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为什么崛起?》总结笔记

目录

参考文

总结内容

1、强大的拼多多

2、关于假货

3、拼多多这么强,它除了假货,还有什么?

4、拼多多和淘宝、京东有什么不同?

① 大家起家的业务不一样。

② 用户画像不同

③ 开店难度不一样。

5、产业的终局是体验的平等 


参考文

http://www.brandvista.com/2018/08/2018-8-9-2/

总结内容

1、强大的拼多多

2、关于假货

1)对于媒体人: 对假货的所有批评都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提出批评的人是媒体人,作为一个媒体人当然要对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生意去作出谴责。

2)对于所有农村的老百姓:观点不能改变物质,你骂拼多多能把假货骂没吗?你把拼多多骂死,所有农村的老百姓就有电视了吗?他们就能享受好的物质了吗?

3)对于拼多多:观点不能改变物质,但是所有人的观点会一起构筑我们的精神和观念,而精神总有一天会重塑物质。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讲,我当然是认同所有的媒体一起对拼多多的批评,包括黄峥自己也说,善意的批评要接纳。

4)对于电商平台:拼多多有假货,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是不是只要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拼多多?如果说只要卖假货就可以成为拼多多,农村那么多小店,或者你可以看哪家平台没有假货,这是一个中国的普遍问题,这是中国的社会问题。

3、拼多多这么强,它除了假货,还有什么?

1)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 

我们现在在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实际上是新生活、新消费和新商业三件事情循环滚动,在底下不停地迭代。在这样的循环里,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做一遍。

首先是人口升级,场景升级。包括微信的社交场景,以及移动支付、中国的物流等整体都到位。我还记得2000年初,雷军刚开始做卓越的时候,为物流问题简直痛苦得死去活来,现在这已经不是需要一家公司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整体社会能力的提升。

接着是信息升级,曾经很多人得不到信息,但是微信在2017年12月,到了将近十亿用户时,几乎所有人的信息已经没有障碍了。

2)四大红利撑起了拼多多 

做生意肯定是先有卖再有买,所以首先要成体量地获得一大批商家。

阿里马云做了中国电商的科普工作,把很多完全对互联网电商没有概念的人,拉到网上来。这就是成就了一个阿里中供、阿里铁军的强地推团队。但是今天拼多多再成建制、成体量拥有商家时,它不需要这么艰难的扫盲过程,这些人已经被阿里、被美团地推扫过无数遍了。

① 不管是淘宝的流量见顶,还是它的打假行动,都让很多商家外溢。原来在淘宝做生意的这批人,现在没地儿去了,成建制地接收这批人的是拼多多。这是一个红利。

在PC时代,2009、2010、2011年曾经有千团大战,但最后千团大战的硕果实际上只有三家公司,一家是美团,现在是以外卖为主要业务,第二个是聚划算,第三个是窝窝团,曾经上市,现在又退市了。这就是千团大战的结果。

② 团购的模式曾经被验证过,但是现在没有人再做拼单、团购生意了,以至于拼多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不意外。

③ 新用户的出现。

由红米所代表的低价的智能手机快速让三到六线用户上了网,农村互联网的渗透率提升。

④ 微信的流量。

微信在2017年12月的时候达到了十亿用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网民。并且微信支付开通了,所有人不再会有支付的问题,所有的快递,十几年的电商,使我们到镇的物流都做得非常好,不需要到村,物流节点做到镇的单位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所有村的购买需求。

这四个红利,拼多多同时满足。① 承接了淘宝的商家;② 全网没有人再做团购模式;③ 三到六线城市的人上网;④ 社交电商,这四个红利一起撑起了拼多多。

3 拼多多崛起的背后 

在这四个红利背后是低端供应链和低销人群如何安放的问题。

所以,我们今天把拼多多骂死,这些低端供应链依然存在,低销人群依然还存在。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总是要有一个地方去安放的,只不过是集中的安放点堆积在拼多多,成了一个大数,让大家吓一跳。

低销人群这件事情,今天拼多多一呈现,可以想象无数人都在拍大腿,无数人简直是悔死了。首先第一个,凡客的陈年肯定会拍大腿。陈年最早是跟雷军一起做卓越,后来把卓越卖掉以后,他又做过其他的,最后决定做凡客。

