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小延迟调度问题算法的一些思考

贪心算法正确性的证明上是很有难度的,算法分析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算法的正确性,算是一个思维的训练,尤其在贪心算法上是一定要证明的。

一、问题描述

最小延迟调度是这样的问题:有很多的客户要进行安排,活动有一个服务时间还有一个要求完成的时间,有两个量来刻画每一个活动,这些活动是客户发起的,接下来有一个执行的人,执行的人他需要把这些活动做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个安排也就是调度,比如先给谁服务,再给谁服务,服务的时候是不能停歇的没有空闲时间,一直在工作的。但是有的安排可以让一部分客户满意,让另外一些客户多等待一下,现在我们就有一个优化问题,如何能让所有的客户有的有延迟,有的没有延迟,那么有延迟的,希望延迟最大的值能达到一个更小一点就是最好。
问题
公式描述
max的含义:对活动开始服务的时间是f(i),本身需要服务的时间是 t i t_i ti,时间相加表示对他的服务结束了,结束后就要用这个量来减去他期望的完成时间,如果是一个正数,就表示有延迟,如果是负数就表示没有延迟,在期望之前就已经完成服务了。对每一个客户都进行这样的一个计算,就表示一个最大的延迟,最大延迟的最小化的含义是f这个常数,f是一个调度的序列一个调度的决策的过程,如何来安排调度的有不同的安排的序列就会有不同的延迟,有不同的延迟就可以取挑选到底哪一种安排方法更好。

二、举例说明

A={1,2,3,4,5},T=<5,8,4,10,3>,D=<10,12,15,11,20>
调度1:顺序安排
f1(1)=0, f1(2)=5, f1(3)=13,f1(4)=17, f1(5)=27

new_data.head()
def choice_2(x): #将G1,G2,G3做连续值处理,转换成离散值,然后替换数据
    x = int(x) #G1,G2为一阶段成绩和二阶段成绩
    if x < 5: #G3为最终成绩
        return 'bad'
    elif x >= 5 and x < 10:
        return 'medium'
    elif x >= 10 and x < 15:
        return 'good'
    else:
        return "excellent"

stu_data = new_data.copy()
stu_data['G1'] = pd.Series(map(lambda x:choice_2(x),stu_data['G1']))
stu_data['G2'] = pd.Series(map(lambda x:choice_2(x),stu_data['G2']))
stu_data['G3'] = pd.Series(map(lambda x:choice_2(x),stu_data['G3']))
stu_data.head()
def choice_3(x): #设置对Pedu的划分,做连续值处理,转化成离散值,然后替换数据
    x = int(x)
    if x > 3:
        return "high"
    elif x > 1.5:
        return "medium"
    else:
        return "low"
    
stu_data["Pedu"] = pd.Series(map(lambda x:choice_3(x),stu_data["Pedu"]))
stu_data.hea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rototype___/article/details/12449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