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骆越是东亚文明的起源

广西骆越是东亚文明的起源

一、骆越--壮族中心区

骆越名称的由来,众说不一。带有倾向性的说法是因垦食“雒田”而得名。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条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雒民。” 雒与骆通。骆民,即骆越之民。 《逸周书》说“路人大竹”,有人认为贡大竹的“路人”就是骆人,也就是骆越。《吕氏春秋·本味篇》和之美味者有“越骆之菌”。高诱注曰:“越骆,国名”。越骆是骆越族称词序的颠倒。旧本《水经注》里将“骆越”写作“越骆”,如“温水”下说:“盖藉度铜鼓即越骆也”。又同书“叶榆河”下说:“击益州臣所将越骆万余人”。由此可见,越骆就是骆越,本为越的别名。《史记·南越列传》载赵佗上汉文帝书曰:“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骆裸”二字实是“鸟田”的壮语汉译字)亦称王。”武帝平南越时,“越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属汉,得封侯。其中的“骆”就是骆越。

简单地说,骆就是雒,洛,路,渌,都是音译,是鸟的壮语读音。骆壮语读音也是指长满森林的大土山,可以在上面种田。比如绥渌,以山溪特多而壮语称溪为“渌” 。

越壮语读音是人的意思,所以路人就是骆越的意思。越是走戉,戉是大斧,走动的大斧,可能是指耕田,拉着大石铲耕田。
那么越是指耕田的民族。骆越是指山溪种田的民族。

在武鸣县的田野调查中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发现许多老人都把水稻叫做“雒”,而把旱稻叫“鹊”。这一名称遗留了古骆越人根据“雒鸟”指引发现了水稻栽培方法和根据“鹊鸟”指引发现了旱稻的栽培方法的古老信息。水稻农业后来成为古骆越人壮大的基础,这也是骆越人族称为“雒”的原因。据专家们考证,“雒”和“糯”古音相同,“糯稻”在古文字中实际上隐藏着发明糯稻民族“雒越”人的名称密码。雒越人的后裔侗族古称“更”或“干”,因为培育出了半粘性的水稻新品种,古人便把这种水稻叫做“粳稻”。“粘稻”也是因为是“占城”人培育出来而叫“粘稻”。

骆越人为什么崇拜鸟呢?

绿水江流域的壮族曾世代流传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是绿水江“廷罗”一带的稻田曾被洪水淹没而绝了种,人们去向鸟大王“娅王”求救,“娅王”就打开了母祖山的谷库,命令麻雀衔稻种到“廷罗”的稻田去播种,天下的稻田才重新生长稻谷。于是壮族人为了纪念这个稻谷重生的事件,就把每年的五月二十六定为谷母节,这个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骆越祖山--大明山

大明山称谓的历史变迁,翻开中国的古书,人们可以零星地发现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汜天之山、博邪山、镆铘山、五峰山、大明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   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卷一五记载有“汜天之山”,据笔者考证,《山海经大荒南经》中的“汜天之山”指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山:“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骆越的中心是广西南宁武鸣陆斡镇,陆斡也是音译,就像北海也是音译。壮语定语后置,倒装句,主语在前,北海就是口海,汉语就是海口。当地人称大明山是祖山,八树,就是岜祖。

骆越水就是武鸣河,以前骆越水很大,是现在武鸣河的五六倍宽。

南宁是骆越中心区,方圆几百公里都是骆越族的势力范围,包括越南北部。

壮族是骆越人的直系后裔。

骆越是群始皇统一广西前800年对广西的统称,商朝时被广西称为路人。现在的骆越一般指广西,不包括越南这个逆子。

二、广西稻作文化

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

2012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课题组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及日本国立遗传所等单位合作,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广西很可能是栽培稻的起源地。

被誉为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的韩斌,是该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

韩斌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

韩斌发现,水稻驯化是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据此,课题组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

与此同时,韩斌课题组还发现水稻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并非同时驯化出现。通过群体遗传学分析推断,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大致如下: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而后产生了籼稻。

这一重大的科研成果表明,广西是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地。八千多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早开始了人工栽培水稻,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民间传说和民俗,稻神祭祀,广西野生稻是世界栽培水稻的直系祖先,文物遗迹证明了人类稻作文明起源于广西,比如稻神山岩洞葬遗址中发现的打制大石铲,证明水稻起源于广西。