当时我就问他,我说为什么要叫凡客?他说因为我最讨厌的名字就是卓越,然后我就问,那凡客打算做什么东西呢?卓越肯定是卖书,提供精神消费,书、音乐什么的。凡客您干吗呢?陈年就跟我说,“我要卖地摊货,最真实的消费就是地摊货。地摊货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没有品牌,没有任何品牌议价,你看上的就是东西本身。”

那个时候,凡客真的是去品牌化的,包括衣服上的logo都是极其低调,陈年当时希望的说用户要的东西就是这个货。

什么样的东西会让用户有自卑感,什么样的东西让用户有优越感。换句话来讲,为什么在联想工作以前,我都不去商场里买东西?是因为我内心觉得商场的东西太贵了,我觉得我就应该在地摊上买东西,我就应该在动物园批发市场买东西,这个地方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上京东用点好的”这句slogan,真的会让一部分用户挺自卑。其实,拼多多和淘宝的用户重合是50%,和京东的用户重合是极低的。

接着,我们来看一组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二季度是14000万,平均是一个人4000多。再简单一点看,扣除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外,你会发现,2017年,中国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2000元。

问题是,在这2000元中,我们还得缴房租、供房。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加上北上广深如果是5000元,你缴完房租、供完房以后还剩多少钱。

所以,对低价的需求依然是一个绝对的大数。

2015年,发生了淘宝大战国家工商总局事件,接着2016年,淘宝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打假,关了20几万个店。2015年7月京东抛弃了拍拍,2015年9月拼多多上线。在拼多多这样的商家快速崛起的时候,淘宝和京东是没有办法的,因为拼多多的商家很多是被他们抛弃的人。

一切红利的根基都是人口红利,就好像一个生意的本质就是两件事,一个是机会,一个是体量,人口红利就是那个最核心的体量。

从消费侧来讲,大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这么多。谁能够成建制拿到新的商家,不管是被淘宝和京东训练好的、抛弃的,以及新创业者和城市新的无产者。

2004、2005年,淘宝刚开始的时候,在淘宝上开店的人,就是那个时候的城市无产者,就是我在城市里拿不到资源,租不起店面,所以只能到互联网找一个机会来做事。之后,淘宝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体系化,基本上2012年以后,其实整个淘宝的流量见顶。

现在新的创业者,如果你不是大商家,有很多的钱在淘宝去打广告,学习它的系统规则,你就是一个城市无产者,要用你的付出来换得创业的机会,在淘宝其实是非常少这样的机会的。

所以,所谓的淘宝商家外溢,本质是一个低端供应链和低销人群如何安放的问题。如果这件事情没有解决,我们的产业没有升级,你骂死拼多多,你把拼多多毁掉,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变好。

① 对于一线城市的人来讲,拼多多是消费降级,但是对于三到六线人来讲,实际上大家用拼多多是消费升级。

② 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

因为千团大战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团购都是做服务团购,也就是今天美团的模式。以位置为中心,提供服务,大家来做服务团购。

但紧接着你会发现,食物团购,比如说团个粽子、团个月饼,商品团购比团个饭、团个SPA要上量快得多。因为商品团购不受位置限制,很多人团了以后,开车好远吃顿饭,觉得好费劲,它非常受限制。

所以这个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千团大战都转向了食物团购,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个时间分众的所有的电梯广告全部都是团购广告。一上食物团购,量就能起得很快,接着也能够支付得起广告费用。

但是,在这个时候,王兴作了一个决策,不做食物团购,坚守服务团购,坚守以位置为单位去做业务的定位。

这个就搞得美团当时的团队非常痛苦,因为大家一出门到处都是竞争对手的广告,搞得自己很没士气,显然对手的用户量比自己大得多。实际上如果不做商品团购,就没有必要打广告,因为那种服务团购是撑不起来广告的。这是很艰难的一个选择。

王兴特别清楚,商品团购这件事是阿里的事,因为这个东西的本质是会员问题,所以其实王兴不动的原因,就是他要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

所以,最后聚划算一推出,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以位置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到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都灭掉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接着,在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淘宝的低端商品不能再团购了,其实这又是市场让出了一个巨大的门。

实物团购这个模式明明有效,明明验证过,明明当年很牛,为什么再也没人做了?只能有一个理由,就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被VC带偏了。

为什么2016年,中国的媒体跟着VC跑,因为VC一投钱,谁能融到资,媒体就报道。所以VC那一年的风口投资加上媒体报道,形成了大家对于这个市场的认知,就说2016年消费升级。

