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空姐打滴滴被害,悬赏百万捉凶还远远不够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硅谷Live / 实地探访 热点探秘 / 深度探讨




共享经济之痛


今天全网都在转发一条广受关注的新闻:滴滴出行给出最高 100 万人民币的奖励,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寻找一名叫刘振华的嫌疑司机。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856573 查看本文章

巨额悬赏背后的原因令人扼腕不已。一名 21 岁的空姐明珠,深夜通过滴滴打车赶往郑州市区,结果惨遭杀害。


640?wx_fmt=jpeg

明珠是家中独女


根据案发后走访,其实明珠刚坐上车就感到不对劲,曾和同事发微信,说这个司机有些变态,说她漂亮想亲她一口。同事赶紧给她打电话,明珠却没预感到更大的危险,表示“没事没事”,没想到此后就再也接不到她的讯息。


5月8日早上,被害人遗体被找到,身上存在多处刀伤。


这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刚开始工作不久,人生正充满憧憬和梦想,却横遭不幸,她的家庭也将罩上永远挥不去的伤痛。


在此我们也呼吁所有人齐心协力,追踪嫌疑司机刘振华的下落,早日将其抓捕归案,以稍稍告慰女孩的在天之灵。


这起恶性案件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除了为被害女孩感到痛惜,还因为她是通过滴滴打车而遭司机杀害。这让用户心底长久以来隐隐约约的疑虑直接浮上水面:滴滴出行的司机们有全职有兼职,和平台只有松散关联,背景又五花八门。那么坐车的乘客,人身安全能得到保障吗?


这个疑惑,自“共享经济”热潮的出现起,就被频繁讨论。因为,类似的事件确实在不断发生。


共享经济的鼻祖 Airbnb,曾在 2011 年竭尽全力去处理一桩丑闻。


一名房东 EJ,通过 Airbnb 把房子租给了一个陌生人。结果这个人砸破了她锁起来的橱柜,偷走了里面的个人证件和贵重物品,然后故意毁了整个房子内部装饰,甚至剪破了枕头,烧坏了锅碗瓢盆。最后,租客离开后还发邮件嘲弄 EJ,说“谢谢你的招待,哈哈哈哈”。


640?wx_fmt=jpeg

EJ 没有提供照片,另一个家里被租客破坏的房东拍下家中乱象


让 EJ 更气愤的是,Airbnb 对她的投诉置若罔闻。当时恰逢该公司敲定一笔上亿美元融资的最后关头,在各大媒体报道 EJ 的遭遇后,焦头烂额的 Airbnb 才赶紧救火,宣布成立全天候客服热线,设立安全部门,并且据小道消息“花了大价钱压下这个新闻”。


把自己的私人空间开放给陌生人,是真的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的。这种后果降临在所有者头上时,比如 EJ,至少还有办法处理;但是如果降临到购买服务者身上,就像这个可怜的女孩子明珠,因为陌生环境带来的被动和恐慌,他们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却毫无还手之力。


就在上个月美媒 CNN 报道,在过去四年中,Uber 接到过至少 103 起性侵和性骚扰投诉。最新一起发生在加州圣地亚哥,一个喝醉的女孩子深夜打 Uber 回家,然后昏倒在后座,醒来时竟发现正在被 Uber 司机强奸!


640?wx_fmt=png

CNN 采访受害者截图


不幸中的万幸,车停在了她家附近,她从车里逃了出来并成功报警。警察逮捕这名司机后,收到了他五年前拍摄的强奸妇女和虐待少年的视频,证明这人是个危险的惯犯!这样的人,能成为一名 Uber 司机。


更可怕的是,103 只是外界统计的数字,真实数字可能远多于此。Uber 并没有公布过有多少平台司机被投诉性侵或性骚扰。另一个被 Uber 司机强奸的女性问 CNN:“你和陌生人搭便车(真的很危险)。在 Uber 真的想法解决这个问题前,有多少人还会受到侵害?


滴滴要负多少责任?


被 Uber 司机强奸的女性起诉了 Uber。而在明珠被害后,滴滴在五月十号发表了致歉声明,声明第一段说:


“对于郑州顺风车乘客李女士遇害一事,我们感到万分悲痛和愧疚,在这样的悲剧面前,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我们沉痛的自责。我们真诚地和李女士的家人道歉,作为平台我们辜负了用户的信任,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40?wx_fmt=jpeg

那么,滴滴到底要负什么责任?负多少责任?


首先,滴滴公司无需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滴滴不是杀人事件的行为者,并且滴滴司机杀害乘客,与滴滴公司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但是刘振华作为滴滴平台的注册司机,滴滴作为顺风车平台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社会责任、公序良俗和民事责任方面,都难辞其咎。


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司机是不是蓄谋犯罪,来具体讨论。


第一种情况,司机是蓄谋已久的犯罪。密探也比较倾向这个结论,因为上车不久,就对女生说想亲人家,不是正常人所为。那么这时候,滴滴监管缺失,背景调查不尽职,就是其主要错误。


事实上滴滴常被诟病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对注册司机的调查不够令人放心。比如滴滴快车对司机的要求非常简单:


640?wx_fmt=jpeg


滴滴快车对司机注册的流程描述:5 秒钟手机号注册,一分钟填资料,48小时出审核结果。这么快的操作,不可能对背景进行具体了解和调查。


640?wx_fmt=jpeg


2016 年,滴滴曾对司机背景调查这一块升级管理,但也只是着手清退有重大刑事犯罪记录、吸毒以及精神病史的人员名单。如果一个人因为性骚扰女性被罚款或拘留,根本会不影响其成为司机。但很多人是从小打小闹一步步到犯下大罪的:刚开始敢进行性骚扰,下一步可能就敢策划强奸。进一步细化背景调查资料,进行更严格的准入筛选,是滴滴责任所在!