广西比人高的水稻

壮族人民把水稻田叫作“那”。以那起名的地址数之不尽。

隆安以稻神山为中心的罗兴江、渌水江、右江三角洲区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稻作生产、生活和文化的遗址众多,形成了独特的稻作历史文化遗址景观,学术界认定为我国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远古时,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在这一区域因地制宜创造了“依潮水上下”而耕作的“雒田”生产方式,开辟了我国最早的有相当耕作规模和完备灌溉系统的水稻田,创造了石器时代稻作生产的专门工具大石铲,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具有独特风情的稻神祭祀习俗和生产生活民俗,成为壮族标志性的稻作农业历史文化景观。

稻作文明,世界上公认稻作文明的标志性的文物是大石铲。大石铲最大的功能就是在烂泥地里挖沟排水种水稻,大石铲是骆越先民用来翻土、挖沟、起畦的生产工具。所以大石铲的文物的集中地和最早的发源地,也就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

广西隆安县娅怀洞史前遗址出土近2万件遗物

出土的距今1.6万年前的人头骨化石与山顶洞人年代大致相同。

寻找最早的野生稻

3年内,考古专家从海量的植物遗存中筛选、发现了那半粒稻种;专家们对娅怀洞内的土壤作了无数次提取、分析,才发现了“疑似水稻植硅体”。

“植硅体”,即植物硅酸体,指某些植物从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后,沉淀形成的一种二氧化硅颗粒,相当于植物身体里的“结石”。

这几粒“疑似水稻植硅体”,在娅怀洞中安然沉睡了两万多年,留存至今。

“这半粒稻种、一点植硅体,关系到农业起源的时间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驯化、栽培水稻,在此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利用野生稻。如果娅怀洞遗址发现的稻种和植硅体能确定是野生稻,这将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野生稻。

隆安稻神山

隆安的祭祀稻神民俗是世界上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隆安那里还遗存了一个稻神祭祀遗址,在一个叫做“稻神山”的周边,这个遗址方圆大概有10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发现几十个大型的祭祀坛,发现几百个大石铲祭祀坑,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最大的稻作祭祀雕塑群,所有这些宗教的遗址,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就是稻作文明、水稻种植是在这里产生的,起源在这里。

只有学会了种植水稻,有了稳定的粮食收入,人类才会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有了闲暇时间来研究占卜算命和做文字记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三、鸡占卜--八卦

鸡古代可能是山鸡,山里很多鸡。小时候我在树林里面看到一只山鸡飞跑,我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去抓住,后来一个猎人追上来,说鸡是他的,我就给他了。
古代广西山鸡很多。鸡的壮语读音是卦,八卦就是八只鸡的意思。最初占卜是用把只鸡来来算,后来用八个字代表,现在的八卦八个字汉语是对不上,但壮语是可以对上的。

用上古汉语与壮语语音语义对照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易经》八卦,用壮语发音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易经》八卦,除了“兑”之外,均可一一对应乾(天)、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的象征意义。而且,“兑”在壮语中为“霜雪”的意思,当“霜雪”降临落地,融化后则可变为沼泽。如此,“霜雪”是天上的东西,它与乾(天)、震(雷)、巽(风)并列为天上四物,正好与离(火)、坎(水)、艮(山)、坤(地)的地上四物对称而生成两仪。在《易经》八卦所代表的地理方位中,“兑”在秋位,正是坤卦所说“履霜,坚冰至”的写照。在现实生活中,秋霜降临,冬天也就不远了。由此可见,《易经》八卦的本义与壮语的意思无异,《易经》八卦的代表字为先汉文字记录先越语音的《洛书》。所谓《易经》源于《洛书》而《洛书》今不得见,其实,《洛书》是先汉文字记录先越语音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易学的人天天都可以看到《洛书》,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罢了。

洛书是指骆越人的书,没有毛病。

山海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
白马的马是嫲,壮族祭司,壮族的祭司用鸡卜术,对应壮语中的骆明(鸟飞)。帝对应壮语中的太阳,黄是黄玉:意思是说太阳出来产生候鸟飞,巫师用鸡卜术。这是对应自然和人文的。
易经的易也是太阳下面鸟飞的意思。直接用鸟飞就不行了吗?为何用骆明?因为读者是越人,他们写下文字的时候还没有鸟飞这个字。而且就像古壮字,对上音读起来很自然。
我们那里月亮读还,太阳叫眼天,就是天眼。可能也读帝。不过汉字没法把壮语读音完全表现出来。不同的音调。汉字表意不表音,汉字到了日本读音不同含义也可能不同。