但实际上消费升级应该是一个持续10年以上的事情。接着2017年VC搞一个概念叫人工智能,2018年又搞一个概念叫区块链.如果你真的跟着VC跑,那真的是一个猪。其实团购千团大战之后,一批VC死得很惨,你想想千团都死了,所以基本上之后的这些VC再对团购都不感兴趣了,就这么简单。

当年淘宝一秒删掉了24万商家,这些人到哪去?曾经撑起中国轰轰烈烈千团大战的实物团购是被聚划算秒杀了的,但是聚划算划归天猫,整个淘宝低端商品团购大业态一下子空出来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空门,谁补上?只是拼多多应运而生补上了。

4、拼多多和淘宝、京东有什么不同?

① 大家起家的业务不一样。

② 用户画像不同

当年我自己在做网站的时候做过三个用户画像。一个我们叫他大明,一个叫笨笨,一个叫小闲。

大明就是男性买衬衫,我知道要什么,要最有效率的,性价比好的东西。

所以你会发现早期的电商都是大明用户,京东的3C、携程的机票酒店都是标准产品,我直接得到我要的东西,包括百度也是服务大明的,就是说我知道我要什么,接着你能帮我以最快的速度找到。

第二个用户是笨笨。

笨笨有什么特点呢?我不知道要什么,我得看。

女孩子买衣服就是笨笨,我要买条裙子,要什么样的?这得看。可能两个女生就出去逛街,看了十个服装店,几百件衣服,最后买了一顶帽子,这就是笨笨。

第二代起来的电商,包括早期淘宝还是偏大明的,而美丽说、蘑菇街是服务于笨笨用户的这类商品导购网站。就是说女孩子其实不知道要什么。服装类这种非标品的东西对笨笨用户有特别强的作用,因为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你让我搜索怎么去做呢?

第三个用户叫小闲。

小闲什么特点呢?小闲就是我没有需求,但是我现在就是闲,需要解解闷。

在这个时候你发现大明是百度流量,淘宝是笨笨流量,而腾讯其实是小闲流量,就是娱乐流量

你上京东基本上靠搜索和检索完成你要的东西,而腾讯有的是小闲流量,就是我好闲,不知道要什么,而同城、艺龙提供的也是大明用户。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明明N久以前京东、同城、艺龙就已经拿到了微信的官方准入和入口,包括58,但实际上它其实并没有有效地导出腾讯流量的原因。

我在这儿闲,我在这儿找闷子,你让我读个公众号,打个游戏什么的,很靠谱,你突然让我买个东西,我很怪,我没有这个需求。

说到这一点,再来看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

腾讯是小闲用户,拼多多能够开始的原因就是它能吃腾讯的流量,能吃小闲的流量,就是没需求的人。

打开拼多多的页面,限时秒杀、品牌清仓、天天领现金、现金签到、砍价免费拿。什么意思?就是我没有任何需求,我不想买任何东西,但是打开拼多多我还是可以干一点事。

比如说我至少可以现金签到吧,我真是签了,第一天签,给了我4块5毛钱,我好开心,第二天再签试试看,又给了1块钱,第三天再试试看,可能又给了几毛钱。你会发现6块多钱已经可以在拼多多买一个卷纸了。

所以拼多多卖的第一单品品类是什么?就是抽纸,哪怕我不打算买,我没打算在拼多多买抽纸,我就是闲着没事干,每天在拼多多签到,连签三天,我得到的钱就买了抽纸拿回家了,我很开心,我对拼多多评价很高。这就是一个对小闲用户的真实转化。

为什么拼多多可以不花钱,两星期拿到一百万用户?因为他们当时用了微信逻辑的一个规则,就是如果你下单就默认为关注,所以这个时候拼多多就做了一堆,比如说原价一块,现价一分的东西,一分钱我就给你,下单,微信就默认为关注。所以,这样的话,实际上很便宜的价格快速得到了一百万用户。

③ 开店难度不一样。

拼多多极大的简化了购物流程。我在拼多多上开店用了多长时间。三分钟,拼多多上开店叫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

就是你在其他地方,都得是先提交一堆资料,才轮到你有一个店铺。你得先把店铺信息维护好,然后下一轮才能轮到你维护一个商品信息。

但是在拼多多上叫做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所以,你需要干的第一件事情,你不需要考虑开店的事,你就说你需要有什么货要卖。

