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 - 如何科学写作?

0 写在前面

《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是George D. Gopen和Judith A. Swan最初发表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意在建议科研工作者或者学生们如何书写论文或文章。文章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科学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与读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下面笔者将陈述读后感。

此外笔者贴出本人结合谷歌翻译的版本,以方便食用此读后感,如下:
(翻译)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

1 引言

开篇部分文章提到多数人科学著作或者论文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专业术语难以理解,但是文章(为了区分以下的作者,这里文章指的是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的作者)却认为不完全是,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其中本人将文中的“complexity of thought need not lead to impenetrability of expression”翻译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觉不错

文章认为,“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best to improve writing, we would do well to understand better how readers go about reading.”,即为了更好地提高写作,就得明白读者如何阅读,而不是完全是作者的自娱。
那么怎样明白读者如何阅读文章呢?接下来文章就引入了**读者期望(reader expectation)**这一概念

2 期望与语境(context)

文章首先论述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有一个解读过程或者说习惯,比如希望找到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等,即可以读者期望这一认知学的概念来描述。

其中本人将文中的“may “mean” in 10 (or more) different ways to 10 different reader”翻译成“一千个读者眼中则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觉不错

首先列举第一个例子,具体见原文段(4)~(5),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的原生数据文章描述为科学实质(substance),基于此绘成的图表显然比原始数据更具有可读性,也符合读者期望。这里数据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结构(structure),文章中也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就是努力将文章结构梳理得完善符合一般的读者期望,从而让读者有更多精力解读文章的实质,比如这里温度变化的规律等,而不是费力梳理结构,这个后面也会提及。此外,这里描述了一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里的时间就是所谓的语境(context),温度信息就是重点信息,也就是要强调的信息。接下来,文章将温度与时间对调,见原文段(6)~(7),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种结构就变得难以解读,由此引出一个重要原则,重点信息放最后,所谓的压轴可能也如此,同时也为文章后面强调位置的展开提供基础。
在展开之前,文章提到**话语单元(unit of discourse)**这个术语,简单解释为具有开头和结尾的任何事物:从句,句子,部分,文章等,最大的即长文章,文中多次提到,但似乎没有对应的合适解释,所以笔者陈述。

3 读者期望

接下来文章详细展开了几种常见的结构上的读者期望。在引入第一个读者期望面前,作者举出第一个段落示例并再次表明,专业术语并不完全是文章难读的原因。笔者这里私以为文章论述的几个读者期望实际上是中学语文的内容,文章阐述得过长,不是很认可,因此只做简短说明。

3.1 主-谓分离

这是第一个读者期望,由于英语中不存在谓语一说,所以这里笔者译意了一下,结合原文的例子,结论即当主语与谓语之间存在较多的无关的修饰成分则会令读者难以抓住重点。文章中提供的解决思路有要么删掉,要么移位,要么加个分号。

3.2 强调位置

即文章中的Stress Position,可以仔细看文章的示例分析并结合第2节提到的例子,其实简言之就是一个句子的重点信息应该放在强调位置上,这个位置往往处于句法闭合(syntactic closure)的位置,句法闭合笔者半天没查出来,大概可以理解为就是句末,通常可以通过分号或者冒号设置强调位置。
本节文章还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文章认为,当一个句子超过一定单词数量是就难以理解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文章认为如果句子中有比当前强调位置更合适的强调位置,那么称该句子太长。此时如果没有强调位置的线索来定位需要强调的内容,那么读者可能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判断句中的那一部分可能是重要的。

3.3 主题位置

即文章中的Topic Position,跟强调位置相对应,就是第2节提到的语境(context),一般是段落或者句子的主体比如人、物以及背景等,一般放句首。引用了一个“蜜蜂驱散花粉”和“花粉被蜜蜂驱散”作为句首的例子,即主题位置上会决定谁首先出现,比如段落主题如果是蜜蜂,那么前者为佳。在写作中,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对应中文的主动与被动句。
文章提到处于主题位置的内容能够提供联系(linkage)(与上文)和语境(context)(与下文,尤其句末的重点信息)。并且提出旧信息和新信息的概念,上文出现的是旧信息,否则就是新信息,例子分析可以见原文。
其中文章中地震复发率的例子提到了在段落中句子主题不断发生变化,或者说不断出现新的信息这一造成理解困难的点,解决思路就是重新梳理段落主体。

3.4 逻辑代沟

文章中即Perceiving Logical Gaps,通常出现在旧信息不在句子中,这是因为需要出现的旧信息或者说联系在作者脑海中非常熟悉,以至于作者认为没必要陈述,但是读者可能不了解背景,这就产生逻辑代沟。文中给出第三个示例来说明如何注意旧信息和新信息的位置从而知晓作者在何处忽略了表达基本联系。

3.5 实动词定位

本节文章通过示例提到了构成句子的动词大都是系动词,无实质的含义和走向,这同样也会导致理解问题。这一问题其实不常见,解决的方法也可以参考原文示例。

4 科学写作过程

文章最后首尾呼应,总结了以下结构性原则(科学写作就是梳理结构以符合读者期望):

  1. Follow a grammatical subject as soon as possible with its verb.
  2. Place in the stress position the “new information” you want the reader to emphasize.
  3. Place the person or thing whose “story” a sentence is tell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in the topic position.
  4. Place appropriate “old information” (material already stated in the discourse) in the topic position for linkage backward and contextualization forward.
  5. Articulate the action of every clause or sentence in its verb.
  6. In general, provide context for your reader before asking that reader to consider anything new.
  7. In general, try to ensure that the relative emphases of the substance coincide with the relative expectations for emphasis raised by the structure.

即:

  1. 主谓语不要隔开太长
  2. 将重要的新信息放在强调位置上
  3. 将故事、段落或者句子主体放在句首的主题位置
  4. 将旧信息放在用以连接下文的主题位置上
  5. 实动词定位
  6. 在读者考虑新信息之前,为其提供语境
  7. 确保实质或者说原生数据强调的重点与结构所强调的一致,即语文中的内容结构一致

文章还提到良好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应该在语文课上听到无数遍),即以上提到基于读者期望的这些原则不应成为规则,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最后终归一句话:遵守规则,灵活应变,熟能生巧XD。

其中本人将文中的“Slavish adherence to them will succeed no better than has slavish adherence to avoiding split infinitives or to using the active voice instead of the passive”翻译成“尽信书不如无书”,自觉不错

发布了9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0 · 访问量 4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ohnJim0/article/details/104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