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第2版)

 

第一篇 基础原理篇

 

 中断是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控制权的根本保证。若没有中断,很难想象操作系统能够完成人们所赋予的任务。中断的基本原理是:设备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向CPU发出中断,CPU判断优先级,然后确定是否

响应。如果响应,则执行中断服务程序,并在中断服务程序执行完后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

内核态和用户态各有优势:运行在内核态的程序可以访问的资源多,但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维护管理都较复杂;用户态程序程序访问的资源有限,但可靠性、安全性要求低,自然编写维护起来比较简单。一个程序到底应该运行在内核态还是用户态则取决于其对资源和效率的需求。

 系统调用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六大类:

●进程控制类。
●文件管理类。
●设备管理类。
●内存管理类。
●信息维护类。
●通信类。

系统调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参数准备阶段。
●系统调用识别阶段。
●系统调用执行阶段。

第二篇 进程原理篇

进程从根本上说是操作系统对CPU进行的抽象和装扮。进程让每个用户感觉到自己独占CPU。

进程出现的动机是人类渴望的并发。因为要并发,所以我们发明了进程。

进程的出现也让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大为增加:由于需要对进程进行分离存储而导致出现内存管理;由于需要让不同进程有条不紊地往前推进而导致进程调度的出现。

 

进程管理、内存管理和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三大核心功能。

进程就是进展中的程序,或者说进程是执行中的程序。就是说,一个程序加载到内存后就变为进程。即:
进程=程序+执行

人们发明进程是为了支持多道编程,而进行多道编程的目的则是提高计算机CPU的效率,或者说系统的吞吐量。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ttrrpp/p/1217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