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无机论”颠覆对于石油的认知

“石油无机论”颠覆对于石油的认知

只看楼主 收藏
楼主更新提醒我只收藏 回复
 
硬粪
进士8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石油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石油并非源自恐龙遗骸,而是地球深处的无机物质,并且远未达到峰值。”2011年,在其新著《石油大棋局》中,恩道尔说。“美国精英集团的心灵并不美丽”。他坚定地认为,石油稀缺甚至会枯竭的理论,是美英石油利益集团制造出来以控制市场的阴谋。他试图颠覆我们以往的某些认知。

威廉·恩道尔1944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瑞典移民后代,母亲是一名音乐教师。五岁那年他患了小儿麻痹症,不得不常年依靠轮椅生活。“尽管很难解释,但这并不是一个厄运,而是上天给我的巨大的恩赐。”恩道尔认为正是这个原因使他看到了常人不能看见、不愿看见的优势。

1962年,恩道尔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工程学。他第一次接触到美国巨富家庭的子弟,他班上有杜邦家族的子弟、也有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弟。“我在普林斯顿的经历令我非常震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美国这部分阶层的人格道德堕落,我从来没有见过,有人对不属于自己圈子的人完全麻木。这段经历对我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太了解美国精英集团的心态,他们的心灵并不美丽。”恩道尔回忆说。

之后恩道尔改学政治学,1966年从普林斯顿毕业。当时美国正处于巨大的思潮转换,越战正在进行中,同许多人一样,恩道尔开始意识到美国精英们指引的方向的错误,于是他选择去波士顿参加扶贫工作,目睹了生存在贫民窟的人们的煎熬。然后离开美国到瑞典攻读博士生,在那里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学生,研读了《资本论》,这段经历为他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完成学业以后,他回到美国作为自由撰稿人开始了研究和思考的生涯,上世纪80年代恩道尔移居德国,以一个身居海外的美国人视角审视美国的政策,从事对世界石油、能源、核能金融和地缘政治的一些重大课题研究。
“石油枯竭这个说法,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在这个神话之下,石油将要用完的这个说法就把石油价格推高了。石油变成控制经济发展速度的工具了。石油消耗完这个事情不存在,石油并不是从死亡的动物尸体石化发生的,它是从地面深处,持续不断地生成的一种东西,只要你能够有办法把石油找到,你就能够解决石油短缺的问题。”恩道尔如是认为。

他经过大量调查和接触许多乌克兰的科学家,发现目前俄罗斯的“石油无机说”,即石油生成于地幔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理论,之所以被传统石油地质学驳斥为异想天开,就是那些坚持“石油有机说”学说的美英的石油利益集团,制造了一个稀缺理论来控制市场的阴谋。

“石油价格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跟供需是没有关系的。比如2008年7月份,世界的石油价格达到了每桶170美元,这有道理吗?这跟石油的供需有关系吗?没有。主要是华尔街的那些跟石油期货有关的公司有关,掌握控制权的一直是一小撮美英石油公司——曾被称作‘石油七姊妹’,如今合并为四家:埃克森美孚、雪佛龙、BP、壳牌。上世纪80年代末,一种新的金融工具‘石油期货’大行其道,开启了美英合伙控制石油的新套路。这种机制抛开了传统的石油供需法则,可以在关键时期控制石油价格,为他们利用石油发动经济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恩道尔这样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此观点,中国石化出版社总编邓敦夏认为,石油的有机论和无机论都是俄罗斯学界在18世纪和19世纪中叶提出的。虽然业界对于有机和无机说一直交锋不断,但都是作为两种学说并立。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则认为,石油有机论虽然是一个自然科学结论,但是它可以在市场上造成预期行为,造成价格的翻跟头行为,所以一些人希望石油的生产被屏蔽掉,然后制造石油供应的一种紧张的情绪来操纵市场推升油价,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旦摘下西方石油有机说的假面具,石油的价格就会像当初的香料一样,难以继续维持高价位。”恩道尔这样预测。他认为,目前为实现对整个伊斯兰世界石油资源的军事控制,美国制定了“大中东”计划,这一计划西起摩洛哥,横跨利比亚、埃及、苏丹、波斯湾,东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大中东计划的最终目的,是牢牢控制核心战略资源——石油,并且以此作为将来敲诈石油进口国的筹码,其终极目的是创建史无前例的全球霸权。

