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原则》

这一篇博客是最近在读书籍的读后感,感触颇深,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一、人物背景介绍

《原则》作者瑞·达里奥是桥水基金创始人,桥水基金是美国著名量化对冲基金公司,曾屡次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逆势发财。比如:1987年10月美国发生股灾,单日跌幅高达20%以上,而桥水基金获得22%的收益,被称为“十月英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冲基金行业整体惨淡,雷曼兄弟倒闭,巴菲特旗下基金损失9.6%,而桥水基金获得14%的正收益;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桥水再次表现优异,获得高达45%的正收益。

《原则》是作者将毕生的为人处世方式及企业经营之道抽象精炼为具象化的标准,也就是原则。从书本章节安排上分为三部分: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在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章节,作者针对每一条原则都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展开,很多描述都是自己生活或工作场景的再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则可以作为工具书参考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也可以作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

二、什么是原则?

原则在书中的解释为:宗旨,标准,行为准则

联合作者的背景,其实从企业管理来讲可以是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从量化投资来讲可以是一套专家系统,也就是为人处世与企业经营的一套标准。

三、为什么要使用原则?

本书一开始,作者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围绕这三点,作者告诉你为什么要使用原则:

现实影响决策,故需分辨清楚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1、从心理学角度看,大部分人无法精准做出理性的决策,因为自认知存在障碍,同时思维也有盲点。认知障碍是“低级自我”战胜“高级自我”的结果,“高级自我”是理性的化身,而“低级自我”是一种潜意识;思维盲点则更多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以及经历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与极度透明,需要理解现实,考察事物的运转规律,从而理解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2、从现实角度出发,不固守事物“应该”是怎样的想法,而应拥抱进化,因为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为了最大化进化,赢得自然的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从痛苦与反思中寻求进步。反思又要求我们不仅考虑后续的结果,还要考虑再后续的结果,也就是从更高的层次俯视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定位自己在大自然中、在宇宙中的位置,并基于当前所处何处,推演预测将来走向何方。

3、用五步流程法迭代实现目标:

(1)明确目标:尽管人类几乎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但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所有东西,不要将目标和欲望混为一谈,更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以为是成功本身,所以要深入界定目标与欲望,才能明确真正想要的东西。

(2)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但也要注意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以为是问题本身。

(3)诊断问题:先把问题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

(4)规划方案:前进之前先回顾,经历过什么,做过什么,然后循序渐进思考谁来做、怎么做。

(5)坚持不懈地实践: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但是执行的过程需要清晰的衡量目标,规避执行过程中偏离目标。

四、具体怎样使用原则?

本书工作原则章节是对原则运用的实例,为了突显《原则》核心观点,这里联合作者提炼的图示对其进一步说明:

  1. 五步流程法

五步流程理论(左图)对目标的迭代,严格按照目标à问题à诊断à方案à践行流程推进,并成为螺旋式发展进步的强劲推力,不断缩小结果与目标的差距。

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业务对五步流程法加以升级改造,如图(右图)所示:在目标与问题之间植入桥水的创意择优文化和原则决策系统,从而产生更多有独立精神的思考者以及更远大的目标,实现五步流程法对业务的贡献。

  1. 建造并进化你的机器

作者在对机构的概念进行解释时提到,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机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文化和人(左图)。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是:优秀的机构拥有优秀的人和优化的文化,优秀的人塑造了优秀的文化,而优秀的文化决定了选用什么样的人,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助推机构有效运转。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了解人处事和判断处事方式能否取得好结果比了解其做了什么更重要,更明确地说就是:考虑人的影响时,要考虑是学习不够还是能力不足(右图)。当然还可以引出更丰富的维度,这个更细颗粒度的追踪其实就是精细化目标达成的决策系统,也就是五步流程法的落地实践

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满满的感慨,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以前的工作,其实人和万事万物一样,就是一个高度自洽的内化系统。当我们期望一个结果的时候(输出),必定得先要制定一个目标(输入),目标经过系统(人或机械系统)的消化和计算,才能有一个像模像样的结果,有了这个结果还不够,因为和期望目标相差甚远,这个时候要增加一个负反馈,分析当前结果与目标的差距,进而优化系统,重新消化计算,周而复始,无限缩小结果和目标的差距,得到自认最优的近乎完美的系统。

但是这个过程的进化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以我自己为例:因为一开始不知道结果和期望会相差甚远,所以设计系统不会考虑纠错机制(开环系统);当有了纠错机制以后(闭环系统),可以知道结果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了,所以自然要建立差距与系统的量化模型,并深陷其中(误差与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模);终于从细节中拔出来,却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不再关注中间繁杂和琐碎的过程和细节,只关注结果和期望目标,至于中间是借力打力还是坑蒙拐骗,一概不管,能抓到耗子的猫就是好猫,所以丢失了探寻事物本质的好奇心,缺乏沉淀和成长;意识到没有成长以后回归认知的合理,于是积极归因探索事物背后的本质

以上,结合原则对自我的反省与思考,大概也是这些年来成长的写照,还是要心存敬畏,善于归因,对万事万物始终保持一颗探寻本质的好奇心,客观理性处世。

2022.04.06 于广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信息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41842926/article/details/12402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