鸡卜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占卜,其中鸡骨占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对日神和鸟的崇拜。在古籍中常有 “鸟为越祝之祖” 的记载,比如 《史记·孝武本纪》 中就写道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 。先秦时代,东南地区的住民被统称为 “越” ,他们认为鸟来往于天地之间,能通晓神灵的意志,因此鸟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可以用来验证祭祀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壮族先民越人的祭祀祠庙,为越巫举行宗教活动和举行仪式的主要场所。汉武帝倡导尊崇越巫,《史记·孝武本纪》载:“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秏(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

《史记》提到的“越祠鸡卜”,一直在越人后裔之一的壮族巫职人员当中传承。当今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泛流传着许多鸡卜卦的手抄本。里面记着不少鸡卜卦象,都是《易》之单体卦,亦即八卦。所谓八卦,就是只有《易》未重卦前的八个单体卦。对于鸡卜卦而言,尽管严格地按照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龟甲上鸡卜卦符号的提示,进行类似夏朝《连山》易有规律性的演绎,所有鸡卜卦都是只有八个单体卦。

《易经》的数字从何而来,一句话,来自于先越之民的鸡卜卦象。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龟甲易卦材料,上面刻有鸡卜卦象。当时,龟甲上面有五组易卦数字,鸡卜卦符号就与这些易卦数字并列。过去,由于没有开展对壮族鸡卜卦的研究,学术界对壮族鸡卦了解不够,故中国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只知道龟甲上的符号与《易经》重卦有关,但尚不清楚是什么符号。而笔者一看就明白这是鸡卦符号,对这个鸡卦符号进行演示之后,其数与龟甲上的五组易卦数字吻合。而且,龟甲上还有夏之《连山》易、商之《归藏》易的符号说明,证明了夏朝和商朝使用的《易经》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夏朝一直使用的是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定型了的八卦,八卦亦即《连山》易。众多学者对《山海经》中迷惑不解而又无处不在的“使四鸟”,指的就是“四鸟”所生出的八卦亦即夏朝无处不在使用的《连山》易。到了商朝中晚期,八卦《连山》易才向六十四卦进行自然重卦,是为《归藏》易。《易经》自产生之日起,根本不存在错卦、变卦和互卦的问题,而是自自然然地重卦。

有人总结出了壮族鸡卜卦与《易》卦存在的互为一体的十大关系和五条原则,并且在今年春节期间总共花了三天时间演绎了三千多卦鸡卦,翻来覆去,凡是单体卦,3000多卦中只存在《易》之八卦,其余的卦都是相重于八卦之中。然后把3000多卦自然重卦为1500多卦,重卦下来只有《易》之六十四卦不重复,其它多余的卦都是重复于六十四卦当中。由此可证,《易》卦源自鸡卜卦,这不仅仅是以卦象筮数的来源问题;而且,《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完全与鸡卜卦的卦名吻合。所不同的是,《易经》卦名来自鸡卜卦名含义的提炼、总结和吸收,把壮族鸡卦名的两句话,综合其意,浓缩成一个或两个字。譬如位于《易经》第二十一卦的“噬嗑”卦,其意是有吃有吐,而在壮族鸡卜卦中,单体下卦为“吃”的意思,单体上卦为“吐”的意思,进行自然重卦后,得《易经》“噬嗑”卦象,其卦象和卦名含义一致。又如位于《易经》第八卦的“比”卦,在壮族鸡卜卦的两个单体卦中,看是下卦还是上卦哪一卦吉,两卦之间分别是按数之大小比出来的,将它们进行自然重卦之后,就是《易》之“比”卦的卦象。
参考用《壮语破解<易经>八卦》

四、广西甲刻文

壮族先民古骆越人曾创造过真正的文字,古骆越文字文物广泛分布于骆越故地并且质料多种多样,发现地点多为古祭祀遗址。目前已发现的古骆越文字单字已达2000多个。平果感桑石刻文是古骆越文字的主要代表。骆越古文字从象形刻画符号发展到抽象文字符号,从单字发展到成句的卜词再发展到成篇的文章,脉络清晰,自成系统,但又和中原的甲骨文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按质料分,骆越古文字主要有石刻文、骨刻文、甲刻文、贝刻文、陶刻文、岩刻文六大类。

扶绥龙头出土人骨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据文献说殷人尚鬼,“先鬼而后礼”,所以留下较多占卜用的甲骨卜辞。

