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阿里P7员工的离职忠告谈起

前几天,被一篇文章《我,阿里P7,找不到工作》刷屏了。34岁的阿伟,是阿里的数据专家,年薪百万。阿伟离开公司之后,本以为找个工作不是难事,可没想到,他连续找了四个月工作,面试了三十多家公司,公司标准也从大厂降到了中小厂,依然没有拿到合适的offer。阿伟顿时陷入了自我怀疑,到底是自己技术不过硬,还是市场要求太高?

阿伟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过去3年虽然是在阿里,但无论是技术还是架构方面都在原地踏步,没有丝毫的进步。很多时候,自己其实是在做ETL,开发报表这样螺丝钉一样的工作,每天看似很忙碌,但做的事情价值有限,自己的成长也非常受限。

1024是2的十次方,二进制计数的基本计量单位之一。1024,跟所有造的节一样,成为了程序员节。今天,各大厂/社区都会进行庆祝活动比如大会、直播等等。G哥就在1024这个日子,借《我,阿里P7,找不到工作》这个已经过去了几天的不再热的热点聊几句。

做一颗不寻常的“螺丝钉”

无论写java代码还是搞ETL出报表,都遵循一些相同的思考路径。

从减少重复的角度:

1、实现第一个需求。

2、实现第N个需求。

3、重复性的工作能不能不用写代码,配置化就能完成。

4、能不能有一个产品让用户自助完成?

从用户作业的角度:

1、用户提一个取数需求

2、开发加工为报表

3、用户使用

了解用户拿到报表之后又做了哪些处理吗?

用户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些报表有没有产出时效(SLA)的要求?

从稳定性的角度:

1、小A接到一个需求,产出一波报表,每个工作日的早上9:00 给xx主管审核,然后发送给boss。

2、如何保障早上9点可以达成目标?

3、链路有多少任务依赖?

4、依赖任务出错了怎么办,对应任务的SLA要求?

5、当依赖的任务达到500个之后,这样的复杂度下,依赖链路如何简化?

6、这张报表有多少指标,对应的数据加工能不能分组,分而治之的并行?

.....

 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忠告“ 毕业生,不要去成熟大厂做一颗“螺丝钉”。其实确实有各种选择,但是你了解如何做一个螺丝钉,以及做一颗与众人不同的螺丝钉,可能是大多数人可以模仿的路径。

选择好平台

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G哥建议新手们去成熟公司见一见如何做事。见一见不代表你要呆一辈子。老池的文章《我建议你职业生涯中一定去一次大厂》分享他自己的经历。

我最早在洪恩软件工作过三年的时间,那是非常朝气蓬勃的一个公司,对我帮助还挺大的。然后去了用友,在用友软件园工作了挺多年,2015 年加入创业公司锤子科技,后来做极客时间,成立墨问西东等等。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是那种特别天纵奇才的类型,天生就是创业的料,那么,先给别人打工,先去各种类型的公司看看,尤其是大公司,然后有机会自己再去独立做产品,自己再去创业,走的弯路会少一点,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我建议你职业生涯中一定去一次大厂

选择好平台,也有大学生就创业做得不错的。但是“见过好体系” 对于自己“建个好体系” 是有不少帮助的,天纵奇才毕竟有限。

G哥建议去成熟的平台,应该在人生前半段为宜。如果说你的发展路径是小公司-成熟公司-自己做公司,或者是成熟公司-小公司-别的成熟公司之类。要看换公司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

成长有多少自己知道

躺平肯定不适合程序员这个职业。前一段有位叫某武的同学找G哥咨询职业发展。他在一家手机公司,他做的事就是修改bug,包括解决一些环境问题,不同版本的兼容问题等等。就这些活看,也看不出问题。但是他说他1年只写了1000行代码,我震惊了。说定位到问题之后,复杂一点的组长修改,自己就是各种打杂,也不在一个具体的子系统或者模块沉淀。他想离职,去年年底跟hr聊过一次,被挽留了。hr大概说写代码有啥技术含量,一个团队一起把事做成就成了。现在应该把精力放在创新上,竞对手机厂商出了什么,我们就要跟上或者想不同的。

站在某个组织的角度,HR的说法是对的,但是在个人的角度,要去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双赢的局面就是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契合,个人实在没有成长,要果断say Bye。

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按照通常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的沉淀,个人的专业能力应该越来越炉火纯青,35岁怎样都应该比工作没几年的愣头小青年在专业能力上要给力的多吧?实情是,不见得……

下面引用技术琐话坐馆老司机曲总的一段思考。

b2534401b50bac6aeedfa19f6ac3f4c8.png

此图纯示意,没有什么调查问卷海量数据做支撑,绝壁不精准,但确是以本人为数不多的人生阅历举证所得。

基准线从一个企业或者管理者的角度解读,员工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薪资待遇的要求亦会越来越高,那么企业或者管理者完全可以要求员工的专业能力也在以线性甚至指数式的幅度提升。

实际线就没那么乐观了。刚入职场的年轻群体就像那全干的海绵,吸水能力极强,没有意外的话30岁左右可以成长为核心骨干甚至管理层。这也意味着天花板、瓶颈期或者说舒适区的随之而来,一招不慎就会以一个极其隐晦的幅度从高点缓缓滑落。

de53893c51cd6b812c955f1d8b935373.jpeg

前阿里P10阿白在《郭东白的架构课》有段话给大家很真诚的提醒。

对于我们软件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价值创造永远是个衰减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经验,会在信息扩散种迅速贬值。如果你不度量自己的增量价值,那就没法保证自己处在价值创造的前沿。

限于篇幅,先聊这些。G哥还有几个小点:聊聊学习方法、如何坚持、知识的跃迁、终身学习等,有机会下次再侃。

附《郭东白的架构课》,介绍给有缘人罢。

1b2e28ba4d1b15ef4e2ca9a3574cf89f.jpeg

加入技术琐话读者群,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读者群

 往期推荐:

14d7425d5f4ad83e411e8744a7384c6d.jpeg

长按二维码关注

以分布式设计、架构、体系思想为基础,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不限于代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3527895/article/details/12750550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