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笔记24——职责链模式(responsibilitychain)

学校OA系统的采购审批项目: 需求是

1) 采购员采购教学器材

2)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5000, 由教学主任审批 (0<=x<=5000)

3)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10000, 由院长审批 (5000<x<=10000)

4) 如果金额 小于等于30000, 由副校长审批 (10000<x<=30000)

5) 如果金额 超过30000以上,有校长审批 ( 30000<x)

请设计程序完成采购审批项目

传统,分支判断

传统方案解决OA系统审批问题分析

1) 传统方式是:接收到一个采购请求后,根据采购金额来调用对应的Approver (审批人)完成审批。

2) 传统方式的问题分析 : 客户端这里会使用到 分支判断(比如 switch) 来对不同的采购请求处理, 这样就存在如下问题 (1) 如果各个级别的人员审批金额发生变化,在客户端的也需要变化 (2) 客户端必须明确的知道 有多少个审批级别和访问

3) 这样 对一个采购请求进行处理 和 Approver (审批人) 就存在强耦合关系,不利于代码的扩展和维护

4) 解决方案 =》 职责链模式

职责链模式基本介绍

1)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又叫 责任链模式,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简单示意图)。 这种模式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

2) 职责链模式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3) 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职责链模式的原理类图

职责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个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对原理类图的说明-即(职责链模式的角色及职责)

1) Handler : 抽象的处理者, 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 同时含义另外Handler

2) ConcreteHandlerA , B 是具体的处理者, 处理它自己负责的请求, 可以访问它的后继者(即下一个处理者), 如果可以处理当前请求,则处理,否则就将该请求交个 后继者去处理,从而形成一个职责链

3) Request , 含义很多属性,表示一个请求

核心代码:

main方法中,某个审批对象设置下一个审批对象:
//需要将各个审批级别的下一个设置好 (处理人构成环形: )
        departmentApprover.setApprover(collegeApprover);

department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每次处理的时候实际上还是会判断一次,在这个类职责范围内即可处理,否则给到下一个类进行处理。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purchaseReques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f(purchaseRequest.getPrice() <= 5000) {
            System.out.println(" 请求编号 id= " + purchaseRequest.getId() + " 被 " + this.name + " 处理");
        }else {
            approver.processRequest(purchaseRequest);
        }
    }

职责链模式的注意事项和细节

1) 将请求和处理分开,实现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2) 简化了对象,使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3) 性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因此需控制链中最大节点数量,一般通过在Handler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在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超过阀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出现超长链无意识地破坏系统性能

4) 调试不方便。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时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5) 最佳应用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时,比如:多级请求、请假/加薪等审批流程、 Java Web中Tomcat对Encoding的处理、拦截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2059611/article/details/10331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