真的是极简,我维护了一个价格,零售价是系统自己给的,我都不知道。比如说我自己写了一个25块钱,系统就自动给我标了一个不拼单的价格是28块5,然后就真的点了三下,刷一下子订单生成了,店铺也生成了。

接着,我就把这个页面发给了我一个朋友,我那个朋友就付款了,然后我就发货了。我从下载完成拼多多的页面,到我完成第一单,三分钟。

当时我就想到一个场景,我之前一直在讲拼多多VS京东、拼多多VS淘宝,其实拼多多还会再跟美团打一仗。为什么呢?美团打完千团大战之后,核心业务是美团外卖,赋能很多的小商家。

但美团对商家赋能的核心,是这些商家被动接受美团的流量,商家自己的主动性是有限的。

但是拼多多给了商家一个工具,就像我刚才说的,比如说我是个水果店老板,突然之间有一筐桃可能卖不出去了,我直接上来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商铺,我先把这筐桃发了拼单,接着我就甩给了我日常维护的。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水果店都开始扫自己的二维码,扫二维码也好,建客户群也好,其实没有用,他没办法维护这些群人。

但是如果他可以拼单,他可以自己甩尾货,实际上就给了每个街边小店的老板一个维护自己客户群,向这些客户群甩尾货的机会。这些调动了小商家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商家去使用会比美团被动等着有人给他派单更积极。

这种客观事实是一致的,比如说我在哪订的鲜花是美团外卖给我送。那天我在拼多多上买了一个商品,结果是京东给我送的,我惊呆了,然后才知道原来京东的物流部分其实也是一个第三方支付。所以,既然京东物流做得好,我就当它是一个物流公司好了,一样是可以的。

所以拼多多的开店和卖货逻辑,核心就是三件事,获客、开店和供货。

说了这么多,拼多多获客方式与淘宝京东大致一样:平台流量、广告流量、运营位、搜索展示等等,作为拼多多商家,它在淘宝、京东上方法都是一样,只不过现在淘宝规则更为复杂。

因为淘宝有越来越复杂的规则,所以有很多要叫专业代运营淘宝,就像后来出来一堆SEO、SMO专门替你代运营,因为这东西太复杂了,搞不定,只能请别人来做。

但是在拼多多的这个场景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很简单,所以中间商没有价值。货找人的模式,这是智能商业。因为不管是智能商业,还是C2B,其实都是未来电商的终极模式。

这几个店,开店的难度不一样,用户开店动机不一样,对商家的诉求也不一样。所以在这儿我们再总结一下,淘宝、京东、拼多多有什么不一样?

① 开始的业务不一样,一家是做食品,一家是做服装,一家是做3C的。

② 用户进入的状态不一样,是承接大明、笨笨和小闲用户。

③ 开店速度不一样。长期在拼多多耕耘的人和京东、淘宝耕耘的人可能真不是同一拨人。

5、产业的终局是体验的平等 

什么叫体验的平等?我们在欧洲,我们在美国,你去乡村,你会觉得欧洲的乡村很美,法国的乡村很美,美国的乡村也很美,他们使用的东西和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生活品质区别不大,顶多一些奢侈品大牌乡村不卖,包括审美其实是一致的。

所以在今天,拼多多包括低端供应链也好,怎么着也好,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叫做过程的机会,或者叫过程的原罪。但最终的终局一定是体验的平等。

雷军在上市前有一篇文章叫做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里有一句话蛮打动我,他就说体验的平等。很多人都在嘲笑小米,硬件利润5%,你自己不挣钱搞得行业也没钱赚。但是,他真的做到了体验的平等。

手机、充电宝、电源、电池,这种东西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大家的体验是一致的。当然,他做得无比辛苦,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认为他的这种慢慢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产业终局的方式,推进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七线城市,我们体验的平等。

对拼多多的猜测和我后续的核心观察是什么呢?本质上是他背后的价值网,就是刚才我说的几大红利,无处安放的低端供应链和低销人群,大家的需求无法满足。

总结一下,这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世界是不断被重构的,所有的东西都值得重干一遍。成就你的其实是你的价值网,是谁在依赖你,这件事情才是本质。接着,你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

发布了397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45 · 访问量 82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odeyijia911/article/details/992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