为了区别甲骨文,广西的那些文字叫甲刻字。这些文字是巫师创建用来记录占卜结果,而不是为了传播。现在广西壮族有一种古壮字也只是用在民歌和巫师。

最早的骆越古文字骨刻文骨片


最近,田东县右江河段出水了一块刻有骆越古文字的骨头,从骨头硅化的程度分析,年代在新石器朝代中期约6000年前,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骆越古刻画文字。骨片上的左上方刻有一只鸟,这是最早的象形鸟字。骨片的右下方有四个字,分析整幅图和文字的意思是张网在屋边捕得一鸟吉,这是一段完整的卜辞。

平果感桑石刻文

感桑石刻发现于感桑村东南面的一片名叫“那林”的耕地内。这是一片平坦的台地,方圆约3公里,距平果县城只有1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俯瞰两公里外的右江。3月22日,记者咨询当地农民得知,“那林”在壮语中即为“有泉水的田”,在台地上的两棵木棉树下,果然有两眼汨汨流出的泉水。当地人认为此地风水好,在其后山上有很多墓葬。

平果感桑石刻文早在2007年就被当地农民发现并拿到古董市场兜售,但一直没被考古专家和收藏家认可。直到2011年8月,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员、百色右江区收藏家冯海华将部分样品拿到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鉴别,才被确认为古骆越文字文物。在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领导的动员下,冯海华花了三万多元钱将散布在平果当地农民手中的25块古石刻文石片收购回来并交给平果县博物馆收藏。全国各地的专家才真正见识了古骆越文字。

2012年8月20日,随同三都水族自治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有关专家人员一行赴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发掘地实地考察,得到感桑古文字石刻的第一手资料:今年3月初试掘,目前仅挖掘约40平方米,深1.6米,挖掘采集到破碎古文字石刻大小不一数十块,最大一块105*55平方米,大小字符共计1000多个。2012年8月13日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出土的文字石刻上面的钙华和贝壳测定年代分别为前3680±172和2950±167年。这个检测很令人振奋。平果县申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全面发掘。我们迫切期待着更多令人振奋的发掘信息和考证、检测结果的诞生!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产生的。战国时期右江流域已经出现了方国社会形态,文字的产生在意料之中。”郑超雄说,以手斧为代表的百色旧石器文化,以石铲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无不表明右江流域是古人类发源地及人类国家文明发生地之一。这里的先民们已进入定居生活,并进行群体生产劳动,语言、文字就在频繁的交流中应运而生。

有意思的是,与仓颉造字一样,壮族《布洛陀经诗》中也有圣人造字的传说。在感桑石刻发现以前,壮族的文字是从唐代的古壮字开始算起,这种古壮字是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并不是严格意义的造字,无法与传说对号入座。郑超雄认为,感桑石刻的发现,印证了壮族在历史上曾有自己的造字历程。

与甲骨文多为祭司占卜文类似,感桑石刻也被认为是“麽公文字”,用于人神交流,未能发展为通行文字。“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强调王权稳定,这些都是方国统治者的愿望。”郑超雄说,感桑文字的这些内容估计与《布洛陀经诗》相似,是方国统治者或者麽公祭祀时吟唱的祭词。当时的先民把这些祭祀、占卜的结果记录在石片上,作为备忘的记录和处事的准绳。

隆安县发现古骆越文字刻刀片

近日,骆越文化研究会文物专家在隆安发现30多片新石器时代的骆越古文字刻刀石片,石片为玛瑙玉质,形状纤细,多数有刻写使用过的痕迹。这是继隆安、平果等地发现骆越古文字文物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它补充了骆越古文字的证据链,证明远在4000年前的大石铲文化时期,古骆越人就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五、山海经是越人记录的

山海经是从南还是记录,说明作者是住在骆越,从自己所在方位开始记录。有些是道听途说,并不能亲自验证,而且几千年了也可能以讹传讹。

大荒南经第1、第2段介绍了一种名叫踢的野兽与阿山、汜天之山等两座山。第3段则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叔均乃为田祖。

汜天之山是大明山,苍梧正是广西境内,当然也可能延伸到湖南境内。

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囯……使四鸟。帝俊正是壮语的倒装句,使四鸟就是鸡占卜。“帝俊”指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帝舜”,又称“舜帝”。三身是大的意思。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也就是四千年前。

