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脑科学谬论】从“遗忘”这件事聊一聊大分子编码说和老王谬论

欢迎订阅【老王的脑科学谬论】专栏,了解更多基于“老王谬论”对大脑工作原理的分析和猜想。

一个困扰学术界很久的问题:遗忘及其规律的物理根源

有一个困扰心理学界已久的问题,那就是遗忘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看看下面著名的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个曲线描述了人类记忆“遗忘(衰减)”的趋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天的(短期)记忆强度最高,睡一觉以后(长期)记忆陡然减弱,但是随后减弱的趋势又会变得缓慢。

基于“大分子编码说”的解释

这个趋势用“大分子编码说”是很难解释的:是大分子蛋白变薄了?那岂不是越强的记忆越厚?但物质结构越厚它的解码难度不会增加么?而且如此复杂的编码结构发生了变化不会改变内容么?这种方法很“笨拙”,那会是某个“标志位”记录着记忆的强度么?那么它又是如何以及为何要改变呢?一系列的很难解答的问题。

基于“老王谬论”的解释

而基于“老王谬论”解释就自然多了:“老王谬论”中记忆是以光场景形式存在的(如下图⬇),就像是投影仪投出的一帧一帧的画面,每个画面记录着一个瞬间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信息(其中非视觉信息使用不可见光波段存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一帧帧画面本身就有强度(就像我们可以调节投影仪的亮度一样)。那么这个强度就是这一瞬间的记忆强度。这个强度会随着时间等诸多因素“衰减”,我们的记忆也随之衰减。而且信息内容不会因为强度的衰减而改变。

甚至它还可以解释:有些时刻,比如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东西,这个场面会让我们很兴奋并且给与此时的场景很高的强度,于是即使过了很长时间我们对它依然记忆犹新,就像下图所示的样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3759986 查看本文章

小结

所以从遗忘及遗忘规律这个角度,个人认为“老王谬论”的解释更为自然简单。

PS:一个小小的推论

尽然记忆的衰减是因为场景强度的衰减,那么就意味着它只是衰减,而未必会彻底的“消失”。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忘了”定义为记忆彻底丢失;而把“想不起来”定义为由于场景强度太弱或者试图寻找它的“线索”不正确导致目标记忆信息没有被检索出来。那么也许我们并不会真正的“遗忘”而仅仅是“想不起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ello_tute/article/details/1239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