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part3)--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习笔记,仅供学习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


犯罪心理与主体的反社会意识人格缺陷有关,当主体将其反社会意识和人格缺陷外化为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其反社会意识和人格缺陷就转化为以主观罪过(犯罪的故意和过失)为核心的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没有天生的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某一具体环境中,受文化家庭、教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最终又取决于主体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时空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时空因素虽然不是犯罪心理和行为形成的本质原因,但在具体的人身上,或在特定的环境中,它却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犯罪人在作案之前,一般都要选择有利于自己作案的时空位置。


犯罪的时间特征


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首先会选择一定的作案时间。因此,犯罪行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相应地,某些犯罪类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某种分布规律,如某些时候多一些,某些时候少一些。

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

  • 犯罪的钟点特征

犯罪的钟点特征是指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犯罪行为的分布特征,即一天中什么时间犯什么罪的人最多。比如,根据美国学者施密斯的研究,重伤害罪等针对人身的犯罪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6个小时中发案率高达45%

  • 犯罪的日期特征

有些犯罪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上(周或月)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交通肇事和酗酒引起的犯罪往往在周六周日和周一,这种现象在美、日、德等西方国家尤为明显。

  • 犯罪的季节特征

在一年四季中,随着气候的变化,犯罪也呈现出一些规律性。比如,针对财产方面的犯罪,例如偷窃抢劫等,其发案率的高峰期往往在秋季至冬季之间。(主要原因与秋冬季衣食住方面需求增加、夜间更长有关)而针对人身的犯罪则在春天至夏季期间最多。(主要原因与春夏季气温升高、服饰简化有关)


犯罪的地域特征


因地域的不同,犯罪现象在其发生数量、类型,以及形态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以说是地域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 不同区域犯罪现象的特点

同一国内的不同区域的犯罪现象,因受各区域的气候、风土人情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 犯罪的城乡差异

从我国犯罪的城乡差异来看,主要有如下特征:

①从犯罪数量上看,尽管农村有些犯罪比城市严重(如拐卖儿童等),但是,城市的犯罪率普遍比农村高。

②从犯罪类型上看,城市的财产犯罪多,农村的暴力犯罪多。

就城市犯罪率比农村高这一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①首先,城市中引发犯罪行为的刺激相对较多。如城市人口多,竞争激烈;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增加了经济犯罪的机会;城市流动人口多,娱乐产所多,不良人员容易混迹其中;城市交通方便,为流窜作案提供可乘之机。

②其次,城市中的社会控制力相对较弱。城市中由于居民流动性较大,居民构成情况相对复杂,群体凝聚力相对较差,它使传统的社会控制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家庭因素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个人与家庭发生联系最早、关系最紧密,家庭对个人影响也最深。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尤其是幼年时期,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最主要的环境,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其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因此,家庭的人际关系气氛、不同组成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与其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很高的正相关。


家庭结构的缺陷


  • 缺损家庭

指由于婚姻离异或疾病死亡使孩子无父或无母或父母都没有的家庭。缺损家庭严重地损害着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容易在孩子稚弱的心灵上引起各种不良的反应,可能使其逐渐变得性格孤僻、偏狭、自私、冷漠、难与人相处。

  • 贫困家庭

贫困本身并不是犯罪的原因,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均成长在贫困的家庭中。但是,生长在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相对地说从家庭中分享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温暖、正常教育等都自然少于其他家庭。这种家庭的父母终日为家庭的基本温饱而疲于奔波操劳,无暇也往往无力教育自己的子女,甚至无能力在基本生活需要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这样,在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又缺乏教养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和有恶习的少年交往,或受品行不良人员的诱惑,长此以往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 有不道德、违法或犯罪成员的家庭

父母有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或犯罪行为,最容易引起子女的模仿,并进而发展到犯罪。因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和影响,善于模仿,可塑性大,但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差,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意志薄弱,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不和睦的家庭

这种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夫妻感情不睦;另一种是父母与子女感情不睦。


家庭教育的缺陷


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不当,或教养态度、观念的错误,也足以诱发子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父母缺乏知识的家庭、父母往往不知管教子女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方法,因而容易发生各种管教不当的情形;但在那些父母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家庭中,也常因溺爱或疏忽而发生错误的管教。


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


不良的学校教育会诱发少年犯罪的产生,这种诱发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如果学生每天在学校中成绩不好,那么他们不仅学不到知识,而且还会产生挫折感和绝望心理;

②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满足感。如果学校所讲授的课程与学生的需要和志向没有联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③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许多班级太大,人数太多,学生之间很少形成亲切温暖的人际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薄弱


  • 思想品德教育简单化
  • 单纯重视学习成绩
  • 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略)


教育监督管理简单化


(略)


教育功能的缺失


(略)


犯罪的不良文化特征


由多元文化的冲击形成的不良文化


(略)


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因素的诱导


大众文化中,一旦沾染上暴力、##、##的内容,将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这是因为:

①大众传播媒介的具体形象性,容易使人们不作分析地全面吸收,特别是不健康的影视、书刊等往往借助于艺术的感染力影响人们,极易使人上当,从而导致犯罪。

②大众传播媒介效果上的暗示性,往往使人们产生模仿行为,特别是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对黑社会犯罪或恐怖事件的报道,往往使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从中学习到犯罪的手段、方法,并很快用于犯罪活动中。

③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性,导致了不健康的内容泛滥。一些文化价值不高,内容荒诞离奇的音像、书刊,通过流通领域进入市场,披上“合法”的外衣,从而造成人们思想混乱,给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埋下种子。

④大众传播媒介表现手法的宣泄性,诱发了许多消极情绪的发泄。一些电影、电视、书刊等在xing|欲、物欲、占有欲和攻击性宣泄上大做文章,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其混乱的消极影响。


犯罪亚文化


在社会学领域,亚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通常被用于分析越轨行为或者社会异常行为。

犯罪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亚文化就是少年犯罪帮伙中流行的一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参加犯罪少年帮伙的人,都是按照少年犯罪亚文化思考问题、判断是非和采取行动的。

在一个社会中,除了有为大多数社会成员及统治者所赞成、确认的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之外,还存在着为一些群体所特有的不同于主文化的各种亚文化。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原创文章 319 获赞 599 访问量 13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7422217/article/details/10606313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