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程序员教你如何提高开发效率、成为大神1——人文思维进化与信众

第一篇、人文思维进化与信众

接着上一篇第零篇的讨论后,我们已经知道了成为一名专业的程序员,需要具有完备的理论、独立的思考和成熟的技术,本质上是依靠身体力行带动思想,被动的使我们开始拥有成熟的技术,在已经掌握的技术框架体系上开展工作,当项目驱动过程中遇到不懂和不熟悉的地方,我们自然会开始寻求理论的支持,一旦理论开始在头脑中碰撞,产生了许多的火花之后,总会量变引发质变,产生一些针对工作和理论基础的反思,而这些反思会成为程序员独立思考的核心逻辑。

当我们越来越专业之后,定会参与到社会化的编程创造活动中,一个集体中因为人文环境问题导致的沟通成本占比巨大,严重影响编程工作,因此塑造人文思维,了解思维的套路也能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那么这一篇我们聊聊技术之外,但又与技术工作息息相关的人文思维。

1、镜面效应

这个思维很简单: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如何,事物便会对这个人如何。人和人、人和物之间都是相互协作的,牛顿曾经说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谚语也说过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如:

试图与产品经理讲他听不懂的术语,他也会跟你讲你听不懂的设计语言;

因为心浮气躁狂点IDE,大概率IDE会直接就此崩溃;

主管不顾程序员的个人感受让加班加点把程序写出来,即使写出来的程序也很难达到满意;

不愿立即处理客户的突发问题,数十项问题堆在最后心态崩了;

坐会议室里大骂客户脑瓜被门挤了,客户也会坐在办公室里骂这个乙方不专业;

一个程序员没有认真去解读技术白皮书,这项技术也不会给这个程序员深入理解的机会;

女孩若是对男孩怒吼:“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男孩若是按理性逻辑找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也许是因为感性思维太大条了,缺乏对女孩的关注,抱一下就好了。

所以凡事皆有因果。面对外界发生的事,我们若是要做出反应,也一定是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

切忌产生:“我单枪匹马用技术就可以推动商业化、走上人生巅峰”的想法,对这个市场期望太高,又很难拿出对等的反馈,不符合镜面效应的原则。因此如果有人要打市场的脸,市场肯定会回过头来打这个人的脸,即使“市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仍要对市场保持平等和敬畏之心。所以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一定先反思自身,究竟是自己的理解有问题、沟通有问题还是做事方式有问题?毕竟改正自己简单,改变他人的想法和已有的事物是很难的,如果实在是想不通,则看看相关书籍,此时一定是开卷有益的。大神和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敢于承认自身错误,并迅速做出修正,因此根据镜面效应得到的反响中,正向的居多。

2、群体性思维

身在行业,若以更高的视角看待问题,必定先思考自身所在的群体。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的产业基于互联网和软件公司的基因。而互联网和软件公司的基因往往都是基于一个人,而这个人往往并非是率先产生了某种想法。我们看过去封建王朝时代,大多数人所接触的自然环境是大于人文环境的,因此才会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这也因此有了“道法自然”的说法。近30年来计算机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特别是我们程序员与自然环境愈发的渐行渐远,于是到了这个时代,我们的思维几乎完全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因此这种人文环境必定会催生出大量的互联网和软件创新。因为人所有的行为来源于思维认知,思维认知取决于一段时间内这个人所接触的人文、自然环境。当一个人社会资源不足时产生的Idea其实并不存在价值,因为它并不唯一,产生Idea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当一个Idea产生的时候,这个群体里一定会有许多人同时产生相同的Idea,这是基于相同的人文自然环境必然的推演结果。最后往往基于社交环境,我们是需要将这些Idea贡献出去,让有资源的人来实现它,经过交流后产生共鸣,共鸣刺激到资本市场后,便会产生蓝海。总结下来就是环境产生思考,思考产生预期,预期产生行动,行动产生收益,收益产生不均,不均产生泡沫,泡沫产生调整,调整产生更迭,更迭产生新环境

群体性思维包括:

1)在群体中,一件事物的背后一定有相同思考的人。

例如:当你看到某手机品牌广告后,你想买,一定也有想买的人。当你用一个框架很顺手,一定也有别人觉得这个框架很顺手。当你觉得应当学习R语言,但是迟迟未做行动时,一定也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也是这样想的。

所以说,当你满足群体中一个人的需求时,往往需要照顾其他人的需求;当你在群体中反对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反对不止一个人,只是其他人都未发声。

