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飞狐峪

  到飞狐峪只是偶然的机会。路过蔚县时有本地人推荐,时间也合适,就顺便去了一趟,没想到飞狐峪却惊艳到了我。

  飞狐峪是一条幽长的峡谷,山峰怪异、谷幽奇绝。大体呈南北走向,神幻复杂,逶迤蜿蜒,最宽处达百米,最窄处不过十几米。时而陡壁挡面,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虑;时而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奇。

  在当地流传有:“四十里飞狐七十二道弯,弯弯有洞天,处处含胜景”的说法。穿飞狐峪,由北向南分别有“一柱香”、“双箭孔”、“三仙思凡”、“四将守门”、“五狗望月”、“六郎柱”、“七女峰”、“八仙洞”等景观。处处奇观给人无限遐想,胜景背后又蕴涵着无数奇妙的故事与传说。

  从北面的飞狐口进入,走不了多远便是“一炷香”,乃是一块巨石,粗不过数丈,却高达云霄,周围皆是沟谷,甚为奇特。远远望去,淡黄色的岩体,加上顶上漂浮的白云,确似焚香。据传说,当年飞将军李广和杨家将的杨六郎行军经过这里时,都曾在这里驻马,所以便将此石柱称为拴马桩。当然这或许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当地的百姓将此石柱称为镇山棒,更为形象的说明了人们对自然神力的敬畏以及对天下奇景的赞叹。

  驱车继续向南,不多远就到达了传说中的“双箭孔”奇观。在高高的山顶上一块巨石中间有一个大大的圆孔,形如满月,很是奇特。关于这个孔洞的来历更为传奇。相传北宋年间,杨六郎统领宋军和辽国在飞狐峪一带交战。战到最后,两国谈判议和,重新确定疆界。杨六郎提出,在双方议定好的疆界之上,辽军是否能再通一箭之地。辽国使者以为一箭之地不会多远,不如送六郎一个人情,于是就同意了提议。谁知杨六郎站在飞狐之地张弓箭,一箭射出,竟然将飞狐峪里的一座座山峰射穿,越过了壶流、桑干二川,箭才插在山上。辽国使者慑于六郎一箭穿山的神勇,只好让出了箭羽穿越的三川之地。杨六郎“一箭射三川”的故事赋予了“箭眼”传奇的来历。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注入了脍炙人口的人文气息。

  自古兵家便有“得太行者得天下”的说法,而飞狐峪扼太行、守燕山、通恒岳,南接华北、北通塞外,更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来北往,你争我夺的纷争更给这美丽而奇绝的峡谷增添了神秘色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飞狐设代郡,至无穷。西汉武帝年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曾纵马提师由此出塞远逐匈奴,千军万马,尘土飞扬,旌旗蔽日。三国曹魏年间,在依稀可闻的胡笳十八拍幽怨的曲调声中,飞狐峪又曾留下文姬归汉的足迹。奇绝的山谷汇入传奇的历史更增加了一重神秘。

  在飞狐峪,被命名的景点自然神奇,而无名的山石也同样惊艳。蜿蜒逶迤的路总让人觉得车是飞向山崖,可每到山脚又峰回路转。随着车子的前行,光影的变幻,两侧的山峰出现色彩的变化有如电影画面一般。迎面而来的山峰更是立体画,黄白相间的岩石、蓝天白云还有色彩鲜艳的树叶,随着距离的拉近不断挤进我们的视野。而每一座山峰都绝不重复,每一分感受也绝不相同,一次又一次让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飞狐峪的鬼斧神工已经足以让人惊叹,而秋色更增添了它的奇幻。驱车经过飞狐峪你真的可以找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觉。沿着陡峭的山坡,不同的树以不同的形态与色彩一层层依山而起,散布在延绵的山峰与峭壁间构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犹如梦幻般引人入胜。

  飞狐峪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去了不会后悔的地方,奇峰、怪石、白云、彩树,充满秋色的自然之美足以折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欢迎关注: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7516842 查看本文章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foxclever/p/1170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