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怎样的子女

珍品网邀请了10个家庭,做了一场特别的异地采访。

采访的内容是:这个假期回家吗?回答者是来自10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他们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答案: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不会回家;有钱不会回去;回家会听到父母反复的唠叨,为了避免引发口舌之争,所以宁愿选择在外待着。

之后,采访者又抛出另一个问题:画出你心目中的完美假期。

很快,10个受访者在画板上画出自己满意的答案,有的选择和室友一起去爬富士山;有的画出了傍晚时分的土耳其;有的则是期待和自己心仪的爱人外出旅游,等等。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时,他们的回答是:和父母在一起出行很难玩出现代人的感觉;带父母出去嫌麻烦;无法在旅游意向上和他们达成一致,为了避免扫兴,因此选择自己单独出游。

而另一个镜头,回答同样问题的则是这10个受访者的父母,他们心中理想的假期也几近一致,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骑摩托车带她兜风;跟孩子单独去台湾;父亲在划船,女儿在钓鱼;坐下来一起喝茶;孩子去哪,我们就跟到哪;有一个单亲家庭的父亲,坦言更是对不起女儿,这些年无法给她一个完整的家。

当然,这些受访者事先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也参与了这次采访。

当父母的心声通过屏幕播放的方式出现在受访者眼前时,10个受访者泪腺全部崩坏,承认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并且对着大屏幕向父母承诺:会在他们生日时,或者尽快,放下手边的工作回家。

采访的结尾,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珍品网给10个受访者准备了10张各自回家的机票,作为带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透过这个采访,不管是他们,还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有时候只是单纯想到自己,却忽略了父母想要的,其实很简单。这一点虽然难以承认,但是必须承认。

当假期来临,为了避免听到父母反复的唠叨啰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避,尽量不回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这样对于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其实不知道的是,当父母听到我们不回家的消息后,仍然不死心地倚在门口双眼痴痴地望着远方,期待着他们日夜想见到的孩子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给他们惊喜,原来电话里的不归只是孩子静心设计的恶作剧啊。

可是,我们说了不回,就一定不会回的。所以,爸妈静心准备的那些自己爱吃的饭菜,由热变凉,凉了再温,一遍一遍,反反复复,最后,一桌的饭菜被迫储存在冰箱,成了他们一周的口粮。

而我们呢,宁可选择宅在房间和队友在游戏里快乐地厮杀,或者和自己的好哥们去楼下的大排档喝酒吃串,闲谈人生,诉说远大理想,也不愿回家和父母坐在一起吃吃家常便饭,听他们重复那些让自己耳朵起茧的唠叨:你怎么又瘦了?叫你多吃饭注意身体就是不听;什么时候带个男(女)朋友回来啊,你看隔壁的某某都打算要二胎了。

当我们有了旅游的打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与自己关系最好的朋友,亲密的爱人,在快速描绘出心里的向往之地后,做出完美攻略,希望这次旅行难忘有意义。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年轻人,应该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要去远方,那里有诗,也有美丽的田野,不要等老了再后悔懊恼:年轻的时候怎么就没多出去走走啊?

可是我们的父母呢,在听到你完美的旅游攻略和追求远方的伟大志向后,嘴上说着一定要玩的尽兴啊,钱够不够,不够再给你打点?却在挂掉电话后黯然神伤,掰着指头数这已经是第几个年头没有和你在一起,度过一个哪怕只有短短几天的假期了;家里的那辆陪你长大的摩托车眼看快要生锈退役,老爸的技术也不再如当初娴熟,什么时候还能再载着你出去兜一回风啊?老妈又在网上学会了几个新菜,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尝尝啊,尝尝好不好吃,是否可口?你游玩的照片我们都看了,拍得好好看,如果身边有我们就会更好啦。

然而上面这一切他们盘算好久的心愿,只能是心愿,很抱歉,我们不能让它实现了。

20岁以前,我也正如那些参与采访的受访者一样,在每个假期临近时,早早制定好旅游攻略,带上自己的恋人,然后和她一起欢快地奔向心里的神往之地。

我在朋友圈疯狂地晒自己旅游的照片,好看的自拍,美丽的风景,甜蜜恩爱的合照,向爸妈汇报我的进度,而他们,永远是第一个给我点赞和留言的人:儿子真帅!

