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java平台的理解

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说的是Java语言跨平台的特性,Java的跨平台特性与Java虚拟机的存在密不可分,可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比如说Windows平台和Linux平台都有相应的JDK,安装好JDK后也就有了Java语言的运行环境。其实Java语言本身与其他的编程语言没有特别大的差异,并不是说Java语言可以跨平台,而是在不同的平台都有可以让Java语言运行的环境而已,所以才有了Java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这样的效果。
严格的讲,跨平台的语言不止Java一种,但Java是较为成熟的一种。“一次编译,到处运行”这种效果跟编译器有关。编程语言的处理需要编译器和解释器。Java虚拟机和DOS类似,相当于一个供程序运行的平台。
程序从源代码到运行的三个阶段:编码——编译——运行——调试。Java在编译阶段则体现了跨平台的特点。编译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将Java源代码转化成.CLASS文件字节码,这是第一次编译。.class文件就是可以到处运行的文件。然后Java字节码会被转化为目标机器代码,这是是由JVM来执行的,即Java的第二次编译。
“到处运行”的关键和前提就是JVM。因为在第二次编译中JVM起着关键作用。在可以运行Java虚拟机的地方都内含着一个JVM操作系统。从而使JAVA提供了各种不同平台上的虚拟机制,因此实现了“到处运行”的效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java并不是编译机制,而是解释机制。Java字节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JIT这一即时编译方式,可以将字节码直接转化成高性能的本地机器码,这同样是虚拟机的一个构成部分。

面向对象(封装,继承,多态)
平台无关性(JVM运行.class文件)
语言(泛型,Lambda)
类库(集合,并发,网络,IO/NIO)
JRE(Java运行环境,JVM,类库)
JDK(Java开发工具,包括JRE,javac,诊断工具)

Java是解析运行吗?
不正确!
<1>Java源代码经过Javac编译成.class文件
<2>.class文件经JVM解析或编译运行。
(1)解析:.class文件经过JVM内嵌的解析器解析执行。
(2)编译:存在JIT编译器(Just In Time Compile 即时编译器)把经常运行的代码作为”热点代码”编译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并进行各种层次的优化。
(3)AOT编译器: Java 9提供的直接将所有代码编译成机器码执行。

我理解的java程序执行步骤:
首先javac编译器将源代码编译成字节码。
然后jvm类加载器加载字节码文件,然后通过解释器逐行解释执行,这种方式的执行速度相对会比较慢。有些方法和代码块是高频率调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热点代码,所以引进jit技术,提前将这类字节码直接编译成本地机器码。这样类似于缓存技术,运行时再遇到这类代码直接可以执行,而不是先解释后执行。

宏观角度:
跟c/c++最大的不同点在于,c/c++编程是面向操作系统的,需要开发者极大地关心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性;而Java平台通过虚拟机屏蔽了操作系统的底层细节,使得开发者无需过多地关心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通过增加一个间接的中间层来进行”解耦“是计算机领域非常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虚拟机是这样,操作系统是这样,HTTP也是这样。

Java平台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着诸多的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
1. 虚拟机、编译技术的研究(例如:GC优化、JIT、AOT等):对效率的追求是人类的另一个天性之一
2. Java语言本身的优化
3. 大数据处理
4. Java并发编程
5. 客户端开发(例如:Android平台)

微观角度:
Java平台中有两大核心:
1. Java语言本身、JDK中所提供的核心类库和相关工具
2. Java虚拟机以及其他包含的GC

  1. Java语言本身、JDK中所提供的核心类库和相关工具
    从事Java平台的开发,掌握Java语言、核心类库以及相关工具是必须的,我觉得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对语言本身的了解,需要开发者非常熟悉语言的语法结构;而Java又是一种面对对象的语言,这又需要开发者深入了解面对对象的设计理念;
    Java核心类库包含集合类、线程相关类、IO、NIO、J.U.C并发包等;
    JDK提供的工具包含:基本的编译工具、虚拟机性能检测相关工具等。

  2. Java虚拟机
    Java语言具有跨平台的特性,也正是因为虚拟机的存在。Java源文件被编译成字节码,被虚拟机加载后执行。这里隐含的意思有两层:
    (1)大部分情况下,编程者只需要关心Java语言本身,而无需特意关心底层细节。包括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也全权交给了GC。
    (2)对于虚拟机而言,只要是符合规范的字节码,它们都能被加载执行,当然,能正常运行的程序光满足这点是不行的,程序本身需要保证在运行时不出现异常。所以,Scala、Kotlin、Jython等语言也可以跑在虚拟机上。

