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优秀的数据报告分析

如果没有耐心看完的话,我觉得把握三个原则即可:

1、概况说清楚

2、指标抓精准

3、后续说明白

概况说清楚

这里可遵循《金字塔原则》,虽然是一个原则,但是居然用了一本书来概括,出完一还出二,也是有点醉。

不过不用害怕,不要着急到当当上买书,或者到处找免费阅读资源。

冯唐老师早就用一篇博客文章说了什么叫金字塔原则以及怎么用金字塔原则,外加考证出了这个原则我国老子几千年前就在用了。文化自信杠杠的。

部分内容抄录如下:

进了麦肯锡公司,我被训练的第一个玩意儿是金字塔原则。后来证明,这也是之后诸多训练中,最宝贵最有用的玩意儿。

阐明金字塔原则的是一个叫Minto的外国老太太,面容慈祥,金头发金链子金镯子,言语唠叨。她啰里啰唆写了一大本书,其实,我用一百字就能说清楚。 Minto没学好自己阐明的金字塔原则,或者是故意啰嗦,充字数印书卖钱得版税,不用再在麦肯锡每周工作八十小时,当苦力加速身体折旧。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这些事情可以很复杂,如: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世界经济五年的走势,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事情也可以很简单,如:小贾见到姑娘为什么会脸红,老妈每天喝半斤白酒是不是很危险,以及当高中时候的梦中情人问你、她现在该不该带着三岁的女儿离婚、你如何回答等等。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金字塔原则看似废话,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原则,一个伟大的方法论。

伟大用途之一, 解决问题:当你尝试解决问题时,你从下到上,收集论据,归纳出中心思想,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大致的目标,问题解决起来最有效。

伟大用途之二, 管理手下:如果你是领导,有经验,有手下,对于某个问题,你根据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列出第一级三至七个支持论据,分别交待给不同的手下。两周后,手下提交报告,你汇总排列,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有了这个原则,管理起来最有效,领导做得最轻松。

伟大用途之三, 交流成果:问题已经解决,金字塔已经建成,需要交流的时候,你从上到下,从金字塔尖尖向领导汇报。过去皇帝早朝殿议,给你三分钟,现在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给你三十秒,你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领导明白了,事情办成了。如果领导和刘备一样三顾你的茅庐,而且臀大肉沉,从早饭坐到晚饭,吃空你家冰箱。你有讲话的时间,他有兴趣,你就汇报到第十八级论据,为什么三分天下,得蜀而能有其一。有了这个原则,交流起来最有效。

你遵循金字塔原则,在报告中将概况说清楚,读(领)者(导)可能看到第三页就知道你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读(领)者(导)在第一时间得知了想知道的信息,本身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无论效果如何),如果你的效果不错,那么此时读(领)者(导)的心里已经像流过了甘泉一样甜美清凉。

指标抓精准

接下来就是用专业、精准的数字来证明你刚才得出的结论有多么正确了(此刻依旧是在遵循金字塔原则)

不同目的的营销策略不同,衡量标准当然也会不同。假如这一次的目标是引新,那么新用户就非常重要。如果这一次的目标是促活,那么看新用户就没啥用处,要看的是活动结束后一段时期内的核心日活增长量。

选用精准的指标展现结果,而不是平铺直叙的数字,在数据分析报告中非常重要。

1、它能让老板觉得你专业;

2、它能让老板免去自己计算的步骤,直接看到想知道的结果;

3、最重要的是,你能清晰你的营销思路,提升你自己的营销技能,让你的下一次营销更精彩。

指标抓的准不准,其实跟你数学好不好没有啥关系,反而取决于你对业务的了解程度、用户的把握程度、对市场的洞察程度。

当然,要让读(领)者(导)认可,看懂了、打动了、记住了,还需要一些“讲故事的技巧”,讲什么故事?当然是数据故事啊~

————>这里补充一个讲述数据故事的四原则

1、5秒规则:让你的KPI打头阵
你的看板应该在5秒之内,甚至一眼之间,就让人得到相关的信息。
为什么?
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业信息传播的关注兴趣取决于5秒钟的时间,
如果你不能在5秒内让消费者对你的信息产生兴趣,消费者的下一个关注点可能就会落在你的竞争对手身上。
看板也遵循同样的规则。如果你不能在5秒之内把观者最关心的信息展现出来,就无法在剩余的时间里让观者专注地听你讲下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
99%的看板,都是由KPI打头阵的。

