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中的Encoder和Decoder到底是什么

Encoder-Decoder(编码-解码)是深度学习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模型框架,比如无监督算法的auto-encoding就是用编码-解码的结构设计并训练的;比如这两年比较热的image caption的应用,就是CNN-RNN的编码-解码框架;再比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模型,往往就是LSTM-LSTM的编码-解码框架。因此,准确的说,Encoder-Decoder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模型,而是一类框架。Encoder和Decoder部分可以是任意的文字,语音,图像,视频数据,模型可以采用CNN,RNN,BiRNN、LSTM、GRU等等。所以基于Encoder-Decoder,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应用算法。

Encoder-Decoder框架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是一个End-to-End学习的算法;本文将以文本-文本的例子作为介绍,这样的模型往往用在机器翻译中,比如将法语翻译成英语。这样的模型也被叫做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1]。所谓编码,就是将输入序列转化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解码,就是将之前生成的固定向量再转化成输出序列。

参考文章:本段出自Bin的专栏blog.csdn.net/xbinworld。


这里复习下Sequence2Sequence任务到底是什么,所谓的Sequence2Sequence任务主要是泛指一些Sequence到Sequence的映射问题,Sequence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字符串序列,当我们在给定一个字符串序列后,希望得到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字符串序列(如 翻译后的、如语义上对应的)时,这个任务就可以称为Sequence2Sequence了。

在现在的深度学习领域当中,通常的做法是将输入的源Sequence编码到一个中间的context当中,这个context是一个特定长度的编码(可以理解为一个向量),然后再通过这个context还原成一个输出的目标Sequence。 

如果用人的思维来看,就是我们先看到源Sequence,将其读一遍,然后在我们大脑当中就记住了这个源Sequence,并且存在大脑的某一个位置上,形成我们自己的记忆(对应Context),然后我们再经过思考,将这个大脑里的东西转变成输出,然后写下来。

那么我们大脑读入的过程叫做Encoder,即将输入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记忆,放在大脑当中,而这个记忆可以叫做Context,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Context,转化成答案写下来,这个写的过程叫做Decoder。其实就是编码-存储-解码的过程。

而对应的,大脑怎么读入(Encoder怎么工作)有一个特定的方式,怎么记忆(Context)有一种特定的形式,怎么转变成答案(Decoder怎么工作)又有一种特定的工作方式。

好了,现在我们大体了解了一个工作的流程Encoder-Decoder后,我们来介绍一个深度学习当中,最经典的Encoder-Decoder实现方式,即用RNN来实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在RNN Encoder-Decoder的工作当中,我们用一个RNN去模拟大脑的读入动作,用一个特定长度的特征向量去模拟我们的记忆,然后再用另外一个RNN去模拟大脑思考得到答案的动作,将三者组织起来利用就成了一个可以实现Sequence2Sequence工作的“模拟大脑”了。
而我们剩下的工作也就是如何正确的利用RNN去实现,以及如何正确且合理的组织这三个部分了。

参考:http://blog.csdn.net/mebiuw/article/details/53341404


Encoder-Decoder模型

Encoder-Decoder框架可以看作是一种文本处理领域的研究模式,应用场景异常广泛。下图是文本处理领域里常用的Encoder-Decoder框架最抽象的一种表示:

Encoder-Decoder框架可以这么直观地去理解:可以把它看作适合处理由一个句子(或篇章)生成另外一个句子(或篇章)的通用处理模型。对于句子对<X,Y>,我们的目标是给定输入句子X,期待通过Encoder-Decoder框架来生成目标句子Y。X和Y可以是同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而X和Y分别由各自的单词序列构成:

Encoder顾名思义就是对输入句子X进行编码,将输入句子通过非线性变换转化为中间语义表示C:

对于解码器Decoder来说,其任务是根据句子X的中间语义表示C和之前已经生成的历史信息y1,y2….yi-1来生成i时刻要生成的单词yi

每个yi都依次这么产生,那么看起来就是整个系统根据输入句子X生成了目标句子Y。

参考文章:http://blog.csdn.net/malefactor/article/details/51124732


Encoder-Decoder不是一种模型,而是一种框架,一种处理问题的思路,最早应用于机器翻译领域,输入一个序列,输出另外一个序列。机器翻译问题就是将一种语言序列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序列,将该技术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输入序列可以是文字,语音,图像,视频,输出序列可以是文字,图像,可以解决很多别的类型的问题。这一大类问题就是上图中的sequence-to-sequence问题。这里以输入为文本,输出也为文本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ä¸é¢ | èªç¶è¯­è¨å¤ç学习ç¬è®°ï¼äºï¼ï¼encoder-decoderæ¡æ¶åattention mechanism两ç§ç ç©¶

encoder部分是将输入序列表示成一个带有语义的向量,使用最广泛的表示技术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是一个基本模型,在训练的时候会遇到gradient explode或者gradient vanishing的问题,导致无法训练,所以在实际中经常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LSTM RNN或者GRU RNN对输入序列进行表示,更加复杂一点可以用BiRNN、BiRNN with LSTM、BiRNN with GRU、多层RNN等模型来表示,输入序列最终表示为最后一个word的hidden state vector。

decoder部分是以encoder生成的hidden state vector作为输入“解码”出目标文本序列,本质上是一个语言模型,最常见的是用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Language Model (RNNLM),只要涉及到RNN就会有训练的问题,也就需要用LSTM、GRU和一些高级的model来代替。目标序列的生成和LM做句子生成的过程类似,只是说计算条件概率时需要考虑encoder向量。

这里,每一种模型几乎都可以出一篇paper,尤其是在这个技术刚刚开始应用在各个领域中的时候,大家通过尝试不同的模型组合,得到state-of-the-art结果。

参考文章:

【1】http://www.weixinnu.com/v/00DK3E

【2】http://www.bigdataway.net/node/2850


所谓encoder-decoder模型,又叫做编码-解码模型。这是一种应用于seq2seq问题的模型。
那么seq2seq又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根据一个输入序列x,来生成另一个输出序列y。seq2seq有很多的应用,例如翻译,文档摘取,问答系统等等。在翻译中,输入序列是待翻译的文本,输出序列是翻译后的文本;在问答系统中,输入序列是提出的问题,而输出序列是答案。
为了解决seq2seq问题,有人提出了encoder-decoder模型,也就是编码-解码模型。所谓编码,就是将输入序列转化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解码,就是将之前生成的固定向量再转化成输出序列。

此处输入图片的描述

当然了,这个只是大概的思想,具体实现的时候,编码器和解码器都不是固定的,可选的有CNN/RNN/BiRNN/GRU/LSTM等等,你可以自由组合。比如说,你在编码时使用BiRNN,解码时使用RNN,或者在编码时使用RNN,解码时使用LSTM等等。
这边为了方便阐述,选取了编码和解码都是RNN的组合。在RNN中,当前时间的隐藏状态是由上一时间的状态和当前时间输入决定的,也就是

ht=f(ht−1,xt)

获得了各个时间段的隐藏层以后,再将隐藏层的信息汇总,生成最后的语义向量

C=q(h1,h2,h3,…,hTx)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将最后的隐藏层作为语义向量C,即

C=q(h1,h2,h3,…,hTx)=hTx

解码阶段可以看做编码的逆过程。这个阶段,我们要根据给定的语义向量C和之前已经生成的输出序列y1,y2,…yt−1来预测下一个输出的单词yt,即 

yt=argmaxP(yt)=∏t=1Tp(yt|{y1,…,yt−1},C)

也可以写作 

yt=g({y1,…,yt−1},C)

而在RNN中,上式又可以简化成 

yt=g(yt−1,st,C)

其中s是输出RNN中的隐藏层,C代表之前提过的语义向量,yt−1表示上个时间段的输出,反过来作为这个时间段的输入。而g则可以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层的神经网络,产生词典中各个词语属于yt的概率。

encoder-decoder模型虽然非常经典,但是局限性也非常大。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编码和解码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一个固定长度的语义向量C。也就是说,编码器要将整个序列的信息压缩进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中去。但是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语义向量无法完全表示整个序列的信息,还有就是先输入的内容携带的信息会被后输入的信息稀释掉,或者说,被覆盖了。输入序列越长,这个现象就越严重。这就使得在解码的时候一开始就没有获得输入序列足够的信息, 那么解码的准确度自然也就要打个折扣了

参考地址:http://blog.csdn.net/u014595019/article/details/52826423


2019年3月16日补充:

比较好的文章:

Encoder-Decoder模型和Attention模型

地址:https://blog.csdn.net/u011734144/article/details/80230633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7163925/article/details/10657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