围绕虚拟机的效率问题展开,将涉及到一些优化技术,例如:JIT、AOT。因为如果虚拟机加载字节码后,完全进行解释执行,这势必会影响执行效率。所以,对于这个运行环节,虚拟机会进行一些优化处理,例如JIT技术,会将某些运行特别频繁的代码编译成机器码。而AOT技术,是在运行前,通过工具直接将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

1.JVM的内存模型,堆、栈、方法区;字节码的跨平台性;对象在JVM中的强引用,弱引用,软引用,虚引用,是否可用finalise方法救救它?;双亲委派进行类加载,什么是双亲呢?双亲就是多亲,一份文档由我加载,然后你也加载,这份文档在JVM中是一样的吗?;多态思想是Java需要最核心的概念,也是面向对象的行为的一个最好诠释;理解方法重载与重写在内存中的执行流程,怎么定位到这个具体方法的。2,发展流程,JDK5(重写bug),JDK6(商用最稳定版),JDK7(switch的字符串支持),JDK8(函数式编程),一直在发展进化。3,理解祖先类Object,它的行为是怎样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的。4,理解23种设计模式,因为它是道与术的结合体。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8835454 查看本文章

对Java平台的理解,首先想到的是Java的一些特性,比如平台无关性、面向对象、GC机制等,然后会在这几个方面去回答。平台无关性依赖于JVM,将.class文件解释为适用于操作系统的机器码。面向对象则会从封装、继承、多态这些特性去解释,具体内容就不在评论里赘述了。另外Java的内存回收机制,则涉及到Java的内存结构,堆、栈、方法区等,然后围绕什么样的对象可以回收以及回收的执行

不同语言对平台无关的支持是不同的,Java是最高等级,未来也许会在效率角度出发,进行某种折衷,比如AOT

这种基于运行分析,进行热点代码编译的设计,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程序都表现为“小部分的热点耗费了大多数的资源”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某些场景下,一个需要跑在运行时上的语言,可以比直接编译成机器码的语言更“快”

  1. 一次编译,到处运行。jvm 层面封装了系统API,提供不同系统一致的调用行为。减少了为适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架构的带来的工作量。
  2. 垃圾回收,降低了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存回收的难度。降低内存泄露出现的概率。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额外开销,但是足以弥补带来的好处。合理的分代策略,提高了内存使用率。
  3. jit 与其他编译语言相比,降低了编译时间,因为大部分代码是运行时编译,避免了冷代码在编译时也参与编译的问题。
    提高了代码的执行效率,之前项目中使用过 lua 进行相关开发。由于 lua 是解释性语言,并配合使用了 lua-jit。开发过程中遇到,如果编写的 lua 代码是 jit 所不支持的会导致代码性能与可编译的相比十分低下。

个人理解的Java平台技术体系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Java程序设计语言
各种硬件平台上的Java虚拟机
Class文件格式
Java API类库及相关工具
来自商业机构和开源社区第三方Java类库

可以把Java程序设计语言、Java虚拟机、Java API类库及相关工具,这三部分统称为JDK,JDK是用于支持Java程序开发的最小环境;可以把Java API类库中的Java SE API子集和Java虚拟机这两部分统称为JRE,JRE是支持Java程序运行的标准环境。

提起Java,必然会想起TA跨平台的特性,但是跨平台重要吗?重要!因为可以write once,run anywhere,这是程序员的终极梦想之一。但是跨平台重要吗?不重要!作为程序语言,会更加关注TA的生态、兼容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语言自身的与时俱进。要要理解Java平台,JVM是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将会看到另外的风景。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JVM作为透明的存在呢?

以JVM的GC为例。既然Java等诸多高级程序语言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内存管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理解内存管理了?因为当我们需要排查各种内存溢出、泄漏等底层问题时,当垃圾收集成为我们开发的软件系统达到更高并发量、更高性能的瓶颈时,我们就需要对这些“自动化”技术实施必要的监控与调节优化。

发布了37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53 · 访问量 4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861561/article/details/8027996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