如果说舜是骆越人,那么其子孙扩散到世界各地就很容易理解了。

《山海经》里整个语言系统与商周完全不同,就是它最古老的证据。 如果山海经使用骆越语言系统,跟后来汉代肯定有区别。

《山海经》就是古代巫祝占卜时有意无意当中记述夏、商、周时代历史和神话的一部“史学巨著”。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地理学奇书,它成书的年代学术界公认为春秋战国时。解读《山海经》有三点必须注意,
一是它的内容是神话传说与历史地理记忆的混合体。要正确解读其历史地理记忆的真实性必须剔除其神话传说的外壳。
二是它所记录的名称有不少是古骆越语的记音字,古骆越语与古汉语有许多同源词,用汉语解译不通的地方要考虑它是否是古骆越语的汉语记音字。
三是书中的方位词有不少是根据地图的左右来解说的,许多地方的方位与现实刚好相反。

山海经有古骆越语的记音字,就是现在壮语的读音。

美国有个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墨兹博士,一天她突发奇想,根据《山海经·东山经》在北美进行了几个月的徒步考察,她一里一里的路验证,一条河一条河的验证,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
美国中间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都与《东山经》所记载的四条山系状况完全吻合!
而且她测量的路线距离,和山海经的距离非常接近,6000余英里仅误差107英里!更让人震惊的是:除了山脉和河流,甚至动物都非常的契合:北美犰狳。

据外媒9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了可能是中国古文字的岩画,并推测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约1300年,这比哥伦布1492年抵达美洲早了近2800年。
报道说,这些岩画由美国业余岩画研究者约翰·拉斯坎普在国家岩画遗迹公园里发现,据他考证已有3300年历史,展现了中国商王朝的祭献和占卜仪式。

这些文字是不是甲刻文?原始的象形文字。

如果山海经写的是真的,只有一种可能,骆越人到了美洲。可能那时候海面比较低,通过占卜也能测出美洲,于是人们是通过太平洋岛链到达美洲,因为人们发现岛链上的民族说的脚字读音跟壮语一样,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当地人叫莫阿伊,用壮语来理解,正是倒装句,墓某某,就是墓,莫跟墓同音,阿伊可能接近壮语阿公。所以通过读音就知道石像是墓地。

六、越人北上

越人北上--百越

骆越人因为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文化发展较快,人口增加,那么就会快速向外扩散。我的老家就是两百年前一对夫妻从另外一个村扩散过来建立的,现在已经有三百多人,如果不是计划生育,现在人口更多。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些人掌握了水稻栽培技术就找到有水的地方定居下来,沿着海岸线北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百越。因为经过几千年扩散分开,各地文化会不相同的。

没有进入农耕的民族人口增加不快,比如住在山上的瑶族人口就比住在平地的壮族少多了。

骆越人到达浙江后形成的良渚文化也是崇拜鸟图腾。越是水稻耕种的民族,所以浙江人也叫越人,还有越国。

大禹治水这是因为种水稻必须的,不然就没法引水灌溉,否则谁会去治水呢?

越人北上--百噗

其实骆越人不会只向北边沿海上去,还可能向几个方向扩散,向东通过岛链到达美洲,形成现在的印第安人。壮族传说妈勒访天边就是壮族人代代相传去东边找太阳,找到了就放一个星星到天上。复活节岛的莫阿伊面向西方。
骆越人向南进入中南半岛。
骆越人向北进入贵州湖南等,利用水稻技术能到新的地方生存。
噗是壮族人自己的称呼,音译叫噗骤,布撞,自己的意思,壮族名称其实也是来自这里,音译,因为根本没有汉字能对上。壮族自称噗骤。
百噗就是很多自称噗骤的部落。
现在这些地方都汉化了,说汉话,不再有少数民族。
水稻民族到了长江流域就不再上去了,因为上去没水,温度低,可能也不适合栽培水稻?
一旦不种植水稻,就变成狩猎,游牧民族,不再称越。

七、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逐鹿中原

越人要不要继续北上?如果上去了,就不能种植水稻,也不能称呼为越人。如果北上不能种植,只能做狩猎民族。

商人的始祖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相比于江南岭南,中原更加富饶,就说鹿就很多,所以商带领部族进入中原,一路上免不了部落冲突。但是可能因为人口众多,每到一个地方很快就打完野兽和采集完水果,于是只能迁移。
商朝不停迁都北上过着狩猎生活,直到最后找到小麦和粟旱地植物,大批种植后才定居下来。

商朝是不是骆越人呢?因为商朝刚好有骆越几个特征。
1.占卜八卦来自骆越,巫师使用同样的算命技术
2.甲骨文是骆越古文字继承,也是用来记录占卜结果
3.商朝崇拜玄鸟跟骆越鸟图腾是一样的
4.商朝尚鬼,跟骆越拜鬼是一样的。
5.殷墟出土的墓葬遗骸一米六二,跟广西人个子差不多
6.跟夏朝周朝比商朝文化比较野蛮,格格不入,似乎是外来民族,壮族蛮横不是虚构的。

