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oop之一 hdfs


 1.1.HDFS概念
首先,它是一个文件系统,用于存储文件,通过统一的命名空间——目录树来定位文件 其次,它是分布式的,由很多服务器联合起来实现其功能,集群中的服务器有各自的角色;
1.2.优点
1.2.1.支持超大文件
支持超大文件。超大文件在这里指的是几百M,几百GB,甚至几TB大小的文件。一般来说hadoop的文件系统会存储TB级别或者PB级别的数据。所以在企业的应用中,数据节点有可能有上千个。
1.2.2.检测和快速应对硬件故障
在集群的环境中,硬件故障是常见的问题。因为有上千台服务器连接在一起,这样会导致高故障率。因此故障检测和自动恢复是hdfs文件系统的一个设计目标。
1.2.3.流式数据访问
Hdfs的数据处理规模比较大,应用一次需要访问大量的数据,同时这些应用一般都是批量处理,而不是用户交互式处理。应用程序能以流的形式访问数据集。主要的是数据的吞吐量,而不是访问速度。
1.2.4.简化的一致性模型
大部分hdfs操作文件时,需要一次写入,多次读取。在hdfs中,一个文件一旦经过创建、写入、关闭后,一般就不需要修改了。这样简单的一致性模型,有利于提高吞吐量。
1.3.缺点
1.3.1.低延迟数据访问
低延迟数据。如和用户进行交互的应用,需要数据在毫秒或秒的范围内得到响应。由于hadoop针对高数据吞吐量做了优化,牺牲了获取数据的延迟,所以对于低延迟来说,不适合用hadoop来做。
1.3.2.大量的小文件
Hdfs支持超大的文件,是通过数据分布在数据节点,数据的元数据保存在名字节点上。名字节点的内存大小,决定了hdfs文件系统可保存的文件数量。虽然现在的系统内存都比较大,但大量的小文件还是会影响名字节点的性能。
1.3.3.多用户写入文件、修改文件
Hdfs的文件只能有一次写入,不支持写入,也不支持修改。只有这样数据的吞吐量才能大。
1.3.4.不支持超强的事务
没有像关系型数据库那样,对事务有强有力的支持。
1.4.HDFS组成架构
HDFS 采用Master/Slave的架构来存储数据,这种架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HDFS Client、NameNode、DataNode和Secondary NameNode。
1.4.1.Client:
文件切分。文件上传 HDFS 的时候,Client 将文件切分成 一个一个的Block,然后进行存储。
与 NameNode 交互,获取文件的位置信息。
与 DataNode 交互,读取或者写入数据。
Client 提供一些命令来管理 HDFS,比如启动或者关闭HDFS。
Client 可以通过一些命令来访问 HDFS。
HDFS:
1)客户端通过Distributed FileSystem模块向NameNode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2)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3)客户端请求第一个 Block上传到哪几个DataNode服务器上。
4)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节点,分别为dn1、dn2、dn3。
5)客户端通过FSDataOutputStream模块请求dn1上传数据,dn1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dn2,然后dn2调用dn3,将这个通信管道建立完成。
6)dn1、dn2、dn3逐级应答客户端。
7)客户端开始往dn1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dn1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dn2,dn2传给dn3;dn1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8)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客户端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重复执行3-7步)。
副本节点选择:
节点距离:两个节点到达最近的共同祖先距离总和。
副本节点选择:第一个副本在client所处节点,如果客服端在集群外,随机选择一个
第一和第二位于相同机架,随即节点
第三位于不同机架,随即节点
nn和2nn机制:
1. 第一阶段:NameNode启动
(1)第一次启动NameNode格式化后,创建Fsimage和Edits文件。如果不是第一次启动,直接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
(2)客户端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的请求。
(3)NameNode记录操作日志,更新滚动日志。
(4)NameNode在内存中对元数据进行增删改。
2. 第二阶段:Secondary NameNode工作
 (1)Secondary NameNode询问NameNode是否需要CheckPoint。直接带回NameNode是否检查结果。
 (2)Secondary NameNode请求执行CheckPoint。
 (3)NameNode滚动正在写的Edits日志。
 (4)将滚动前的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拷贝到Secondary NameNode。
 (5)Secondary NameNode加载编辑日志和镜像文件到内存,并合并。
 (6)生成新的镜像文件fsimage.chkpoint。
 (7)拷贝fsimage.chkpoint到NameNode。
 (8)NameNode将fsimage.chkpoint重新命名成fsimage。
1.4.2.NameNode:
就是 master,它是一个主管、管理者。
管理 HDFS 的名称空间
管理数据块(Block)映射信息
配置副本策略
处理客户端读写请求。
1.4.3.DataNode:
就是Slave。NameNode 下达命令,DataNode 执行实际的操作。
存储实际的数据块。
执行数据块的读/写操作。
1.4.4.Secondary NameNode:
并非 NameNode 的热备。当NameNode 挂掉的时候,它并不能马上替换 NameNode 并提供服务。
辅助 NameNode,分担其工作量。
定期合并 fsimage和fsedits,并推送给NameNode。
在紧急情况下,可辅助恢复 NameNode。
1.5.HDFS文件块大小
HDFS中的文件在物理上是分块存储(block),块的大小可以通过配置参数( dfs.blocksize)来规定,默认大小在hadoop2.x版本中是128M,老版本中是64M
HDFS的块比磁盘的块大,其目的是为了最小化寻址开销。如果块设置得足够大,从磁盘传输数据的时间会明显大于定位这个块开始位置所需的时间。因而,传输一个由多个块组成的文件的时间取决于磁盘传输速率。
如果寻址时间约为10ms,而传输速率为100MB/s,为了使寻址时间仅占传输时间的1%,我们要将块大小设置约为100MB。默认的块大小实际为64MB,但是很多情况下HDFS使用128MB的块设置。
块的大小:10ms*100*100M/s = 100M
为什么块的大小不能设置太小,也不能设置太大?
