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的学英语经历,值得借鉴

图片


文 / 王不留(微信公众号:王不留)


今天看到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讲述的学英语经历。


施教授上大学时,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


他初到美国时,读一篇《生物化学期刊》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1991年4月,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


John提供了一个方法,“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


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


这条建议其实适合大家,因为我们对新闻都会比较感兴趣!


于是,每天他会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


刚开始,他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他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


一年后,他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这样英语水平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相关的英语表述,日积月累,你的英语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咱们不一定阅读《华盛顿邮报》(因为官网已被封),China Daily、CNN、Fox News等报纸也可以阅读;也不一定是新闻,其他内容也可以。


我个人从2015年备考研究生时,没事就打开CNN的APP,浏览上面的文章,看不懂的或不感兴趣的直接略过;感兴趣的就认真阅读,不懂的单词,长按单词可以显示翻译,顺便记下单词。


通过多年训练,一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已经能够看明白,虽然有些长难句还是看不懂,但阅读英语长文已经没有太大压力。


另外,我阅读《经济学人》的文章还是比较吃力,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的文化背景。因此,看外文,我更喜欢阅读与中国有关的文章。


其实看老外的文章,有个简单实用的快速阅读方法。只需要看三大块:


文章的开头,文章中的图表和文章的结尾(一般属于结论)。


然后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论证手段+主要结论。


这样一篇文章算是读完了,如果感觉有必要精读,可以再重新品味。


2012-2020年《经济学人》PDF版合集免费下载!这本杂志是我最想要的考研英语资料!

《经济学人》2021年1月23日刊文章导读及资源下载


这是王不留的第 27 篇文章。

* 作者简介:王不留(微信: wbliu85),凌晨四点开启奔跑人生的小卒子。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51cto.com/14560101/260895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