第二种情况,如果司机是临时起意,或者所谓“冲动犯罪”,这种情况下滴滴的责任要小一些。但是作为顺风车管理方和交易形成的平台,滴滴有义务保证将乘客按时送到指定地点。工信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暂行办法”)明文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运营安全,保障乘客合法权益。

640?wx_fmt=jpeg


但我们看滴滴的《出租车用户协议》,就是那个你永远“太长不看点同意”的东西,是怎么说的:


8. 免责声明

8.1 用户明确同意其使用本公司网络服务所存在的风险将完全由其自己承担;因其使用本公司网络服务而产生的一切后果也由其自己承担,本公司对用户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公司对用户不承担责任”?请问,这是一家覆盖全国的大型平台公司所应秉持的态度吗?并且哪怕用户对这些文字点击同意,因为它违反了上文提到的工信部《管理暂行办法》,仍然会被法律认定无效。


密探想说:对滴滴向受害人道歉并全力配合捉凶破案的态度是赞同的,但是“道歉声明”中并没有提及接下来会有何改进方向和措施,这是不足之处,但时间紧张可以理解;而其《出租车用户协议》,则是一种推卸责任之举,希望滴滴能正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明珠已陷,我们要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密探尝试从乘客、网约车公司和社会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也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一起想出更好的办法。


首先从乘客角度,尽量“不要深夜独自乘车去偏僻处”,是句老掉牙却管用的叮嘱,但是这种情况如果无法避免,那么乘客还能怎样保证安全?


第一,开窗户。乘客处于封闭的陌生空间时,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恐慌感。打开窗户,一来能大大缓解紧张无助,二来能时刻准备大呼大叫寻求帮助。如果司机不同意,请以“晕车会吐”的理由坚持。


然后,坐车时要给车牌拍照,重点是:刚上车就要打电话或者假装打电话给亲朋“我已经把车牌照片发给你了!车号是XXXXX,你在某某地等我,下车我就能看到你!”


做到以上两点,安全系数会大幅度提高。但仅仅靠乘客自己还远远不够。


网约车公司有雄厚的资金人才和科研实力,密探认为:不必花太多成本,滴滴和 Uber都能做出一个应用内“一键呼救”按钮;并叮嘱乘客在车内时一定要打开应用,一旦察觉危险,就点击按钮,附近的滴滴车主,会自动收到弹出的请求支援信息,并且点击信息即可进入实时位置追踪。每次事件结束后,由滴滴介入仲裁,判断是司机图谋不轨还是车主有意挑事,谁有错谁承担给“见义勇为司机”的补偿和奖励。


640?wx_fmt=jpeg


最后,如何要从全社会角度寻找改进措施,我们需要先进行一个社会话题的讨论。那就是:


打破“陌生人空间”可取吗?


共享经济如此受欢迎,滴滴、Airbnb 和 Uber 全部是“共享经济”的代表,估值更是独角兽中的领头羊。但是,这种共享模式,应用时都基于一些默认前提:房东默认租客会好好使用房间里的东西,不会搞破坏;而打车乘客默认司机只是想出租闲置资源赚钱,不会想伤害我。


市面上也有一些打出“陌生人社交”口号的应用,或多或少都在推广一个观点:“陌生人的邂逅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但是这种种前提和暗示,有任何必然成立的保障和证据吗?没有。反而它们却要求极高的相互信任基础。但是总有些人,就是怀揣恶意而来啊!


640?wx_fmt=jpeg


记得读小学时,密探所在的城市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一个小孩子吃了陌生路人给的糖,结果被毒死了。那段时间,每天班主任都会强调: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遇到陌生人给东西一定不能接!


这个事件和老师的警告,密探铭记于心。但是今天,那么多新的应用都尝试打破“陌生人空间”,密探不禁疑惑:如果不能保证这样做的安全性,那么这种尝试有必要吗?可能很多人认为:利用闲置资源是有必要的,未知是值得期待和追寻的,而危险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像 Uber 揽了上百亿次打车服务,有记录可查的性侵案件不才 103 起么?


但是对于个人,危险发生的概率只有两种:0 和 100%。上万次打车没事,发生一次就要命。那 103 起案件的受害者,余生是否都蒙上了阴影?而女孩明珠,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的家人更是永远不能释怀。


所以,“陌生人空间”的存在自有其道理,不一定需要打破。媒体和社会,仍然有必要教育大家:请对陌生人接触和交往,多三分警惕。我们都期待人与人之间不必设防,也同意陌生人空间的打破,可能带来效率提升和预期外的惊喜;但是在基于技术和社会制度的信任体系无死角建立起来之前,请牢牢谨记这点:保护自己,安全第一!




推荐阅读

640?wx_fmt=jpeg

区块链报告 脑机接口报告 

硅谷人工智能 | 斯坦福校长

卫哲 | 姚劲波 | 胡海泉 

垂直种植 | 无人车

王者荣耀 | 返老还童 



640?wx_fmt=jpe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kxyona63ag9zqtxx0/article/details/8027638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