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时代的“生产力”呼唤新的“生产关系” ——新时代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探究

ICT时代的“生产力”呼唤新的“生产关系” ——新时代如何“让组织充满活力”探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企业病”似乎是一个“陈旧”的词,但在ICT时代特别公司当下,似乎值得探究。人力资源2.0探讨以及公司的各种祛除平庸的措施似乎都显得“无力”和“无可奈何”,强大的“执行力”也似乎无法让组织焕发出ICT时代应该有的“活力”,这种活力是有别于“执行力”,更多的是一种面对“不确定性”时候的创新、韧性,弹性。具体表现:
1、 层级汇报多,层层管控,事事请示,充斥拉通、协调、对齐、免责等低效
2、 少量极度“忙碌”的高层显示出“全知全能”,但“讲话”和“精神”越来越不能“落地”
3、 广大“中层”无所事事,上传下达,可有可无,但又确实看起来“很忙”
4、 大量基层,习惯于“螺丝钉”,无法“自举”(boot),更谈不上创造性
5、 稀缺的想象力,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远离时代

在《领导力与新科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过去的管理理论是建立在牛顿的科学之上,但是科学本身已经飞快的往前去走了,但是我们今天的管理还坐在过时了的科学之上”。期待大家能够看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过去的思维是机械思维,任务是基于一个明确的目标,用指标量化,用计划度量,管理监控达成既定的目标。那么现在呢?

包括华为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1、如何到达想去但找不到路的领域;
2、如何到想不出来的领域;
3、如何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

简单讲,就是“创新”。那么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我们创新呢?答案就是“演化论思想”。因为演化论里面的“变异”就是我们的“创新”,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做呢?我们看看马化腾老师如何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企业作为互联网生态里面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个方面都具有与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从生态角度思考,我把腾讯14年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包括7个维度:需求度、速度、灵活性、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

生物型组织的构建对于现代企业中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的启示可提炼和抽象为两点:

一、创新和多样性

要构建生物型组织的目的是什么?是创新!回顾人类的进化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科学家們估计,人类大约在距今500万到700万年之间,从他們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分支出來。其后发展的若干人类物种和亚种,已经灭绝。包括栖息在亚洲的直立人、栖息在欧洲的尼安德塔人。古智人(早期智人)大约在距今25万年到40万年间演变出來。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祖先有并行的几个发展分支而不是独苗,在生存竞争的规则之下古智人最后占据了上风。

这就是多样性,只有具备了多样性的基础,创新才能发生。举个例子:生物在遗传历史上有从单性繁殖到异性繁殖的过程这就是增加多样性。另外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体每一代的DNA相比上一代都会有0.24%到0.4%的变异,这也是为了增加多样性。我们再举个企业的例子,在腾讯公司培育替代QQ的产品时“微信”只是其中的一个,但不是唯一的一个。

这些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组织或者生物系统通过不断的“变异”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为组织和生物系统带来什么?带来的是生命系统的延续和壮大,让其能够在自然选择的生存竞争中获胜。生物进化和企业进化一样,最后拼的就是谁的基因可以活的更久,对于企业来说当前的名词就是“创新”。多样性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为创新(突变)提供可能,最后“自然选择”会发挥作用留下最适合生存的组织系统。

“要想得到和生命真正类似的行为,不是设法创造出真正复杂的生物,而是给简单的生物提供一个极其丰饶的变异环境。”——KK《失控》

我们举个非常现实化的例子,在苹果推动了3G的发展之后,人们没有想明白4G会给我们带来什么?4G的爆炸科技是什么?在4G普及之后的几年大家最后有了答案,是“抖音”这类短视频业务。其实5G的当前状态大家也有同样的疑问和困惑,要回答它也许只有让5G先变成能孵化创新的平台才会有答案。

华为公司毫无疑问过去三十年是成功的,在电信市场打造出一个肥沃的“黑土地”,上万亿的网上存量有理由让我们这么称呼我们的“平台”。所以说华为才是中国最大的“平台”公司,但这个平台更多是管理意义上和市场行为上的平台。我们希望把之“数字化”并产生“自我增强”的效果似乎就难度很大。(平台和黑土地这个话题需要单独深入探讨)

二、自组织

“自组织”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热词,大家可以在google上搜索下。在解释这个词之前我给大家举几个自然界的例子,估计大家都很熟悉。

蚁群,单个蚂蚁是非常笨的一个生物,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蚁群的活动后就会惊讶其群体的智慧。最早的科学家认为蚁后是蚁群的智慧中央,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其实不是,蚁群只不过是基于简单规则“涌现”高级智慧的自组织系统。

蜂群,一只蜜蜂的记忆只有6天,但是一个蜂群的记忆是180天。和蚁群一样蜂群也没有“国王”,但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从大量愚钝的成员中涌现出来的手,控制着整个群体。蜂群是能同时进行感知和记忆的分布式内存,是由许多独立的单元高度连接而成的一个活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

以上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愚笨的大量个体形成了高级智慧的自组织系统(N+N>N2)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例如:蝴蝶、鸟群、迁徙动物、蝗虫、沙丁鱼群等。他们都有几个明确的特点:大量个体、简单规则、相互作用、群智涌现;

自组织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大家普遍认为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类生物型组织的最佳形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只讲非常触动我的两个点:简单规则和相互作用。

“网络思维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

对于老鼠和人来说,基因的相识程度是90%,但是为什么生命体的差异如此之大?科学家们给的答案是因为:“决定生命运转的不是基因个体而是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基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基因个体的加和组成了生物的复杂性。”

其实包括蜂群在内的所有生物组织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我们原来遵循的管理逻辑是如何构建这个系统,然后管理的是事情,对于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管理不够。举个例子,之前华为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关注的是你个人的贡献。2018年开始公司的绩效考核开始考量你对他人的帮助或者价值共享,这个动作就是管理了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这就是从管理个人到塑造链接的转变。

要在一个传统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体系和大公司中,如何克服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大企业病”,如何能建立一个自组织、多样性,自我演化,自我认可的组织和人才队形是是否能在ICT信息时代构建平台、生态的关键,需要从文化、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层面来构建,简单靠宣贯“文件”肯定是不够的,全员需要被“唤醒”,正如公司指出的,每个人都需要“改变”。一个个“阿米巴”式的“创意工坊”,“创意合伙人”需要涌现和成长起来,一个个“社群”,“社区”等“自组织”需要被建立和激活,用软件“开源”的思想来组织,输出的不仅仅是开源代码,还有更为宝贵的开源“思想”,开源“创意”,开源“文档”,开源的“人”。

注解:本文的形成也是基于“开源”,快速“迭代”而成,无法明确引出出处,但吸收很多好文章启发。既不能说是原创,也肯定不是转载,只能算作一次“commit”。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rxdboy77/article/details/11276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