0
回复
1楼2012-05-05 16:09举报 |

我也说一句
 
 
 
硬粪
进士8
“我认为基辛格当年说得很对:只要你能控制石油,你就能控制所有的国家。自从2001年的‘9·11’事件以来,已经发生的一系列跟石油有关的战争,这些战争实际上不是针对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是那些石油帝国为达到控制世界石油的目的,觊觎中东等国储量丰富的石油,一步步通过外交、经济、战争等手段达到在这些国家驻军、将其据为己有的目的。”恩道尔说。

“我觉得其实在石油战争当中,过去100年的石油战争没有胜利者,因为它给全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比如美国和英国仍然控制着石油的体系,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这样。现在,这几个国家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大的油田服务公司、几家大的银行就控制了全世界的能源格局了。在短期来说,也许这些人会认为自己得到好处了,但长远来说,我觉得所有人都会从中受苦、受难的。”恩道尔说。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安全危机,这是在过去不曾出现的情况。”恩道尔认为,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能源,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具有特别意义。尤其中国国土上地质构造活跃,非常有机会发现大的油田。“现在我们看到中东、俄罗斯都和中国有石油贸易往来,他们都通过油轮或者其他的方式卖很多的石油给中国,而且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保证自己的石油安全,如果其他的国家,尤其是跟中国有石油输送关系的国家有政变的话,对中国的石油贸易就很危险了,利比亚的例子就是证明。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是要把目光瞄向自己,在自己的国土找找石油天然气,这对中国好,对世界和平也好。”恩道尔如是建议。

威廉·恩道尔先生第二次来到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如果石油源自生物遗骸是个天大的谎言,如果石油枯竭论是个天大的阴谋,如果地球上石油的蕴藏很可能取之不竭,那么未来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恩道尔的“石油无机论”完全颠覆了之前人们对于石油的认知,在和中国专家妙趣横生的辩论中,虽然自己也知道是99:1的几率,但是这位倔强的经济学家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对运用新理论发现当今世界具有大量油气储藏很有信心。

其实无论是两年前恩道尔认为石油价格的变动完全来自于少数人在期货市场的炒作,还是今天他认为的石油真的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这些都体现了一个独立经济学家、一个学者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和解读。尤其是对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的中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大好消息。正如恩道尔所说,中国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石油市场和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所以我们不应拒绝尝试任何一种可能。

回复 收起回复 2楼2012-05-05 16:09举报 |

我也说一句
 
 
 
