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谈“第二份好资料”

逛了一大圈,突然觉得巍海的课也不香了。突然意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也就是我一直以来关于“什么是好资料”的看法。
从北交陈后金,到清华卓晴,到东大孟桥,再到北邮李巍海,听了半天,总会觉得当下听的课不好,找了半天的新课一听就懂,然后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个新课比以前的课易懂。
又回想起冯友兰一百年前就批评过的贵远贱近、贵古贱今,以及豆瓣上的外国书总比国内的好,无非是国内的书充当了这个第一本书的角色,先背了知识体系不完备的读者的锅。或者说,由于国外书往往和更高水准的读者(不管是已经学过相关知识还是一开始就有看推荐教材之外)相关联,所以国外书表现出更高的评价?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不能否定国外教材往往更接近讲稿,可能更加平实,但也并不是国内的教材都上不了9分。比如顾樵的数理并没有带着讲课实录的吴老师来的好。选择的时候没必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如果把这个国外课本放在第一次学可能也不一定觉得多好。

作为方法,我们很难把具有同一种讲法的同一本书看两遍,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多几本参考书,便于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第一本书最好能用简单的例子(也就是不用沉浸在比较长的思维链条中影响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知识的大概逻辑关系。
书之间必然有高下的。选一本好书作为第一本肯定会省很多力。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502929/article/details/10790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