2)事物对立而生,某群体产生了某种思维模式,必定有与之相反思维模式的群体,力量往往势均力敌。

例如:如果你的团队开发了一款App,你们团队所有人都认为它很Nice,那么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一群人在看到你们团队的App之后认为它很烂。这种事情不受主观情绪控制,你的团队做的越大,得到的阻力和反对声就越多,甚至有人看到你们做的好,心里就是不爽,不知道为什么。

3)群体具有交叉、分裂、组合特征,需要从不同维度分析。

有些人往往都会强调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个人和个人的利益,利益当先,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无可厚非,一切思维模式存在即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要知道,仅从利益角度来考虑人际之间的问题,往往看不清全局。无论是群体和群体、群体和个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往往都同时存在尊重、利益、情感、愿景、责任的羁绊。例如大神往往需要小白的尊重,小白需要大神的愿景;执行团队需要管理团队负起责任,管理团队需要执行团队带来利益;交付团队需要支持团队带来情感上愉悦的沟通,支持团队需要交付团队给予的尊重;投资团队需要创业团队带来的利益、创业团队需要投资团队满足他们商业梦想的愿景。因此,如果你的团队有一个Idea能同时给予另一个群体尊贵的体验、情感上的愉悦、美好的愿景、敢于负责并替他们分忧,这个Idea一定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利益!

另外,人和人分歧的产生,背后一定蕴含着群体思维。比如一个员工离职了,此人离开前会认为是公司某个人的原因让他感觉钱没赚够、受到了委屈,此时他还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当离开后,他便会认为是这个公司不适合他,此时他是失业群体;当再次加入另一家公司时,往往会认为现在公司的环境比之前的好很多,此时他是新公司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位置决定脑袋是人性使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群体因为各种羁绊的组合、变化、拆分,于是便随之产生了变化。

4)一个群体中半数以上的人决定了群体性思维。

群体性思维表达了这个群体对于尊重、利益、情感、愿景、责任的需求,以及它能够给其他群体提供服务的能力。此事和个体话语权没有直接关系,只和群体中个体数量有关:如果一个群体中领导者是一言堂,向其他人输出了大量的愿景并试图取得利益,但执行者无法提供满意的利益输出,那么这个领导便从群体定义上就与执行者产生了分裂。所以即便是此人有再多的话语权,也无法主导群体性思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群体性思维和群体性表达不是一个概念,可能在这个领导者的表达下,其他群体误以为该群体是具备某种群体性思维,但执行力却大打折扣,这便是典型的混淆了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若要影响、推动群体性思维,必定要站在群体的角度思考和执行:比如某开源项目的贡献者天各一方,大家的第一诉求是对于开源项目发展的愿景、其次是商业化利益的考量。那么A若想推动此事发展,A就必须站在群体思维做事,不遗余力的推动愿景、商业化利益的实现,明确群体向目标受众提供用户尊重、情感交流、负责的渠道、方式和方法。A若背道而驰,所提的建议不断的推翻愿景、在商业化利益实现前索取同伴的尊重、情感交流、并且还要求同伴去负责,很快A就不会出现在这个群体中,因为它代表了群体中少数派思维,没有迎合半数以上人的思维。

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会出现“枪打出头鸟”的现象了:“出头鸟”率先拿走了本属于群体的尊重、管理层从情感上只与“出头鸟”深入交流、“出头鸟”将群体的愿景和责任据为己有,所以群体自然要守护最后一片“利益”。读者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您是这“出头鸟”,该怎样用群体性思维来破局。总之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保持动态的平衡很重要。

3、信众与信众管理

“信众”这个词是相对于编程界“大神”而言的,全称应当是“相信你的众人”,这里的“相信”绝非是“信仰”。从本质上来说,因为每个人互相之间的技术永远是交集,不可能存在补集,所以编程者的世界里不存在真正的“大神”。一旦被称之为大神,信众便是随之自然产生的。但正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也就有了分歧,只有具备群体性思维的大神才能具备信众管理的能力,因此才更要注意:“大神”与“信众”在社交中是同级节点关系,彼此没有上下级之分,切不可高高在上

信众的特点是人员不固定、社会角色不固定、持续时间不固定、心态不固定、诉求不固定,比如你的下属、同事、领导、老师、学生、博客读者可能是,找你修电脑的女孩子、交谈甚欢的出租车司机、过年回家时的亲戚也可能是。持续时间可能短则几分钟、长则十几年。

那么信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为什么需要刻意的去对信众进行管理呢?原因有三:

1)有些信众可以满足你尊重、利益、情感、愿景、责任方面的需求,诸如拍个某音视频促成个信息化大单、修个电脑可以娶个老婆回家的事也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笑~)。

2)你的想法可以融入信众群体的思维池中,得到验证、反馈和进化,快速试错、获取更多Idea。

3)扩展社交边界,挖掘之前所不知道的大神,你可以成为其他大神的信众,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那么信众管理主要有这么几部分:群体分类、形象运作、需求整合、信众关怀

1)群体分类

无论我们的技术高低,信众总会是有的,那么我们就要首先知道哪些人是你的信众:但凡是认为你在某些方面做事靠谱的人,都是你的信众。

从信众需求来分,比如需要你尊重他们的信众,往往你可以取得实际利益,你要采取的措施是尽可能的不让他们失望,利益即随之而来。再比如需要你提供愿景的信众,往往你可以取得他们的尊重,你要采取的措施是尽可能的让他们的愿景实现,尊重即随之而来。

从技术来分,比如需要你提供免费电脑维修服务的信众,往往你可以取得情感上的沟通。再比如你是Java工程师,遇到热爱嵌入式工控设备的信众,你可以让他对你的项目负责,合作做出来曾经不敢想象的工业化产品。

从你的需求来分,能给你提供利益的,可以多照顾一下他们的尊贵感;能与你产生情感共鸣的,可以多畅谈一些他们想要的愿景。

2)形象运作

发博客、发朋友圈都是针对目标群体非常不错的形象运作方式。而线上的热心回复、跟帖,线下的主动解决问题、咖啡店闲聊,都是针对目标个体非常好的形象运作方式。

这里要注意的是,形象运作一定要贵在真实、平等、亲切、阳光,所展现的一定是真正有料、有实力的东西,若是所分享的内容容易轻易被模仿,那么就要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寻找到持续的不同点;或者开辟与之相关的新领域,让他人感觉眼前一亮。

所以说技术大神若是一味的炫技、炫富、吐槽公司、以自我为中心不照顾群体感受,“掉粉”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负能量的话题,虽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博得大量关注,但当讨论浪潮退去,人们依然还是需要正能量的温暖来度过接下来的日子。

3)需求整合

如果熟悉Java语言的朋友们一定知道InputStream和OutputStream可以整合在一个业务逻辑中,这叫做输入流和输出流对接。需求整合也与之类似,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人,客观的看待需求,可以得出别人想要什么,从上文的5大羁绊来看,你需求的种类一定不能大于付出的种类,你的需求和付出因此就构建了一个输入和输出的管道。将信众个人和群体的输入和输出管道整理出来,你就会惊喜的发现很多需求是可以做对接的。同样的,这个过程不要太过于考虑利益:比如某些人让大学还没毕业的学生拿出父母的积蓄来听他们实则没有激发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培训课程,当初的信众(大学生)便会大概率感觉到屈辱和不值,那么以后这个人便没有理由来让他的学生来参与自己公司的实习。

对的话一定要在对的时候对对的人说:在商则言商、在技则言技,若是信众既行商、又修技,则论商时就不要去讲技有多难、论技时就不要去讲海有多蓝。

4)信众关怀

最后这一点,是很多人忽略也同时是非常重要的。人文的纽带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哪怕是一个物件,即使是千年前的青花瓷,也能让观赏者感受到工匠的用心和用意。

所以说,想要持续维持良好的人文关系、拥有技术领域的众多信众并从中得到交流的愉悦感,一定是要用心、持续的付出,给予足够多的关怀

就像是Spring为何长久不衰,究其原因就是框架写的非常用心,而且持续不断的更新;有的技术大神甚至会为当初咨询求助的所有朋友借助QQ礼物逐一在生日的那天送上祝福、当得知有人需要某项技术解决一个问题时,还会热心的亲自上网搜索,并把针对具体业务的解决方案单独发送,这般做法怎能不令人感动。

综上所述,在人文思维的演进过程中,不变的是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通过所处的人文环境和社交网络来了解技术、解决方案和可以处理关键问题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神”一定不是自己封的,这个称号一定是众人给的,所以这也是专业编码人员向大神进阶的重要一步

下一篇我们将探讨时间和任务管理,如何从自我管理、项目管理的角度来提升开发效率,成为管理能力超强的大神。

相关文章:

老程序员教你如何提高开发效率、成为大神0——从业余到专业

发布了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35 · 访问量 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ry0304/article/details/104546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