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发流程中有哪些质量数据?如何利用这些质量数据?

本周我们的讨论话题是关于测试质量管理:

讨论话题

  • 问题:产品研发流程中有哪些质量数据?如何利用这些质量数据?
  • 问题描述:在产品研发流程中,其实不仅仅有我们提的bug数量这一质量数据。还有很多可以衡量产品质量的数据纬度,比如:产品需求变更次数。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在你的工作中有统计哪些质量数据呢?是怎么利用这些质量数据的呢?

大家讨论分享的结果

本周只有一位同学参与讨论,不过我会详细阐明下我的观点。

某公司测试工程师—吕俊杰

其实个人不太建议单纯的使用bug数量或者严重bug数量作为质量好坏的依据甚至开发人员考核。如果真的要看,还是有些重要的指标的,就是bug reopen的次数,冒烟测试的通过率,bug修复的时间效率,上线后反馈bug,bug燃尽图(波峰时间,收敛时间,拐点等)。项目有大小,也要轻重缓急,项目和项目之间没什么好比较的,还是需要看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从立项到项目上线期间,这个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完成了每个阶段的里程碑。

不过他的观点主要还是围绕着bug,其实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纬度。

我的观点

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产品质量,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或者稳定性的因素都可以考虑进去。我觉得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产品需求评审通过率:以产品feature为单位划分,计算每次需求评审通过率。从项目周期角度来看,产品需求评审不通过,会影响产品的正常研发效率。
  • 产品需求变更次数:所有的开发和测试同学,最痛恨的应该就是需求改改改了吧?!每次需求变更,都需要重新评估开发和测试时间,会影响产品正常上线。统计这个数据,也能一定程度给产品经理思想压力,在设计需求时,做更多的考虑。
  • 开发自测通过率:开发研发完成提测时,一定要统计它们自测通过情况。我们可以将测试用例中P0/P1级别的用例提供给开发,让他们进行自测。这个数据很重要,可以直接衡量开发的研发质量和工作态度。
  • 【可选】开发单元测试覆盖率/通过率:如果你的公司,已经推行了单元测试,那么可以在提测打包时,获取单元测试的质量数据。当然这有个前提,开发的单元测试场景得足够充分,建议测试同学能查看开发的单元测试代码。
  • 静态代码检测数据:这个实现成本挺低的,可以在Jenkins里做个持续集成项目,当开发提测时(一般是合代码到qa分支),自动触发进行代码扫描,将常见的问题(比如:空指针)提前暴漏出来。衡量指标可以是:不能有P0、P1级别的问题,P2、P3级别的问题不能超过多少个。
  • bug整体数据:我个人觉得,bug给出一个整体的数据即可,比如:总共有多少个bug、遗留了多少个bug、reopen bug的数量、P0级别bug数量、P1级别bug数量。假如想统计每个开发同学的bug数据,我建议统计两个指标:P0级别bug数量(可以反映研发质量)、reopen bug数量(可以反映研发质量和工作态度)。
  • 线上bug数量:产品上线后,要统计用户反馈的问题,是否有P0级别的致命问题出现。强烈建议组织产品质量复盘会,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优化工作流程。
  • 线上产品质量数据:这主要依赖各种监控平台,比如移动端产品一般有crash率统计工具bugly、服务端产品有质量监控报警平台或者接口自动化监控等,这些数据可以作为产品质量的一个衡量纬度。

总结

上面列了一些质量数据可以参考的点,可能不全。大家如果有其他的建议,可以跟我联系,我再补充。

总之,我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质量数据,一来可以为我们的软件测试工作服务;二来这个数据一定程度可以提升测试在团队中的地位。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houliweiblog/p/1250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