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故我在:《文凭社会》读后感

现在正是一年一度的答辩季,朋友圈有各种毕业季的苦尽甘来,也有更多的彷徨无助。就业,似乎越来越卷。

新来的实习生。本硕985,还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一届00后真的越来越强大了,让人汗颜。

虽然,每天干的活也不比当年硕士的我实习内容高深多少。

实习门槛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严格许多。

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而今年,各种声音从疫情到人口出生率都分析了一遍,包括流行的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

现实是,海底捞的服务员一个月保底4000,而一个大学生能找到保底4000且包含五险一金提供住宿的工作,确并不多。

现实也是,大厂的实习机会卷到飞起,而转正之路困难重重;考公考研每年的人数越来越多,比如北京的硕士毕业生在今年还超过了本科生人数。

总体而言,公众的平均教育学位较十年前提高了许多,甚至考博在某些专业已经成为常态。毕竟,工作困难的生存压力比科研情怀更能促进更多的人加入考研考博考公。

所以可能会出现一种局面,花了800万买了一套学区房,最后名校毕业,一年工作的收入可能还达不到18万。

《文凭社会》是一本讲述美国的教育学位的发展史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引用几句:

“教育学位:用来交换获得工作机会的筹码”

“在每一个攻读学位的个体看来,面对学位贬值。最好的回应就是获得更多的教育。”

“错误的前提:更多的教育能够生产出更平等的机会、更高科技的经济表现和更多的好工作。”

“文凭通胀:把更多的人留在劳动力市场之外”

“教育的内容并不是由技术需求决定的,大部分技能(包括最高级技能),都是在工作中或通过非正式网络学到的”

……

通读此书,大概可以理解:

取消文凭是合理的吗?

取消高考类应试教育是合理的吗?

为什么老板/领导通常不是专业技能最强的那个?(换句话,就是日常的吐槽)

学校是学习效率很高的地方吗?

学习成绩可以预测成功吗?

……

但令人悲伤的是,本书的结论倾向于:

除了文凭社会,普通人并没有更多的选择。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8420245/article/details/13078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