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入门笔记(七):聚类

一.聚类的基本概念

聚类是针对给定的样本,依据它们特征的 相似度距离,将其归并到若千个“类”或“簇”的数据分析问题。一个类是样本的一个子集。直观上,相似的样本聚集在相同的类,不相似的样本分散在不同的类。这里,样本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起着重要作用。

1.1 相似度或距离

聚类的对象是观测数据,或样本集合。假设有 n 个样本,每个样本由 m 个属性的特征向量组成。样本集合可以用矩阵 X 表示矩阵的第 j 列表示第 j 个样本, j = 1 , 2 , . . , n ; j = 1,2,..,n; 第 i 行表示第 i 个属性, i = 1 , 2 , . . . , m ; i =1,2,... ,m; 矩阵元素 x i j x_{ij} 表示第 j 个样本的第 i 个属性值, i = 1 , 2 , . . . , m ; i = 1,2,...,m; j = 1 , 2 , . . , n j=1,2,.. ,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聚类的核心概念是相似度(similarity) 或距离(distance) ,有多种相似度或距离的定义。因为相似度直接影响聚类的结果,所以其选择是聚类的根本问题。具体哪种相似度更合适取决于应用问题的特性。

1.闵可夫斯基距离

在聚类中,可以将样本集合看作是向量空间中点的集合,以该空间的距离表示样本之间的相似度。常用的距离有 闵可夫斯基距离,特别是 欧氏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越大相似度越小,距离越小相似度越大。

定义7.1 给定样本集合 X X , X X m m 维实数向量空间 R m R_m 中点的集合,其中 x i , x j X , x i = ( x 1 i , x 2 i , . . . , x m i ) T , x j = ( x 1 j , x 2 j , . . . , x m j ) T x_i,x_j∈X,x_i = (x_{1i},x_{2i},...,x_{mi})^T,x_j = (x_{1j},x_{2j},...,x_{mj})^T ,样本 x i x_i 与样本 x j x_j 的 **闵可夫斯基距离( Minkowski distance)**定义为

d i j = ( k = 1 m x k i x k j p ) 1 p d_{ij} = \left(\sum_{k = 1}^m|x_{ki} - x_{kj}|^p\right)^{\frac{1}{p}}

这里 p 1 p≥1 。当 p = 2 p=2 时称为 欧氏距离( Euclidean distance),即

d i j = ( k = 1 m x k i x k j 2 ) 1 2 d_{ij} = \left(\sum_{k = 1}^m|x_{ki} - x_{kj}|^2\right)^{\frac{1}{2}}

p = 1 p=1 时称为曼哈顿距离( Manhattan distance ),即
d i j = k = 1 m x k i x k j d_{ij} = \sum_{k = 1}^m|x_{ki} - x_{kj}|

当p=∞时称为 切比雪夫距离( Chebyshev distance),取各个坐标数值差的绝对值的最大值,即

d i j = m a x ( k ) x k i x k j d_{ij} = max(k)|x_{ki} - x_{kj}|

  1. 相关系数

样本之间的相似度也可以用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fficient) 来表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样本越相似;越接近于0,表示样本越不相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 类或簇

通过聚类得到的类或簇,本质是样本的子集。如果一个聚类方法假定一个样本只能属于一个类,或类的交集为空集,那么该方法称为 硬聚类(hard clustering) 方法。否则,如果一个样本可以属于多个类,或类的交集不为空集,那么该方法称为软聚类(soft clustering) 方法。本章只考虑硬聚类方法。

G G 表示类或簇(cluster) ,用 x i x_i , x j x_j 表示类中的样本,用 n G n_G 表示 G G 中样本的个数,用 d i j d_{ij} 表示样本 x i x_i 与样本 x j x_j 之间的距离。下面给出 类的定义

T T 为给定的正数,若集合 G G 中任意两个样本 x i , x j x_i,x_j ,有

d i j T d_{ij} ≤ T

则称 G G 为一个类或簇。

类的特征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来刻画,常用的特征有下面几种:

(1)类的均值 x ~ G \tilde{x}_G ,又称为类的中心

x ~ G = 1 n G i = 1 n G x i \tilde{x}_G = \frac{1}{n_G}\sum_{i = 1}^{n_G}x_i

(2)类的直径(diameter) D G D_G
类的直径 D G D_G 是类中任意两个样本之间的最大距离,即

D G = m a x ( x i , x j G ) d i j D_G = max_{(x_i,x_j∈G)}d_{ij}

1.3 类与类之间的距离

下面考虑类 G p G_p 与类 G q G_q 之间的距离 D ( p , q ) D(p,q) , 也称为连接(linkage)。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也有多种定义。

