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型-命令模式

 定义

在软件系统中,“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通常呈现一种“紧耦合”。但在某些场合,比如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重做、事务”等处理,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解耦?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实现二者之间的松耦合。这就是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UML



 

Command:定义命令的接口,声明执行的方法。

ConcreteCommand:命令接口实现对象,是“虚”的实现;通常会持有接收者,并调用接收者的功能来完成命令要执行的操作。

Receiver:接收者,真正执行命令的对象。任何类都可能成为一个接收者,只要它能够实现命令要求实现的相应功能。

Invoker:要求命令对象执行请求,通常会持有命令对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对象。这个是客户端真正触发命令并要求命令执行相应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说相当于使用命令对象的入口。

Client:创建具体的命令对象,并且设置命令对象的接收者。注意这个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客户端,而是在组装命令对象和接收者,或许,把这个Client称为装配者会更好理解,因为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户端是从Invoker来触发执行。

 实例解析

其实曾经写过一个非常规的命令模式的实例,类似于日志记录,程序发出将日志以及参数记录到数据库的命令后,继续往下执行,不管这个命令自己是如何将日志记录到数据库,但是并未用到UNL中的那些角色,而是使用线程将将参数传给线程后,由线程池完成剩下的工作。我不知道是否为命令模式,但是理念上又有类似,个人觉得学完各模式之后也应该学会灵活应用。

电视机遥控器:

电视机是请求的接收者,遥控器是请求的发送者,遥控器上有一些按钮,不同的按钮对应电视机的不同操作。抽象命令角色由一个命令接口来扮演,有三个具体的命令类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这三个具体命令类分别代表三种操作:打开电视机、关闭电视机和切换频道。显然,电视机遥控器就是一个典型的命令模式应用实例。

//命令接收者
public class Tv {
 public int currentCh[1] annel = 0; 
public void turnOn() { 
 System.out.println("The televisino is on.");
 } 
public void turnOff() { 
 System.out.println("The television is off.");
 } 
public void changeChannel(int channel) {
  this.currentChannel = channel;  
System.out.println("Now TV channel is " + channel); }
}
//执行命令的接口
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 void execute();}
//开机命令
public class CommandOn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Tv myTv; 
public CommandOn(Tv tv) { 
 myTv = tv; 
} 
public void execute() { 
 myTv.turnOn(); }
}
//关机命令
public class CommandOff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Tv myTv; public CommandOff(Tv tv) {  myTv = tv; } public void execute() {  myTv.turnOff(); }}
//频道切换命令
public class CommandChange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Tv myTv; private int channel; public CommandChange(Tv tv, int channel) {  myTv = tv;   this.channel = channel; } public void execute() {  myTv.changeChannel(channel); }}
//可以看作是遥控器吧
public class Control { 
private Command onCommand, offCommand, changeChannel; 
public Control(Command on, Command off, Command channel) { 
  onCommand = on;   offCommand = off;  changeChannel = channel; } 
public void turnOn() { 
 onCommand.execute();
 }
 public void turnOff() { 
 offCommand.execute(); 
} 
public void changeChannel() { 
  changeChannel.execute(); }
}
//测试类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命令接收者   Tv myTv = new Tv();  
 // 开机命令   CommandOn on = new CommandOn(myTv); 
  // 关机命令   CommandOff off = new CommandOff(myTv);   
// 频道切换命令   CommandChange channel = new CommandChange(myTv, 2);  
 // 命令控制对象  Control control = new Control(on, off, channel);  
 // 开机   control.turnOn();   
// 切换频道   control.changeChannel();  
 // 关机   control.turnOff(); }}
 通过代码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调用时,执行的时序首先是调用者类,然后是命令类,最后是接收者类。也就是说一条命令的执行被分成了三步,它的耦合度要比把所有的操作都封装到一个类中要低的多,而这也正是命令模式的精髓所在:把命令的调用者与执行者分开,使双方不必关心对方是如何操作的。

4模式分析

1.命令模式的本质是对命令进行封装,将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

2.每一个命令都是一个操作:请求的一方发出请求,要求执行一个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请求,并执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更不必知道请求是怎么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执行、何时被执行,以及是怎么被执行的。

4.命令模式使请求本身成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一样可以被存储和传递。

5.命令模式的关键在于引入了抽象命令接口,且发送者针对抽象命令接口编程,只有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的具体命令才能与接收者相关联。

优点

1.降低对象之间的耦合度,每个命令都被封装起来,对于客户端来说,需要什么功能就去调用相应的命令,而无需知道命令具体是怎么执行的。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系统中。命令模式的扩展性很好,在命令模式中,在接收者类中一般会对操作进行最基本的封装,命令类则通过对这些基本的操作进行二次封装,当增加新命令的时候,对命令类的编写一般不是从零开始的,有大量的接收者类可供调用,也有大量的命令类可供调用,代码的复用性很好。比如,文件的操作中,我们需要增加一个剪切文件的命令,则只需要把复制文件和删除文件这两个命令组合一下就行了,非常方便。

3.可以比较容易地设计一个组合命令。

4.调用同一方法实现不同的功能。

缺点

命令如果很多,开发起来就要头疼了。特别是很多简单的命令,实现起来就几行代码的事,而使用命令模式的话,不用管命令多简单,都需要写一个命令类来封装。 

适用环境

对于大多数请求-响应模式的功能,比较适合使用命令模式,正如命令模式定义说的那样,命令模式对实现记录日志、撤销操作等功能比较方便。常见应用:1、工作队列,线程池,日程安排2、日志请求(系统恢复)

以上大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转载自miaowugui.iteye.com/blog/220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