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

商朝不断北上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跟原来民族可能不同了,比如学习胡服骑射,胡言乱语。

《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就是虽然孔子平常说山东倒装句,但读起书来用的确实正宗普通话。
商朝,周朝统一用的文字到了战国几百年又分成几个学派,文字都无法相认,所以秦始皇才统一文字。

总之语言文字这东西几代人就能完全改变,就比如同是骆越的越南语改得面目全非,跟壮语已经不能交流。

壮族人两代人说了汉族粤语,也不会说壮话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听从天命的崇拜玄学占卜算卦的崇拜鸟的民族降落到中原产生商朝。不管是从骆越还是吴越,都是越人进入中原形成商朝。

商朝灭亡有点类似秦始皇,大部队在外没法回救,用奴隶打仗力不从心。秦朝灭亡是因为百万军队投到骆越去了。不过也是认为他们暴虐人们才起来反抗。

八、秦始皇回家--攻占骆越

如果说越人北上几千年后有南下军队,那就是回家了。

秦始皇发动对百越的战争共有三次,主要是秦军和雒越军的战争,这三次统称为“秦始皇三征岭南”。 [1] 三次战争之中最重要和最惨烈的是第一次战争。战争从公元前219年始至公元前214年结束,共历时五年。
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攻广西遭到瓯雒军袭击而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极大增地强了岭南人民与岭北人民的交流,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赵佗攻瓯骆之战,历史学家一般称这次是第二战争的延续而已。

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西越军盟主);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不过却有一个不足5万人军队的强悍小国秦始皇却花费了10年的时间,总计派遣了50万精锐秦军前去攻打,最后战死30多万,还有无数受伤的士兵,最后方击败该小国。

这个强悍的国家就是西瓯国,是由百越族人组成的,位于两广地区。西瓯是秦汉时期活动于岭南桂江、浔江流域地区的古代部落。骆越是岭南原住民所建立的一个古国,骆越文化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骆越文化

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明江西岸,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涂绘类岩画点,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成为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闻名于世。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花山岩画是骆越人历经700年绘制的画卷

关于花山岩画的内容,有的认为这是描述骆越人抗击外敌入侵战争胜利的庆祝场面;有的认为是骆越人祈求上天保佑其兵强马壮、社会繁荣的愿望;有的则认为岩画是骆越人用来镇河妖,祈求风调雨顺的意愿。

骆越人青铜器--铜鼓

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据裴渊《广州记》和刘恂《岭表录异》说:壮族铜鼓有的“面阔丈余”,有的“厚(仅)二分以外”,“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花纹)”,制作极其精巧。
在壮族人民的心里,铜鼓是神的象征,它被赋予神力。

端午、粽子和龙舟

端午的壮语意思是只蛇,是跟蛇有关的节日,做粽子是端午的习俗。我们那里的端午粽子和春节粽子形状不用,用不是粽叶而是芭蕉叶。总是圆形长条的,我们把那种棕子叫午,其实也很像蛇。
龙的前身是蛇,古代广西蛇是很多的。而船就做成像蛇一样,就是龙舟。

北部湾沿岸和南流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古骆越人的祖居地,由于地处水乡,舟船便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古籍《淮南子》记载:“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这段话生动地记载了骆越人的“水事”习俗。“舟”成为骆越人的文化标志。北海地区所发现的骆越人独木舟多为铁力木刻凿而成。铁力木是骆越故地的名贵特产硬木,著名的容县真武阁其梁柱等主要木构件就是用铁力木制作。铁力木的特点就是坚硬如铁,千年不腐。骆越人用铁力木制作的独木舟因此历经数千年而容貌不改。

骆越人的独木舟形状与现代比赛的龙舟极为相似。铁力木极为坚硬,骆越人发明了火烧成炭,再用石凿凿空的方法制作独木舟,显示出高超的技艺。在制作独木舟的基础上,骆越人又将两条独木舟并联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双体船,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并板制作的木船和铜铸的大船,成为世界航运的先驱。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骆越人最早开辟的海上贸易航线。

北海出土龙舟

刘三姐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中国南部)壮族人,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优秀的民歌手。

那是一个流行山歌对唱的年代,八桂大地诞生了山歌灵魂人物刘三姐,让山歌长盛不衰。

绣球

关于绣球,在壮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在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