有一天,老妈给我发微信:玩得开心吗?我说:很好啊,你看我不是都在朋友圈发照片了嘛。“哦,那你好好玩!记得按时吃饭,早点消息!”

半晌,微信提示,老妈发来一条消息:“其实你知道吗,你爸看着你旅游的那些照片,一个人在窗口边呆呆坐了一下午,他其实很想你带着他一起出去的。唉,我这嘴啊,你爸说好不告诉你的,我怎么又说这些。”“知道了,妈,你放心,毕业我找工作的时候尽量离家近点,那样我就可以带着你和我爸经常旅游啦。”我回复。

每个长假,我在家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周,因为一周后,爸妈便对我“由爱生恨”,最初热烈的期盼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反复无常的啰嗦唠叨,怎么起的这么晚?让你早点睡就是不听?你看看你,一天天宅在家里也不出去,都快要发霉了。等等。

然而这一切,现在统统发生改变。

大四那年,父亲突然离世,连见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给我,两个小时后我落地,发现他再也看不到自己儿子的模样,听不见我的呼唤,而我的这张脸,应该在他脑海里,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奶奶告诉我,父亲走的太突然,他们也没想到这次没挺过去,所以就没通知我。听她说,老爸临走前还在问我:有没有放学?

我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泪腺全面崩塌,除了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遗憾,更多的,是我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居然少之又少,我们甚至都没像样地坐下来,面对面地对彼此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现在我毕业了,工作的地方离家也近,一切正如当初预想的那样,一一实现,唯独缺失的,是从今以后,我无法再带着老爸老妈一起出行,我们也永远不会再有一张幸福的合照。

如今,工作之后的每个或长或短的假期,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买好回家的车票,并告知老妈归家的具体时间。在电话里听到我要回来的消息后,她高兴地像个孩子,急忙又问:这次打算待多久?返程的票买了没有?并一再嘱咐我上车要看好行李,给她发短信报平安。

我知道,她期待见到我比我期待见到她来得更为强烈,回家后也肯定会有一桌她忙了一下午才烧好的菜,等着我动第一筷。

我不敢想象,如果我告诉她,这次因为有比较紧急的事情回不去,只能等到下次的时候,她落寞的眼神,失望的表情。明知我不会回去,却还要在听到外面的脚步声后急忙跑出来看看是不是我,是不是她的宝贝儿子回来了。

以前总想,现在的时间要留给自己,美好的青春要努力挥霍,才能不负这大好时光。至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则统统推给以后,来生那么长,以后总有无数的机会嘛。

父亲的突然离世教会我,人生有无数个美好的明天,同时也伴随着无数个预料不到的意外,至于哪一个最先跑过时间,来到你面前,我们谁都不知道。最清楚的一点,就是所在的今天,今天是我们可以牢牢把握在手中的,过好当下在此刻突然变成一句至理名言,显得那么有远见。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想,这句话是不对的。我们为什么不追?不仅要追,而且还要大踏步地追,从现在开始追。

就像父母不愿意缺席我们的成长,他们的衰老,我们也不该只是做个旁观者,而是要和他们一起亲力亲为,毕竟,身体的衰老无法对抗,可是,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就能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热烈的心。

人生的前半部分,父母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受伤后疗养的港湾,欢乐时愿意第一个分享喜悦的人。

而后半部分,我们则是父母的全部。老爸的后背不再笔直坚挺,步履蹒跚;老妈的厨艺开始生涩,经常忘了放盐,两鬓的青丝在不经意间偷偷变白。这一切,都是岁月无情地刻在他们身上,衰老的痕迹。

请多给自己一些机会,也给他们一些共同相处的时间,希望在迟暮之年,他们膝前围绕的是儿孙满堂,而不是彼此搀扶,痴痴地望着远方等你回来。

尽孝是一件永恒的事情,没有现在以后之分,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

也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至此,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显而易见。

成长是一个冗长的过程,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才是每一个子女,毕生要做的事情。

发布了177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5 · 访问量 5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luenapa/article/details/10470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