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日志(八)管理之人员激励

                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许是所有公司常态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近期看了好多文章,得出几个理论模型

                    1、人员激励是企业永久的话题

                    2、企业不同阶段,随着企业的进化,激励机制也需要与时俱进

                    3、85、90后的这一代人员激励模式,跟传统的70、80后截然不同


                   看到的几个具体问题:

                         1、华为这种大公司,当中高层已经衣食无忧时,如何继续有效激励?

                               这个话题,对于任老爷子也是一个持续头疼的问题吧?

                          2、一些互联网协作型公司的激励模式

                                      看到了罗辑思维公司的管理,全然90后员工,完全不考勤,3-5个人形成一个小组,从策划产品到销售,形成一个利润中心。公司通过与各个小组分配利润的模式去驱动,有点在平台上二次创业的概念,员工的积极性完全被激发。因为每一份付出都是在短期真金白银的可兑现。

                                   但问题来了,罗辑思维的模式还是一个平台上二次销售产品的公司,除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其余的更多的是销售其他厂家的产品。

                                    对于传统企业呢?是否试用?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这种模式显然行不通。对于我们这些传统软件,需要去医院实施3-4个月,也很难套用。

                                印象深刻的是脱不花采访柳传志,脱不花是一个90后观察研究者,更多的事站在90后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去激活他们。柳传志作为一个传统企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理念,这一套生产线,如果完全按照90后随性而来,那也无法组织有效的生产。我认为那次采访脱不花没能说服柳传志去改变思维,去理解90后。

                              也许根源就是,一个是传统制造型企业,一个是新兴互联网公司(没有实物产品),罗辑思维可以用他的利润小组去卖联想的笔记本,但联想没办法像罗辑思维公司那样去管理90后,毕竟涉及到大规模的制造,不管你是什么零后,进到我生产线,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的作息、标准、流程去执行。

                           想想我们这个传统软件企业,也没想到如何套用罗辑思维的管理最新模式。不过倒是开启了我思考的那扇大门。


                    再谈谈现在的公司,核心人员4名,除我之外,一个负责研发、一个负责实施、一个负责市场销售,重组公司时把他们都给了股份,理论上这4个人都已经是公司的主人,这算是一个最最最传统的激励模式了。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是未达到预期。

                   我一直幻想,一个好的激励模式,然后大家自觉地在自己的岗位职责上奋勇前进,形成4根支柱,不过目前看来存在如下问题:

                           1、这几个股东,并未真正找到自己当老板的感觉。

                                      毕竟只占了很微小的股份,依然是员工的心态,只不过有了一些主人翁精神而已,离企业的支柱,实在差的太远了。

                           2、核心层已经产生了官僚惰性

                                      决策层针对管理问题,梳理的措施和方法,作为团队领导者,他们自己有玩忽职守的倾向,也就是我是管理者了,这些制度是管下面员工的,我能找机会游走一下制度之外,能偷个懒。

                                      虽然只是非常小的事件,但隐患和未来带来的灾难不可限量

                           3、工作不得法

                                      这几个人工作算是努力,每周绝对超出正常员工,但除了有把子力气,真的完全不得法,还不够独立支撑自己那个部门的事情

                           4、激励模式的弊端

                                     股份是一个长久激励,真正收到收益,至少1年后(利润分红),也许3-5年,对他们显然没有太多刺激的作用。

                                     罗辑思维那种短期刺激方式,还是更贴近人的本性,尤其这个浮躁的年代。

                                     如何在这种传统企业中,找到一种短期多劳多得的激励模式,目前也是重中之重。

                      想了很多,但作为传统企业,还是没法与最新的管理思路去结合,好像还是要沦为最传统的管理模式,那就是压迫式的去做。

                          1、面对那点点惰性

                                       作为总经理,还得用最笨的方式去填鸭式给他们部署工作,短期很难让他们自发、主动地去思考一切,人性尚未激发

                         2、针对工作方法

                                        原以为让他们有足够的权限去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目前看思路不清晰,倒造成整体公司步调不统一。

                                        看来在放权同时,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第一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第二,对环节和细节的把控,看来还得完全掌控在我的手中。

                         

                           总之有些失落,学习了最先进的理论,完全套用不进来,但收获就是让我看到现在管理的问题。

                            再没找到创新式管理变革之前,只能坚持传统管理模式,而且一定要做扎实、做精细。

                           否则这首小船尚未启航,就得漏水自沉。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yxiaogua/article/details/5858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