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复习—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即1946-1957年,计算机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
由电子管组成

特点

集成度小,空间占用大
功耗高,运行速度慢
操作复杂,更换程序需要接线

第二阶段

即1957-1964年,计算机被称为晶体管计算机,由电子管组成

电子管的诞生:由贝尔实验室的三个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因此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给他们了

PDP-1也是第一个配备显示器的计算机
4K内存,每秒可200,000指令

特点

集成度相对较高,空间占用相对小
功耗相对较低,运行速度较快
操作相对简单,交互更加方便

前两个阶段,计算机都是由物理元件来命名的


第三阶段

即1964-1980,计算机被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由集成电路组成

由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发明了集成电路(IC)

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变得更小
功耗变得更低
计算速度变得更快

自此,计算机具备了进入千家万户的条件

操作系统也自此诞生
因为IBM当时设计的两款计算机主打功能不同,而且相互无法兼容,这就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所以IBM为了解决这些个问题,就开发出了System/360,这就是操作系统的雏形

操作系统的意义:
使得不同的电子元器件,不同电路的计算机都能在同样一个操作系统上面进行运行

第四阶段

即1980到现在,计算机被称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即我们此时的一个计算机里面就会包含很多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CPU就是我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品之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特点:

一个芯片集成了上百万的晶体管
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价格更低,更能被大众接收
用途丰富:文本处理,表格处理,高交互的游戏与应用

第五阶段

未来的计算机
可能有两种:

生物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因为前两个阶段的计算机元件都太大,所以我们所说的微型计算机都是从三四阶段开始的

主要受限于性能,在早期微型计算机都用的是单核的CPU

单核CPU的发展历史

1971~1973		500K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8位)
1973~1978		高于1M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8位)
1978~1985		500MH频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16位)
1985~2000		高于1G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32位)
2000~现在		高于2GHz频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64位)

摩尔定律

当价格不变的时候,集成电路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即性能,每18~24个月就会提升一倍

但是进入21世纪摩尔定律渐渐失效了,因为单核CPU遇到瓶颈了,不得不从单核CPU发展为多核CPU

多核CPU发展历史

2005		Inter奔腾系列双核CPU,AMD速龙系列
2006		Inter酷睿四核CPU
				Inter酷睿系列十六核CPU
				INter至强系列五十六核CPU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5821251/article/details/11138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