(1)最短距离或单连接(single linkage)

定义类 G p G_p 的样本与 G q G_q 的样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类之间的距离

D p q = m i n { d i j x i G p , x j G q } D_{pq} = min\lbrace{d_{ij}|x_i∈G_p,x_j∈G_q\rbrace}

(2)最长距离或完全连接(complete linkage)

定义类 G p G_p 的样本与 G q G_q 的样本之间的最长距离为两类之间的距离

D p q = m a x { d i j x i G p , x j G q } D_{pq} = max\lbrace{d_{ij}|x_i∈G_p,x_j∈G_q\rbrace}

(3)中心距离
定义类 G p G_p 与类 G q G_q 的中心 x ~ p \tilde{x}_p x ~ q \tilde{x}_q 之间的距离为两类之间的距离

D p q = d x ~ p x ~ q D_{pq} = d_{\tilde{x}_p\tilde{x}_q}

(4)平均距离
定义类 G p G_p 与类 G q G_q 任意两个样本之间距离的平均值为两类之间的距离

D p q = 1 n p n q x i G p x i G q d i j D_{pq} = \frac{1}{n_pn_q}\sum_{x_i∈G_p}\sum_{x_i∈G_q}d_{ij}

二.层次聚类

层次聚类假设类别之间存在层次结构,将样本聚到层次化的类中。层次聚类又有 聚(agglomerative) 或自下而上(ottom-up)聚类分裂(divisive) 或自上而下(top-down)聚类两种方法。因为每个样本只属于一个类,所以层次聚类属于硬聚类。

2.1 基本概念

聚合聚类开始将 每个样本各自分到一个类;之后将相距 最近的两类合并,建立一个新的类,重复此操作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得到层次化的类别。分裂聚类开始将 所有样本分到一个类;之后将已有类中相距 最远的样本分到两个新的类,重复此操作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得到层次化的类别。本书只介绍聚合聚类。

聚合聚类的具体过程如下:对于给定的样本集合,开始将每个样本分到一个类;然后按照一定规则,例如类间距离最小,将最满足规则条件的两个类进行合并;如此反复进行,每次减少一个类,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如所有样本聚为一类。

由此可知,聚合聚类需要预先确定下面三个要素:

  1. 距离或相似度;
  2. 合并规则;
  3. 停止条件。

根据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构成不同的聚类方法。距离或相似度可以是闵可夫斯基距离、马哈拉诺比斯距离、相关系数、夹角余弦。合并规则一般是类间距离最小,类间距离可以是最短距离、最长距离、中心距离、平均距离。停止条件可以是类的个数达到阈值(极端情况类的个数是1)、类的直径超过阈值。

如果采用 欧氏距离为样本之间距离;类间距离最小为合并规则,其中最短距离为类间距离;类的个数是1,即所有样本聚为一类,为停止条件,那么聚合聚类的算法如下。

2.1 算法描述

算法14.1 (聚合聚类算法)
输入 n n 个样本组成的样本集合及样本之间的距离;
输出:对样本集合的一个层次化聚类。
(1)计算 n n 个样本两两之间的欧氏距离 d i j {d_{ij}} ,记作矩阵 D = [ d i j ] n × n D = [d_{ij}]_{n×n}
(2)构造 n n 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样本。
(3)合并类间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其中最短距离为类间距离,构建一个新类。
(4)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若类的个数为 1,终止计算,否则回到步(3)。
可以看出聚合层次聚类算法的复杂度是 O ( n 3 m ) O(n^3m) ,其中 m 是样本的维数, n 是样本个数。

2.3 例题

例: 给定5个样本的集合,样本之间的欧氏距离由如下矩阵 D D 表示:

D = [ d i j ] 5 × 5 = [ 0 7 2 9 3 7 0 5 4 6 2 5 0 8 1 9 4 8 0 5 3 6 1 5 0 ] D = [d_{ij}]_{5×5} = \left[\begin{matrix}0&7&2&9&3\\7&0&5&4&6\\2&5&0&8&1\\9&4&8&0&5\\3&6&1&5&0\end{matrix}\right]

