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的“懒蚂蚁”

每个公司都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工作起来不慌不忙,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影响,他们总有自己的节奏,战术上看起来满是松弛感,但战略上似乎又不是,而且这类人,也偏偏总能被评优晋升等各种好事选中。

这样的人,或许在你的团队里就有一个。然而当你回头看自己,加班加点,像办公室里的陀螺,这个时候,你难免会问:他凭什么?

这样的现象在职场上并不少见,为什么很多人忙来忙去最终却在结果上输给那些看起来很闲的人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理论——懒蚂蚁效应

它源于一个关于蚂蚁的实验,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对三个蚁群的活动进行观察,它们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结果显示,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劳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每天东张西望,悠闲度日,他们把这类蚂蚁叫作“懒蚂蚁”

生物学家在标记了这些“懒蚂蚁”后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结果令人意想不到,那些平日里勤快的蚂蚁表现出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的状态,而“懒蚂蚁”们却挺身而出,不慌不忙地带领蚁群寻找新的食物源。原来,“懒蚂蚁”虽然看起来每天无所事事,实际却是在侦查、思考,它们善于动脑,保持探索状态,从而能够在危机之时处变不惊,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在职场上,那些勤于思考的人就是实验中说的懒蚂蚁,一个公司从不缺勤奋努力的人,能保持深度思考的“懒蚂蚁”式员工却少之又少。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有的人只顾埋头干活,从不抬头看路,难免陷入“瞎忙”的状态,无价值、低效率的忙碌不仅让人身心疲惫,往往还无法换来满意结果,久而久之,勤劳的人却陷入思维固化、视野局限的状态

身处职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懒蚂蚁”式的员工,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懒蚂蚁效应”得到一些启示,并以此指引自己做出改变,让工作上的付出与努力发挥最大的成效。

跳出禁锢,从全局出发

全局观是一种能够跳出问题本身,从事情的整体以及全过程出发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避免一叶障目。

面对问题时,可以试着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拓展思考和分析的局限性。

时间维度上,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问题,这样可以考虑到一些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做好心理预期或应急方案;

空间维度上,把自己放在一个系统中来思考问题,不要只纠结于眼前的个人得失。例如,很多人为了争取千八百的涨薪机会而陷入无意义的内耗、争斗和内卷中,最后也没能如愿;而有全局观的人会放眼整个公司和业务,思考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所在的这一环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才能彰显我的不可替代性和贡献度?通过思考和分析全局,在复杂的系统中找到秩序,为更长远和更大的收获做准备。

懒于杂务,勤于要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花费大部分时间去执行,也就一定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很多人在工作中被鸡零狗碎的事情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无暇思考分析自己的工作和成长,自始至终只能做一个配合的角色。

识别事件的优先级,把精力聚焦在要事上。我们所面对的工作就像一个系统,不同的工作内容就像不同的变量,组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系统的整体情况。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我们可能很难分析每一个变量,预测每一种可能的影响和结果,但是当我们识别出重要的变量后,就可以跟踪重点变量,避免被不重要的变量牵扯大量精力,通过把控重点变量的情况来控制事情的整体走向和结果。

影响你工作整体成果的事情可以有20件,但其中一定有最重要的一件,这件事情做不好,其余19件做得再好,也不能证明你是一个称职且优秀的人。

勤劳与懒惰是相辅相成的,懒未必是一种智慧,勤也未必一定有好结果,关键看我们如何分配自己的勤与懒,懒于杂务,才能勤于要事

做对未来有计划的人

大部分人都高估了1年内能完成的事情,而低估了10年内能完成的事情,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取决于一个人对时间的态度和观念。

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会对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做计划,而有计划的人,在做决策和资源分配时就有准则,这个准则并不局限于当下,而是以实现更长远的目标为准则。

做计划时,首先选定一个时间维度,然后确定2-3个大目标,这里我们说的是“大目标”,并不是要把所有想做的事情、想要的东西全部细细列出来。有了大目标就确定了大方向,在这个时间维度里,你的所有策略、行动都围绕仅有的几个大目标开展,和大目标无关的内容,就可以适当放弃,以免占用时间精力。确定了大目标后,可以通过倒推明确具体的执行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最终促进大目标的实现。

职场上,每个人的分工和角色都不尽相同,既要有勤于思考、运筹帷幄的“懒蚂蚁”,也不能缺少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勤蚂蚁”。或许我们无法拥有领导者的思维和视角,但面对自己的工作,希望每个人都能头脑清晰、明辨方向,纵观全局,找到重要的事情,为未来做计划,不辜负自己的付出与努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ths512/article/details/12896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