硬粪
进士8那种什么古代生物的遗体这种说法的确很难让人信服----照理说,陆地上的生物遗体大多形成煤而很难形成石油,只有海洋浮游生物遗体才会大量形成石油。但众所周知李四光的“陆相理论”就指导过发现大庆油田,这都是石油无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这篇文章讲得有些意思,分享一下:
1楼
 ○众所周知,石油成因的权威说法是古代生物生成石油,教科书上也是一直这么写的
  ○实际上在地质界有关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有科学根据的不同学说的争论,体现着科学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化石燃料”来称呼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经过千百万年才形成的,埋藏在地层中的能源。在煤层中,人们早已发现了树木的性状和由树木的脂类物质形成的琥珀等直接证据,表明煤炭确是由死去的植物变成的;对于天然气,石油地质工作者们也已证明,它们可以由石油、甲烷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煤炭的分解作用而形成,还可以从地下深处的岩浆中释放出来富含甲烷的“无机成因天然气”。石油是由古代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尤以浮游生物为主)生成的,既有机成因,这一点也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石油勘探难度的增加和人们对油田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现象用“石油有机成因” 的理论无法解释,长期失宠的无机成油理论又重新受到世界石油地质家的普遍重视。
  与传统石油有机成因理论相悖的现象
  近年来,传统石油地质理论和长期从事油气勘探的专家学者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难以用传统的石油“有机成因理论”圆满地解释:
  一、一些地区为什么找到了大约15亿年前形成的石油?而按照传统的石油地质与生物学理论,当时的生物量似乎并不足以形成石油。为什么在不含生物的地层中也能找到石油?比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阿塔巴斯河区和美国堪萨斯的克拉富特———普鲁斯油田,都是在没有富含生物的沉积岩层。
  二、为什么许多大型油气田都分布在地壳的大型线状断裂带上?
  它们的分布显然受地球板块的边界控制,比如美国在洛杉矶的逆掩断裂带上就发现了19个油田。为什么一些油气田都与大山脉相邻——那里大多是板块或者地块的结合带。我国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著名的“克——乌大断裂带”附近就找到了十余个油气田,而离开这条断裂带就很难发现油气田。
  三、为什么世界上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大多集中分布?比如中东地区,这仅仅用“那里的海相地层可以更多地富集有机质”的观点解释恐怕难以令人信服。
  四、为什么大型油气田的分布区内,往往地热值都较高?而且大油田的地层深部大多存在着一个地幔柱—那是油藏与地下深处相通的证据。
  五、为什么世界上许多油田的汞含量都很高?其含量高于大气中含量的几十到几百倍。为什么一些油气区中的的氦含量也高得惊人(比如我国四川南部天然气田中的氦的比例相当高,经过提纯后可以生产工业性氦)?为什么在世界许多大型铅锌矿中都发现了大量碳质沥青?而铅锌矿富集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壳深部的热液上涌。
  六、1973年辽宁省大地震后,辽河油田的石油勘探形势突然好转,198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一跃成为继大庆、胜利油田之后我国第三大油田。而且,辽河盆地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原油近一万吨;山东胜利油田的面积仅为3000平方公里,但采出的原油已达3000万吨;玉门老君庙油田经过 60年的开采以后,已经采出了几倍于原来探明的地质储量,这些都是用常规的石油地质理论难以解释的。
  七、传统的石油地质理论认为,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但是,最新的实验室内热模拟试验表明,石油的生成并不需要太高的温度和压力,人们对美国黄石公园内热泉的有机质研究也表明,生成石油的时间有几千年足矣!更有甚者,墨西哥湾水域漂浮的藻类经太阳暴晒数周后,竟有液态的油滴生成。


回复 收起回复 3楼2012-05-05 16:11举报 |

我也说一句
 
 
 
硬粪
进士8  面对这些向传统石油地质理论挑战的现象,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世界上有些油田的石油似乎正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一些油气可能来自地壳深处;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可能与地震有关,而地震恰恰是地壳运动的表征,它能把地下深处的油气“送”上来吗?
2楼
  由来已久的“石油无机生成理论”
  油气生成可能是20世纪地质科学中争论得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而且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问题,从俄罗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算起,油气无机成因的假说提出已有100多年了。
  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科学家不断地提出“石油无机生成”的理论和生成机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库德良采夫、克鲁泡特金、萨尔基索夫、波尔菲里也夫和波实卡雷夫等;西方则有罗宾逊、古德、阿布拉加诺、萨特马里等。
  尽管持“石油无机生成”观点的学者也不少,但他们提出的“原理”归纳起来就是:石油来源于地幔,是地幔沿着地壳裂隙上涌过程中的衍生物。任何物体都是在特定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处于力的动态平衡而显现的一种物质形态。在超高压和高温的条件下,地幔的原子、原子核、直至基本粒子等层次上的物质都是地壳中的任何物质无与伦比的,而且都是与地壳中的元素呈现出的性状不同的。所以地壳中不存在什么构成原油的碳氢化合物。但是在地壳裂开以后,那里地幔的超高压状态被打破,原来的稳定结构被破坏,使之发生热膨胀,不断地释放内能而蜕变为岩浆。沿着裂缝上涌的岩浆由于发生热膨胀而不断耗散内能,在特定的压强和温度下,重新达到内和外力平衡,进而演化出100多种元素。石油就是地幔发生热膨胀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物质形态。
  在石油的形成过程中,率先上涌的岩浆,由于在地壳裂缝中所受的压强极小而大幅度地发生热膨胀,形成大量的岩浆气,按照一定的组分组成气体分子,比如乙炔、水等。
  岩浆中不断地析出的气体,不仅使裂隙中的压强和温度不断升高,而且使裂隙中形成的烃类分子的密度连续增大,它们的内聚力不断加强,导致烃类分子趋向于形成复杂的结构。即乙炔→乙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当裂隙中碳氢化合物气体浓度以及裂隙中的压强进一步升高时,就会使低碳类烃聚合为高碳烃烷,进而发生相态变化,也就是说,气体的烃类变成了液体的烃类——石油。(这种)石油在形成的初期,因为颗粒极小,可以随着热而向上运动,它们到裂隙的上方大量聚合,就可以融合成更大的油珠。当密度大的油珠进一步融合,其重量将大于岩浆气体热膨胀时的所产生的推力,于是纷纷坠落或沿着裂隙壁面流向裂隙的底部并溢出岩浆。
  由于裂隙中的压强、温度和碳氢化合物的气体浓度达到相当高的标准后,才会形成石油,所以,石油淹没的岩浆析出的气体刚刚脱离岩浆就会遇到很高的压强,不仅在原子的层次上形成稳定的结构,而且迅速化合为碳氢化合物。于是,岩浆气体的一部分在石油里上浮的过程中,就化合为石油,而且会不断地增加,渐渐地就可能形成油藏。

