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考前知识点复习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 概述#
1、21世纪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要特征的信息时代。
2、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
最简单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有哪些?
功能主要包括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
提高可靠性;
提供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能力;
集中管理以及综合信息服务。
3、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PS: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等,通常用一朵云表示一个网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因特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习惯将连接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称为主机
PS:大小写的Internet/internet
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其前身是美国的ARPANET
internet:通用名词,是指互联网, 是网络的网络。通信规则任意,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互联网、因特网的关系是:互联网 包含 因特网 。
5、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即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和信息服务的公司或机构。
ISP可以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成块的IP地址,但(不“零售”,即单个分配,只“批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特别地,一个用户能够接入到因特网,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一个IS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因特网的组成
(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用来运行各种网络应用,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小至掌上电脑,大至大型计算机,拥有者:个人、单位、某个ISP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性数据交换
7、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常分为两大类:
(1) 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最常见、最传统的方式,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程序。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客户和服务器本来指的都是计算机进程
(2) 对等方式(P2P方式):指两台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的连接通信。可支持大量对等用户同时工作,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同时是服务器。
8、核心部分是最复杂的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与其他主机通信,通过交换网络 实现。
“交换”的含义:
转接——把一条线路转接到另一条线路,使它们连通起来。
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常见的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 电话网
(2)分组交换(packet-switching): 计算机网络
(3)报文交换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9、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1)建立连接 --分配通信资源 (2)通信 --一直在占用通信资源 (3)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优点数据传输可靠、迅速、保持原有序列、通信地址明确
缺点传送计算机数据效率低、电路交换建立的电路为通信双方独占,计算机数据具有突发性,这导致通信线路的利用率很低。
10、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通常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报文: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分组(包): 在报文发送之前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在数据段之前加上首部(包头)后,就构成分组。分组是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过程分组交换机先收下整个分组,然后根据分组首部查找路由表,最后将分组转发出去。由于每个分组交换机都是将收到的分组先存储下来再转发,因此该方法称为存储转发方式,在因特网中最典型的分组交换机就是路由器(router)。路由器的用途是用来转发分组,即用来分组交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图是简单网络,实际中可能走不同路径,线路是共享的。
优点:
(1)高效 : 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2)灵活 : 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3)迅速 :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4)可靠 : 保证可靠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组交换,是网络有较高的生存性/
缺点:
(1)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需要排队,花费一些时间,造成时延。
(2)各分组携带的首部控制信息,也造成一些开销
(3)无法确保通信时端到端所需的带宽,在通信量较大时可能造成网络拥塞
11、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存储转发)
比较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方法选择
当要传送的数据量很大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和释放的时间,可以采用预先分配带宽的电路交换;
传输突发数据时,采用分组(报文)交换可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当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链路组成时,采用分组交换传输数据较为合适;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从网络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个人区域网****PAN-用来连接个人电子设备,不是用来连接计算机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地理位置局限在较小范围,距离一般1km左右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作用范围一般是城市,作用距离5~50km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作用范围大,可覆盖一个国家、地区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付费使用–一般指电信公司出资所建立的大型网络
专用网-不向外提供服务–某个部门为本单位的特殊业务工作需要而建立的网络,不向他人提供服务
13、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data rate)或比特率(bit rate)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
速率的单位b/s(bps),或kb/s, Mb/s, Gb/s 等,速率往往是指额定速率或标称速率。
ps:比特(bit)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Bit 来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 1 或 0。
(2) 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每秒”,或 b/s (bps, bit/s)。
ps:“带宽”(bandwidth)本来是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
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
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
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请注意:在计算机存储界,
K = 2^10 = 1024B
M = 2^20, G = 2^30, T = 2^40

(3) 吞吐量:
吞吐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4)时延: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外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称为延迟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的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PS: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分析首部、差错检验、查找路由表等)
排队时延: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往往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当出现分组丢失,排队时延就无穷大。
往返时延: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5) 丢包率:(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拥塞情况)
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分组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的分组数量的比
通信量较大时就可能造成网络阻塞,导致分组交换队列溢出和分组丢失,无拥塞时丢包率为0,轻度拥塞丢包率为1%-4%,严重拥塞时丢包率为5%-15%。
(6) 利用率:包含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代表某信道有百分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的)。
完全空闲的信道利用率为0.根据排队论,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信道引起的时延就迅速增加。
信道的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信道利用率增大时,会引起时延增加。
14.网络体系结构 = 层次+协议
体系结构就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这些功能究竟是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则是一个遵循这种体系结构的的实现的问题,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按层次结构来设计计网体系结构好处6点:
1)各层次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以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有利于功能复用
6)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体系结构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层次结构,另一部分是每个层次的功能定义-----协议。
15.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时序和数据内容所表示的含义等方面的内容。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语法 -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 各个控制信息的具体含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时序 - 有关实现顺序和时间的详细说明和约定。
16.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IBM1974年研制
17、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法律国际标准)
TCP/IP协议簇演变成的TCP/IP参考模型(实际国际标准)
OSI 与 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上层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自己的功能,并同时为自己的上层提供服务
上层的分组(协议数据单元)作为下层的数据封装到下层的分组中传输

协议数据单元的封装图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层原理体系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PS:
实体、协议和服务:
实体: 是一个特点的软件模块(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者软件进程)。
协议: 是控制两个或多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实现本层协议,要使用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区别: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的服务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层的协议。
协议是“水平”的,而服务是“垂直”的。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一章浅知识点结束

发布了6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 · 访问量 494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4114055/article/details/1035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