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原理】第一章概述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 作业
(答案往下翻,建议先思考后看)

  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2. 如何理解传输速率、带宽和传播速率?

  3. 如何理解传输时延、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4.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5. 试论述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异同和特点

  6.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7.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8.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以上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9.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10.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作业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的集合。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

2.传输速率是指主机在数字信道上发送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 等。
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常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其单位与传输速率的单位相同。
传播速率是指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的速率,单位是米/秒(m/s),更常用的是km/s。
3. 传输时延又称为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即从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数据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所需要的时间。计算公式是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 bit/s)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计算公式是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

4.(1)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以报文为数据交换的单位,报文携带有目标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换结点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报文交换不需要为通信双方预先建立一条专用的通信线路,不存在连接建立时延,用户可随时发送报文。  
②由于采用存储转发的传输方式,使之具有下列优点:
a.在报文交换中便于设置代码检验和数据重发设施,加之交换结点还具有路径选择,就可以做到某条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重新选择另一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
b.在存储转发中容易实现代码转换和速率匹配,甚至收发双方可以不同时处于可用状态。这样就便于类型、规格和速度不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
c.提供多目标服务,即一个报文可以同时发送到多个目的地址,这在电路交换中是很难实现的;
d.允许建立数据传输的优先级,使优先级高的报文优先转换。  
③通信双方不是固定占有一条通信线路,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一段一段地部分占有这条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缺点:  
①由于数据进入交换结点后要经历存储、转发这一过程,从而引起转发时延(包括接收报文、检验正确性、排队、发送时间等),而且网络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时延就愈大,因此报文交换的实时性差,不适合传送实时或交互式业务的数据。  
②报文交换只适用于数字信号。  
③由于报文长度没有限制,而每个中间结点都要完整地接收传来的整个报文,当输出线路不空闲时,还可能要存储几个完整报文等待转发,要求网络中每个结点有较大的缓冲区。
为了降低成本,减少结点的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有时要把等待转发的报文存在磁盘上,进一步增加了传送时延。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
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缺点:  
①尽管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少,但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而且其结点交换机必须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  
②分组交换与报文交换一样,每个分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组编号等信息,使传送的信息量大约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③当分组交换采用数据报服务时,可能出现失序、丢失或重复分组,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要对分组按编号进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烦。若采用虚电路服务,虽无失序问题,但有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虚电路释放三个过程。  
总之,若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时间,则采用电路交换较为合适;
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送数据较为合适。
从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上看,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优于电路交换,其中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尤其适合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
5.OSI与因特网参考模型的相同点:
1)它们都是层次结构的模型;
2)其最低层都是面向通信子网的;
3)它们都有运输层,且都是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都能提供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两种运输服务;
4)其最高层都是向各种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应用层等
OSI与因特网参考模型的不同点:
1)两者所划分的层次数不同;
2)Internet中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
3)Internet没有明确规定通信子网的协议,也不再区分通信子网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4)还有,Internet中特别强调了网际层,其中运行的IP协议是Internet的核心协议。
6.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7.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8.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9. 分层的好处: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0.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发布了8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83 · 访问量 3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1856733/article/details/10317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