嚼的时间,他只吃糙米,可以坚持每一口饭咀嚼20次以上。他甚至离开中国的时候,专门跑到我家里讨糙米饭,说酒店和飞机上不提供。

当然细嚼慢咽还有其他的很多好处:细嚼慢咽心情舒畅,心动有节奏,心情稳有益于心脏。细嚼慢咽可使面部肌肉得到充分运动和锻炼,还能增加大脑皮层的活力,起到预防大脑老化和老年痴呆症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发育中的孩子下颚发达,面部的皮层肌肉量健强,这些可以眼球水晶调节机能很好地工作,以增强视力。咀嚼食物会产生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能杀灭食物中的致癌物质。

总之,细嚼慢咽的进食有益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2257312/article/details/8067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