2、看板逻辑:倒金字塔结构
既然是用看板讲故事,那么就需要一些“写作”技巧。在这里千万不要玩儿意识流或是梨花体了,倒金字塔结构是最好的。
这种写作方法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由于当时电报业务刚开始投入使用,稿件传输时常中断,所以记者们想出一种新的发稿方法:重要的事情写前面!然后再写次重要的,最后是其它细节。
用在看板上就是,把你的结论、或最重要的发现、最值得考量的指标放在最前面——又一次符合了“5秒规则”;中间是可以支持、说明观点的图表;最后,是一些更高粒度的细节,供观者钻得更深,或是探索得更远。

3、极简主义:少即是多
每个看板应该包括5-9个可视化图表。
有些分析师认为,如果想展示全局,应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细节。然而理想倾向于丰满,现实却偏爱骨感——认知心理学发现,人脑一次只能理解7+-2个信息,所以看板中的图表数量,最好也在5~9之间。超过这个数目,只会造成信息干扰。
如果真的需要怎么办?可以借助过滤器。举个例子,比起制作一套华东销售指标、一套华南销售指标,不如只做一套销售指标,并根据地域添加过滤器,让观者自己选择。
或是利用下钻功能,表面上是一张图表,但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可以不断深究,直到回答所有问题。
总之,好的看板只讲一个故事,一次讲述就让人听懂。

4、为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的,优秀的看板可以“正确表达数据的意义”,那么,为你的数据找到合适的图表类型,就至关重要了。

在选择之前,先问自己想要用数据表达什么?
l 如果是关联:可选择气泡图,用来表示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的联系;
l 如果是比较:可选择条图,按照强调的方式可以排列任何顺序,适用于高亮Top3或Top5数据;
l 如果是构成:可以选择饼图,展示每一部分所占全部的百分比;
l 如果是分布:可以选择柱图,展示有多少项目(频率)会落入一个具有一定特征的数据段中,也可以用来表示含有较少数据值的趋势变化关系。

你可以将这四个原则运用到制作数据分析报告的实践中去,以KPI打头阵、采用倒金字塔结构、不过多铺陈无关细节、为合适的指标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做到这四个基本点,你的报告读起来会非常流畅。

后续说明白

最后,后续要说明白。

什么是“后续”?

就是[下一步]。

你分析的目的不是汇报,而是找出经验与教训,运用到下一次的活动中去。

结果不好都没关系,只要这次“不好”,为下次的“好”指明了方向,就是好!

所以,要写清楚,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了什么结论,下一步要怎么做。

最后,上一个我的运营看板~

1、运营总览

4个KPI,展示这段时间推广费用花了多少、创造了多少收入、新增用户多少人、其中付费多少人。

漏斗图,展示转化各环节流失的用户。

柱线图,展示各付费渠道的投资回报率。

最后散点地图,看我的用户分布,找我的营销真空。

2、用户运营

通过4个KPI,迅速了解本周用户变动情况。

堆叠条图展示各渠道的用户类型占比,方便我按渠道调整运营策略;

面积图揭示一段时间内用户的新增与流失趋势,以判断整体运营状况是否健康。还可以根据产品性质,对访问频率、平均停留时长、消费行为、信息互动行为、内容发布行为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3、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关心内容的质量,但最终目的是结合有效渠道,为产品带来转化。在四个KPI之外,还需要了解内容在每个渠道的展现量,以及为产品转化了多少用户。最后,用气泡图来查看每篇文章曝光与转化的表现,找到下一步的优化方向。

4、活动运营

5个KPI图,直观展示费用、参与人数、注册人数、转化率与客单价。

饼图体现每个渠道的费用比,条图进一步展现各渠道转化注册用户的成本,为下次活动的渠道提供评估测量;

区域地图展示新访客的地区来源与数量,从各个维度为活动复盘

发布了363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74 · 访问量 19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26811377/article/details/10454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