15楼
石油的成因
彭寿斌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孤东采油厂工艺所 山东 东营 257237)
[摘要]一些特大油田都非常集中的囤积在河流三角洲区域,这就难免让我们对石油的“有机成因”产生猜疑。本文通过对地球成因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高温大气冷却化合生油”的无机成因理论。
[关键词] 石油的成因 热裂解温度 液化点 油气藏
石油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含氧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伴生气体。
1.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在一定温度、压力和还原条件下转化来的”。石油转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备丰富的有机质;二是使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还原条件。
1.1在地球上,泥土中有机质的含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丰富。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曾对东营凹陷中氨基酸含量做过分析(见表1),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不过600 ppm,这样小的浓度根本就不具备生油的第一个条件。
表1 东营凹陷有机质丰度指标表

Nm Ng Ed S1 S2 S3 S4
氨基酸,ppm 266 430 337 530 520 600 410
氨总/C有,ppm 190000 203000 963000 62500 65000 40000 41000
C有,% 0.14 0.28 0.35 0.85 0.80 1.50 1.00
氯仿“A”,% 0.03 0.067 0.083 0.10 0.18 0.20
1.2在天然气中发现有氧气大量存在(见表2)。有氧气证明沉积环境并不是还原环境,因此也不具备生油的第二个条件。
表2 第四系油田天然气成分组成表

CO2
(%) O2气
(%) CO
(%) H2
(%) N2
(%) 甲烷
(%) 乙烷
(%)
上海 2.79 0.4 --- --- 3.57 ***5 1.12
青海湖 2.7 1.9 3.0 0.47 23.4 70.7 0.32
江苏常熟 1.85 0.2 --- --- 2.6 94.7 0.45
江西九江 2.2 0.3 --- --- 3.0 93.1 0.35

回复 收起回复 4楼2012-05-05 16:11举报 |

我也说一句
 
 
 