十、北宋壮族扩散

侬智高起义失败,壮族出逃

侬智高是中国北宋中期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傥犹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当时辖安德等州,不属广源州管辖)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同时,侬智高向宋朝请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家乡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其多次击退交趾入侵,但再三请求归附宋朝未果。
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举兵反宋,五月,破邕州,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历,数败朝廷征剿之兵。次年正月,侬智高败于狄青,后流亡大理,不知所终。

他在邕时,曾题下一联曰:帝业未成人已老;王封申锡国同休。

侬智高反宋失败后,朝廷下令诛灭侬族和屠杀广西人民,迫使大批壮族跟随侬智高逃入大理国,邕州 又派员到大理国勾结“购智高”,大理王为了沟通宋朝而查处侬氏,侬智高才率领侬氏族人逃到老挝和泰国.由于逃难的壮族杂居于异族异国之中,其后裔就异化为异族异国之民。

傣文书描写他们祖先从广西逃出来的艰险情形,逃难者白天躲在山上,晚上星星出来才前行,一路上爬高山,过大河,风餐露宿,和饥饿病魔,毒蛇猛兽搏斗,走了很长时间才到安全地方。

壮族入泰国建立素可泰王朝

侬智高就在这个时候率部进入老挝,泰国北部活动,曾经帮助老挝民族建立兰山王朝和泰国兰那王朝及素可泰王朝,影响很大。

老挝万象中华理事会,中文特聘译员,副教授通肯·坎塔古温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部队有两万多人进入老挝,在丰沙里硼勃拉邦建立了兰山王朝,首府就在硼勃拉邦,当时老挝人口只有30万人,国王叫三仙泰,侬军来了两万多,为数不少.丰沙里一带有不少侬军后裔,他们原姓中国姓,有侬,赵等很多姓,后来与老挝女子结婚,后代陆续与老挝同化,现在中国姓的已很少了,在硼勃拉帮现还有一些用广西方言的地名,让人想到这个地方与广西有关."

泰国玛哈撒拉大学教授本翁·凯塔特又介绍说:"十二世纪初,侬智高后裔的部队到泰国北部参与建立了兰那王朝,有一部再到泰国中部参与建立了素可泰王朝,为泰国的早期统一作出过贡献".

壮族和侬氏不仅居于老挝和泰国,后来还散居于越南,缅甸,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等国家.云南省地矿局农有坚(广西德保县人,现居云南曲靖市)说:"我 在云南接触许多侬氏,他们说侬智高的后裔还逃到锡金,尼伯尔,巴基斯坦去".

现在泰国和老挝讲的语言和壮语很多相同。也许不是侬智高时候才去,而是之前就不断有人过去。

越南攻占南宁掠走八万妇女儿童

宋熙宁八年(1075年)十一月,越南调集8万(号称15万)重兵,分水、陆两路大举进攻广西。陆路由宗宣率领,先后破邕属四寨,杀土丁8000人,直逼邕州。邕州3000精兵抵挡10万敌军,交趾大军在苦战四十几日,遭受了一万五千余人的沉重伤亡后仍不能攻克邕州。熙宁九年(1076年)正月,邕州城破。交趾军将城里的人每100个绑成一串,绑了580串,共5.8万人,全部赶到邕江里淹死,然后将城烧毁而去。这次大越军入侵3个州共杀死兵民10万人,掳走妇女8万余人。

这是骆越人史上最大的耻辱!不过三千人抵抗十万人是不可能成功,虽然杀死了5倍敌人最后还是兵败城灭。

十一、明朝狼兵雄于天下

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旧州村)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生性助人为乐。长大成人以后,按照壮族土司时代官族与官族通婚以及壮族婚姻不避同姓的习俗,嫁给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称为“瓦氏”。

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瓦氏率狼兵在金山卫大战倭寇,毙敌4000余人,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袁崇焕

在明朝,曾经有过“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称号,广西部队是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第一次宁远大战,袁督师率领从广东带来的3000水军和从广西带来的6000狼兵,外加少部分辽人(东北人)和蒙古人,一共1万余人防守宁远并击败当时被称为整个东亚大陆最凶恶的军队----满清八旗军13万精锐部队。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冤死,吴三桂率关宁铁骑一部入关,所向披靡。

十二、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从广西金田起义,率领三万广西兵横扫大半个中国,势不可挡。攻破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后来在“天京事变”军队内部互相残杀,广西精锐消耗殆尽,“太平天国”战力急剧衰弱,最终被清廷拿下。
曾国藩评价说:长毛(太平军)中后期之30万之战斗力,远远不如刚出广西之3万。

