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操作者框架)系列(2)-在Actor框架中派生Actor核心(命令模式)

为了能够提高程序的复用性,我们准备用Actor Framework框架,来演示其满足了这个需求(本章及后面的内容,需要有OOP的基础知识)。

首先,简述一下ActorFramework的运行过程:

在QDSM里面,每个队列通过不同指令,执行相应的处理过程。消息存储在消息队列数据中,通过队列消息句柄进行传递。

在ActorFramework中,在有需求的时候,运行相应方法的异步进程。Actors 接收到消息,基于消息的内容发送任务。

看下官方资料中解释的数据和执行的关系:

(1)数据存储在对象中。(2)方法是对已定义数据执行的操作。(3)一个类定义了一组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执行相应的方法。(4)对象是类的特定实例。

下面我们演示一下ActorFramework的运行。在此声明一下,对于ActorFramework框架中涉及到的函数名称,在本系列之后的文章中,尽量以英文名称表述。一是框架的很多资料都是英文的,利于学习统一。二是在NI的官方文档中,也表述过Actor就是计算机行业里面的一个源词汇,如果用中文翻译,感觉有时候表述不到位。

另外actor这个词汇,是在计算机科学中早就存在的通用原语。我们来看下维基百科的定义:

——————————————————————————————————————

From Wikipedia:

The actor model in computer science i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concurrent computation that treats "actors" as the universal primitives of concurrent computation: in response to a message that it receives, an actor can make local decisions, create more actors, send more messages, and determine how to respond to the next message received.

The Actor model adopts the philosophy that everything is an actor. This is similar to the everything is an object philosophy used by some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s.

“ 计算机科学中的actor模型是一个并发计算的数学模型,它将actors视为并发计算的通用原语:actor可以做出本地决策,来作为其接收到的消息的响应,创建更多actors,发送更多消息,并确定如何响应接收到的下一条消息。
Actor模型采用的哲学是一切都是Actor。这与一些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应用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对象”的哲学类似。 ”

————————————————————————————————————

在这里吐槽一下,很多资料,尤其是专业性强的技术资料,还是Google靠谱。那个熊掌公司,一搜索基本上全是广告和SEO优化后的网站,翻个3、5页找不到资料很正常。它只能算是一个赚钱的公司,不是一个有社会道德感的公司。

上述内容是我学习资料后,搜集的一部分内容,感觉对理解本系列文章有些帮助。

一、下面开始内容解析:

1.打开一个Launch Root Actor.vi(根操作者)。

2.打开后,里面调用了一个Launch Actor Core.vi(启动操作者核心)

3.打开Launch Actor Core.vi,可以看到程序使用了Start Asynchronous Call( 开始异步调用),当程序运行时,函数Actor.vi静态引用作为VI的引用端。

4.打开静态调用的Actor.vi,查看Actor.vi

5.查看Actor Core.vi,key 可以看到Actor Core.vi本质上就是一个队列结构,但是他是按照面向对象设计原则进行封装的,这种模式在文本语言中也叫作命令模式。

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一个QDSM架构编写的计算加减的功能,然后用OOP重新编写一下。

说明一下:—————————————————————————————————————

原文作者只是展示了大致结构,并没有编写运行程序。为了更好地进行展示,我编写用于示例的程序,方便完整的功能展示。此示例程序不代表Tom的编程水平。

二、程序比对

1.首先,编写一个QDSM架构的计算器,做的加、减计算进行演示。

2.然后,我们创建类,来进行替换队列中的状态处理程序。UML类图如下所示:

3.根据uml文件,新建3个类:Counter、Standard、Complex(这个可以不建,主要用来展示功能扩展的便捷性),编写Counter的动态分配函数,initialise、Add、Substract、Result、Stop。编写MessageData类用于存放自定义数据。

4.按照一个类处理一个队列的逻辑关系,将QDSM架构转为OOP架构。整个程序架构简洁了一些,各个功能间也实现了关系降耦。如果新建一个类似功能函数,仅仅需要重新做一个类即可实现,如下图画圆圈的地方,可以很快捷增加新功能,而不更改整体架构。

5.运行一下,看看结果和QDSM一样。Success!

 

6.将OOP程序和ActorFramework里面的Actor core.vi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基本一致,所以,在将QDSM架构用OOP重构时,已经有了ActorFramework的雏形。

综上,通过将架构替换编程,可以看到刚刚开始编写时,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所花费的时间基本相同,但是在中大型程序中,面向对象的优势就开始明显了。

——————————————————————————————————

原创码字不易,如有收获,希望关注、点赞和喜欢。

发布了2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4 · 访问量 7610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26647635/article/details/10454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