硬粪
进士81.3在有机物成因学说中,“生、储、盖”组合是很重要的支撑。在这个组合中砂岩层是储油层,泥岩是生油岩层和盖层。泥岩作为盖层时能把数十亿年前的石油阻挡在储集层中,说明泥岩结构致密,原油和水不能通过。在做生油岩时,泥岩中的有机质成分转变成石油并能运移到砂岩中。泥岩的两个作用是相互矛盾的。
1.4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是大量鱼虾和微生物死去,其中一部分有机质被其它的鱼虾作为食物吞噬掉转变成鱼和虾的营养成分;还有一部分被水解或细菌分解成氨基酸、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生物体的有机质根本就无法长期保存。
1.5生物肯定不是花岗岩变成的。最早的生物是由最早的有机物演化来的,最早的有机物肯定来源于地球形成初期的某些反应。说明地球形成时就具有产生有机物的条件。
2.无机成因有两种观点,一是“石油是在地壳深处形成,后沿深大断裂渗到地壳的砂岩内”;二是“碳氢化合物是高温条件下的产物,石油是在天体形成初期产生的”。
俄罗斯科拉半岛SG—3井,钻穿了元古代和太古代的地层。德国巴伐利亚洲KTB—HB井,钻井深度达到11000米,再深部是软流体塑性带和更深部的液体岩浆,温度超过了300℃。在深部断层中发现了水和少量天然气,但没有发现石油。说明第一种成因观点不正确。在实验条件下,碳与氢能化合成烃;在岩浆岩内曾发现有沥青矿;在其它星球大气中发现有碳氢化合物,证明第二种成因的可能性最大。
3.剖析石油产生的全过程
太阳燃烧的是氢与氦。氢和氦连续不断的聚变反应,形成了由多种元素构成的高温大气。随着太阳聚变反应的进行,高温大气在不断的积累膨胀,高温大气的重心半径也在不断增大。当增大的离心力超过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力时,太阳外围的高温气体发生爆炸。远离核心的高温气团冷却、收敛和聚集,形成了行星、卫星和太空陨石,这是地球成因的一种比较合理的假说。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地球是高温气体冷却形成的产物。
在整个冷却过程中,在温度降低到热裂解温度以下时,化学成分逐渐由气态单原子变成气态双原子和多原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再依据液化点的高低逐步液化生成液态的岩浆,并演化成胚胎的地球。碳、氢、氧、氮、磷、硫、氟、氯、溴等原子,其中氢与碳化合成石油烃,液化后降落到地壳上就是原油。氢与氧化合形成水,液化后降落到地壳上就形成海洋。诸多原子相互化合就生成多种低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未被液化的气体就是地球的大气。
水分子的合成温度在1700℃左右,石油烃分子的合成温度在1500℃左右。地球温度降到1700℃以下时,H与O原子才能化合成气态的水分子;当地球温度降到1500℃以下时,H与C原子化合成气态的石油烃分子。碳、氢、氧、硫、氮化合成气态的 “含氧、含硫、含氮和含磷化合物”。水、石油和其它有机物形成以后,它们随地球温度的降低液化并降落到地面上,水形成海洋,不溶于水的石油烃便飘浮在海面上。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河水将大量泥砂注入大海,在河流入海口处沉积下来形成河流三角洲。风浪作用将大量飘于海上的原油推到沙滩上,渗入泥沙中,粘附在砂体上,被后来的泥沙掩埋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漂浮在海面上的原油,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在沙滩上圈闭--掩埋--再圈闭--再掩埋,形成了纵向剖面上有多沉积旋回的洼地油气藏。当地壳运动形成背斜、披覆和断层构造后,地下原油在上浮力的作用下沿断层或同层间砂体孔隙运移,逐渐聚集到构造的高点,因此形成了背斜、披覆和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由于海洋面积大,漂浮的原油多,能提供丰富的油源,所以在临近大海的河流三角洲处,就易形成巨大的原生油气田。
4.推论
4.1石油是地球冷却形成过程中,当温度降低到C-H键的热裂解温度以下时,碳原子与氢原子先化合成气态的石油烃;随地球温度的进一步降低,气态的石油烃液化降落到地球上,在水的作用下聚集到储积砂体中,被后来的泥沙掩埋到地下就形成了油气藏。
4.2在古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活跃,河流入海口处能形成广阔巨大的砂体储层,由于与上浮大量的油源的海洋相连,所以在河流三角洲处就形成了许多巨大的油气田。
4.3地球上有丰富的碳氢资源,我们完全可以用工业手段实现石油的合成制造,为能源接替开辟新路。
4.4地球是行星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其它水多的星球上应该具有产生石油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贾志芳,《石油地质学》,1981年3月第一版,石油工业出版社。P31和P34
〔2〕刘胜利编,《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年2月版。
〔3〕张厚福、冯增昭, 1994年4月第2版是由石油地质学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4〕《中国石油大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年9月版。

http://tieba.baidu.com/p/1571947891

发布了35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3 · 访问量 7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abbler_zhu/article/details/857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