(1)HDFS的块设置太小,会增加寻址时间,程序一直在找块的开始位置;
(2)如果块设置的太大,从磁盘传输数据的时间会明显大于定位这个块开始位置所需的时间。导致程序在处理这块数据时,会非常慢。
总结:HDFS块的大小设置主要取决于磁盘传输速率。
如果你的磁盘传输速率很高的话,你完全可以加大块的大小。
1.6.HDFS的shell操作
基本语法
bin/hadoop fs 具体命令   OR  bin/hdfs dfs 具体命令
dfs是fs的实现类。
-ls #显示目录信息
-put #等同于copyFromLocal #从本地文件系统中拷贝文件到hdfs 路径去
-get #等同于copyToLocal,就是从hdfs 下载文件到本地#从hdfs 拷贝到本地
-getmerge #合并下载多个文件
-moveFromLocal #从本地移动到hdfs
-moveToLocal #从hdfs 移动到本地
-cp #从hdfs 的一个路径拷贝hdfs 的另一个路径
-mv #在hdfs 目录中移动文件
-mkdir #在hdfs 上创建目录这里的-p 是创建目录下再创建目录-mkdir 只能创建一个目录
-rmdir #删除空目录
-cat ---显示文件内容
-->hadoop fs -cat /hello.txt
-tail ---显示文件内容(用法和cat 一样)
.........
1.7.HDFS客户端操作
1.HDFS客户端环境准备(使用IDEA)
根据自己电脑的操作系统拷贝对应的编译后的hadoop jar包到非中文路径
2.配置HADOOP_HOME环境变量
3配置Path环境变量
4.创建一个Maven工程HdfsClientDemo
5.导入相应的依赖坐标+日志添加
6.创建包名:com.jinghang.hdfs
7.创建HdfsClient类
1.8.HDFS数据流
HDFS写数据流程
1)客户端通过Distributed FileSystem模块向NameNode请求上传文件,NameNode检查目标文件是否已存在,父目录是否存在。
2)NameNode返回是否可以上传。
3)客户端请求第一个 Block上传到哪几个DataNode服务器上。
4)NameNode返回3个DataNode节点,分别为dn1、dn2、dn3。
5)客户端通过FSDataOutputStream模块请求dn1上传数据,dn1收到请求会继续调用dn2,然后dn2调用dn3,将这个通信管道建立完成。
6)dn1、dn2、dn3逐级应答客户端。
7)客户端开始往dn1上传第一个Block(先从磁盘读取数据放到一个本地内存缓存),以Packet为单位,dn1收到一个Packet就会传给dn2,dn2传给dn3;dn1每传一个packet会放入一个应答队列等待应答。
8)当一个Block传输完成之后,客户端再次请求NameNode上传第二个Block的服务器。
HDFS的读数据流程
1)客户端通过Distributed FileSystem向NameNode请求下载文件,NameNode通过查询元数据,找到文件块所在的DataNode地址。
2)挑选一台DataNode(就近原则,然后随机)服务器,请求读取数据。
3)DataNode开始传输数据给客户端(从磁盘里面读取数据输入流,以Packet为单位来做校验)。
4)客户端以Packet为单位接收,先在本地缓存,然后写入目标文件。
1.11. HDFS HA高可用
1.11.1.HA概述
1)所谓HA(High Available),即高可用(7*24小时不中断服务)。
2)实现高可用最关键的策略是消除单点故障。HA严格来说应该分成各个组件的HA机制:HDFS的HA和YARN的HA。
3)Hadoop2.0之前,在HDFS集群中NameNode存在单点故障(SPOF)。
4)NameNode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影响HDFS集群
 NameNode机器发生意外,如宕机,集群将无法使用,直到管理员重启
 NameNode机器需要升级,包括软件、硬件升级,此时集群也将无法使用
HDFS HA功能通过配置Active/Standby两个NameNodes实现在集群中对NameNode的热备来解决上述问题。如果出现故障,如机器崩溃或机器需要升级维护,这时可通过此种方式将NameNode很快的切换到另外一台机器。
1.11.2.HDFS-HA工作要点
1. 元数据管理方式需要改变
内存中各自保存一份元数据;
Edits日志只有Active状态的NameNode节点可以做写操作;
两个NameNode都可以读取Edits;
共享的Edits放在一个共享存储中管理(qjournal和NFS两个主流实现);
2. 需要一个状态管理功能模块
实现了一个zkfailover,常驻在每一个namenode所在的节点,每一个zkfailover负责监控自己所在NameNode节点,利用zk进行状态标识,当需要进行状态切换时,由zkfailover来负责切换,切换时需要防止brain split现象的发生。
3. 必须保证两个NameNode之间能够ssh无密码登录
4. 隔离(Fence),即同一时刻仅仅有一个NameNode对外提供服务
1.12. HDFS-HA集群配置
环境准备
规划集群
配置Zookeeper集群
配置HDFS-HA集群
启动HDFS-HA集群
配置HDFS-HA自动故障转移
1.13. YARN-HA配置
1.环境准备
(1)修改IP
(2)修改主机名及主机名和IP地址的映射
(3)关闭防火墙
(4)ssh免密登录
(5)安装JDK,配置环境变量等
(6)配置Zookeeper集群
2.规划集群
3.具体配置
4.启动hdfs
5.启动YARN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sqzboke123/p/1338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