红军长征不敢处理张国焘就是害怕出现天京事变。

十三、近现代广西兵

冯子材镇南关打败法军

1885年法军两万气势冲冲从镇南关进攻广西,结果被被冯子材领导的广西兵组成萃军加上望风而逃的清军打败。

国民革命军北伐桂系军是主力

在民国时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特别是桂军的第七军,有“钢军”的美誉,第七军在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在桂唐战争中,素以彪悍著称的湘军十几万人被桂军几万人打败并被收编。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十万湘军在面对不到3万桂军的时候,又是一败涂地。
在中原大战后,桂军撤退回广西,湘军、滇军、粤军一共集结了近12万兵力力图战胜桂军并占领广西,但是桂军2万多人兵分两路,一路1万多先是击败了超过3万人的滇军,随后又战胜了近3万粤军,把滇军和粤军赶出广西;另一路也是1万人在桂林一带战胜了近6万湘军。

抗日战争广西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兵

李天佑主打平型关

平型关大捷主攻团686团团长是广西临桂人李天佑。
第二年,已升任代旅长的李天佑,又一次在国民党军中扬名。那是1938年3月,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被800多日军包围,左冲右突冲不出去,眼看就要成为俘虏,这时,李天佑率领一个连如神兵天降,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之下,硬是将日军800多人全线击溃。
飞夺泸定桥也是广西兵主打。

如果你知道广西狼兵能够以一当十你就能理解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

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历史上一次有着非常重大意义的胜利,这次胜利粉碎了日军快速占领中国的意图,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当时中国军人的士气,为以后的持续抗战打下了基础。
李宗仁指挥才有这个结果,当时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不想出兵,被李宗仁逼迫才不得已出兵,最后日军撤退。

白崇禧指挥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15日,日本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攻占钦州、防城后,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12月4日进占昆仑关,桂南会战打响。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12月18日凌晨战斗开始打响。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以上,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

战役后蒋介石不满意白崇禧指挥,换了张发奎指挥,结果张发奎直接走人,南宁都不要了:“当前已无反攻南宁的必要。”。后来是广西军民打跑日寇。

钟毅将军--中国第一兵

钟毅(1901—1940),字天任,广西扶南(今扶绥县)长沙村人。
1940年4月,钟毅所辖一七三师固守随县、枣阳正面,参加枣宜会战。5月8日,钟毅率部到达河南省边境之苍台附近时,遭日军追袭,身负重伤。5月9日,为不受日军俘虏,钟毅举枪自杀,壮烈牺牲。
钟毅被称为中国第一兵是因为他有一个国民党军长的兄弟并且英勇战死沙场,跟日本第一兵真田幸村很相似。真田幸村也是自杀不做俘虏。

彭德怀元帅在红军时期也说了: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湘江战役和解放广西战役桂军给解放军巨大损失!
后来有人演《桂系演义》被禁播

美国名将史迪威曾经说过:广西的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没有之一。广西士兵一直都是广西军队强悍战斗力的经典标志。广西士兵的勇敢和强悍令所有中外的对手不得不感叹:一个地域出精兵的传统历经几千年而不改变,这一点也是中国所仅有的!

抗法援越--法国走麦城

1950年11月,韦国清率领军事顾问团先后帮助越方组织指挥了平原地区的红河中游战役、东北战役、宁平战役、边远山区的西北战役和老挝境内的上寮战役,重创法军。
1953年冬至1954年春,在韦国清的指挥下,奠边府大捷,彻底粉碎了驻越法军总司令纳瓦尔的军事计划,全部解放了越南北半部国土。

抗美援越战争是发生在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军用飞机侵入中国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中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威胁中国安全。
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
1965年至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越南军民抗击美军入侵的作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攻克凉山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作战 [1]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20世纪80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20世纪90年初,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完成作战任务

广西两周拿下凉山,云南滇军打了十年。所以说广西兵和云南兵不是一个档次。

广西攻克谅山屠十万,也刚好就是北宋越南攻占南宁屠杀数量。回本了。骆越人内斗自相残杀,很无耻。

对越自卫反击战教育了越南,要对祖先好一点。

十二、广西骆越族--神一样的存在

骆越人向东亚提供水稻、汉字、易和山海经,构成了东亚文化发展的基石,所以骆越族是东亚文明的起源。广西兵为击败日寇起了巨大作用,维持了东亚格局。

然而骆越族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广西骆越族就像神一样存在,后面的故事等待你去发展。

发布了222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6 · 访问量 50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ox2010p1/article/details/8809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