其中 d j d_j 表示第 i i 个样本与第 j j 个样本之间的 欧氏距离。显然 D D 为对称矩阵。应用聚合层次聚类法对这5个样本进行聚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K均值聚类

k均值聚类是基于 样本集合划分 的聚类算法。k 均值聚类将样本集合划分为 k 个子集,构成 k个类,将 n 个样本分到 k 个类中,每个样本到其所属类的中心的距离最小。每个样本只能属于一个类,所以 k 均值聚类是硬聚类。下面分别介绍 k 均值聚类的模型、策略、算法,讨论算法的特性及相关问题。

3.1 模型

给定 n n 个样本的集合 X = x 1 , x 2 , . . . , x n X = {x_1,x_2,... ,x_n} 每个样本由一个特征向量表示,特征向量的维数是 m m k k 均值聚类的目标是将 n n 个样本分到 k k 个不同的类或簇中,这里假设k < n。 k k 个类 G 1 , G 2 , . . . , G k G_1,G_2,... ,G_k 形成对样本集合 X X 的划分,其中 G i G j = ϕ , i = 1 k G i = X G_i∩G_j = \phi,∪_{i = 1}^kG_i = X 。用 C C 表示划分,一个划分对应着一个聚类结果。

划分 C C 是一个多对一的函数。事实上,如果把每个样本用一个整数 i { 1 , 2 , . . , n } i∈\lbrace{1,2,..,n\rbrace} 表示,每个类也用一个整数 l { 1 , 2 , . . , k } l∈\lbrace{1,2,..,k\rbrace} 表示,那么划分或者聚类可以用函数 l = C ( i ) l=C(i) 表示,其中 i { 1 , 2 , . . . , n } , l { 1 , 2 . . , k } i∈\lbrace{1,2,... ,n\rbrace}, l∈\lbrace{1,2,.. ,k\rbrace} 。所以 k k 均值聚类的模型是一个从样本到类的函数。

3.2 策略

k均值聚类归结为样本集合X的划分,或者从样本到类的函数的选择问题。k均值聚类的策略是通过 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选取最优的划分或函数C*。

首先,采用 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 作为样本之间的距离d(xi,xj) .

d ( x i , x j ) = k = 1 m ( x k i x k j ) 2 d(x_i,x_j)= \sum_{k = 1}^m(x_{ki} - x_{kj})^2

= x i x j 2 \quad\quad=||x_i - x_j||^2

然后,定义样本与其所属类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总和为损失函数,即

W ( C ) = l = 1 k C ( i ) = l x i x ~ l W(C) = \sum_{l = 1}^k\sum_{C(i) = l}||x_i - \tilde{x}_l||

式中 x ~ l = ( x ~ 1 l , x ~ 2 l , , x ~ m l ) \tilde{x}_{l} = (\tilde{x}_{1l} ,\tilde{x}_{2l} ,\cdots,\tilde{x}_{ml} ) 是第 l l 个类的均值或中心, n l = i = 1 n I ( C ( i ) = l ) n_l = \sum_{i = 1}^nI(C(i) = l) I ( C ( i ) = l ) I(C(i) = l) 是指示函数,取值为 1或 0。函数 W ( C ) W(C) 也称为能量,表示相同类中的样本相似的程度。

k均值聚类就是求解最优化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算法

聚类中心的初始化

样本集 D D 划分之前,先选择代表点作为初始聚类核心,再将其余样本初始分类。迭代结果与初始代表点选择有关

3.3.1 K-Means ++ 中的聚类中心初始化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2 聚类数 K 的确定

通常要求事先给定聚类数K,若类别数目未知,可按如下方法确定

  • 一般根据领域先验知识确定
  • 实验确定:
    令k = 1,2,3…分别进行聚类,得 J e ( k ) J_e(k) ,绘制 J e ( k ) k J_e(k)-k 曲线图;找出拐点,对应聚类数目为最终类别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3 K均值聚类算法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例题

例: 给定含有5 个样本的集合
X = [ 0 0 1 5 5 2 0 0 0 2 ] X = \left[\begin{matrix}0&0&1&5&5\\2&0&0&0&2\end{matrix}\right]

试用k均值聚类算法将样本聚到2个类中。

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密度聚类(DBSCAN)

DBSCAN 算法是一种基于 高密度连通区域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能够将具有足够高密度的区域划分为簇。

4.1 相关概念

给定样本集 D = { x 1 , , x m } D = \lbrace{x_1,\cdots,x_m\rbrac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2 算法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推荐文章

参考资料

周志华老师的《机器学习》和李航老师的《统计学习方法》。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3328040/article/details/106983246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