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p跨域的原理

jsonp跨域的原理:https://www.cnblogs.com/willing-shang/p/6719875.html

 

1. 前言


jsonp是一种常用的跨域手段,和反向代理,服务端做跨域处理相比,jsonp更显得方便轻巧,因而被大量用来处理跨域的请求,那么,这种请求方式到底是用了什么黑魔法,来解决令我们头疼的跨域问题。

2. 原理


jsonp其实并没有用到什么黑魔法,能达到跨域这种效果,无非是利用script标签自身的跨域能力。我们知道,img,script,这种标签如果有相应的src,那么便会发起一个htttp请求来请求相应的资源,如果有script标签对应的路径是一个js文件,那么在下载完毕这个js之后会马上执行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www.somewhere.com/test.js"></script>
<!--此时会发起一个请求来获取test.js,下载完成之后会立即执行test.js-->


假设我们需要从’www.localhost.com’发起一个获取数据的请求’www.somewhere.com/getdata’,如果有我们以ajax来发起请求,那么由于浏览器同源保护策略的限制,该请求的返回值不会被浏览器所接受,这就是跨域问题。但是script这种标签会发起一个get请求,并且这个请求是不受同源策略限制的,如果有我们将’www.somewhere.com/getdata’以script标签来发送变成如下请求方式,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跨域问题了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www.somewhere.com/getdata"></script>
<!--需要这样一个script来发起get请求-->




答案是肯定的,这也是jsonp跨域的原理。但是同时,这里也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怎么使用script来发送请求,第二,请求得到的数据应该怎么在前端页面上接收并处理。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一般会将script标签写在html文档中,当我们通常遇到的都会是动态请求,如果有我们还像原来一样把标签提前写好在html中,那么浏览器解析文档到这个script标签时就会立即发起请求,等我们想要用到这些数据时,再去找前面加载好的数据,这样显然太费时费力,不太灵活,而且页面上如果有很多请求,岂不是要提前些很多script标签在页面上,这样页面丑陋的根本没法看了。我们需要的是在请求服务的时候,再发起请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动态标签来实现,通多document.createElement来动态创建一个script标签,然后为其设置src属性,等请求完毕之后再将script标签移除,那么第一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rcipt.src =  'www.somewhere.com/getdata';
document.querySelector('head').appendChild(script);




但同时,这也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请求什么时候完毕,请求回来的数据要怎么处理,以及,请求完毕之后要怎么清除标签。前面说到过,script标签下载完毕之后会立即执行(async和defer暂时按下不表),而我们的请求通常会返回一个json对象,然而json直接执行是要报错的,如{“name”: “柳轻侯”, “job”: “FE”}.如果花括号位于语句句首,那么花括号中的内容会被识别为一个语句块,外层的花括号会被直接忽略,如果是{name: ‘柳轻侯’, job: ‘FE’}这种形式可能并不会报错,因为即使忽略了花括号,name: ‘柳轻侯’也是一个合法的js语句,叫做标签语句,但是如有给标签语句加上引号,”name”: “柳轻侯”,这种形式却并不合法,因为标签语句不可以用引号引起来,然而json的key却必须用双引号引起来,所以直接返回一个json是不行的,必须返回一个可执行的js语句才行。而且一般来说我们需要请求结果来执行一些js逻辑操作,那么我们的操作逻辑要写在哪里,怎么跟返回结果相结合呢?这时候就需要callback出场了。我们可以把请求结果”包装”一下,将数据的处理逻辑写到一个函数中,然后在script的结果中来调用这个函数,把需要的数据传给这个函数,那么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假设请求结果内容是{“name”: “柳轻侯”, “job”: “FE”},处理这个结果的函数叫callback

// 结果的处理,callback函数,必须在script请求之前就已经在页面上声明或赋值
function callback (data) {
console.log(data.name)
}
 
 
// 注意,script一定要返回一个js文件,文件内容是用回调函数将请求结果包装起来,形成函数调用的形式
// 文件内容
callback({ "name": "柳轻侯", "job": "FE"})


但是如果页面上有多jsonp请求,总不能所有的回调函数都叫callback吧,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指定回调函数的名字,不同的jsonp请求调用不同的回调函数。可以通过script请求将函数名传到服务端,然后服务端相应的将结果用此函数名包装,然后返回到前端,这样就可以按名称调用了。我们将请求做以简单的封装。

function getJSONP (url, callback)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type="text/javascript;
srcipt.src = url +  '?callback=' + callback;
document.querySelector('head').appendChild(script);
}


如果有这时候有两个请求需要处理,”www.somewhere.com/getdata1”和”www.somewhere.com/getdata2”两个请求需要处理,请求结果分别是{“name”: “柳轻侯”, “job”: “FE”}和{“name”: “天棠”, “job”: “fe”},处理函数分别是dealData1和dealData2,那我们该怎么处理?

function getJSONP (url, callback)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type="text/javascript;
srcipt.src = url +  '?callback=' + callback;
document.querySelector('head').appendChild(script);
}
 
const dealData1 = 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这是getData1的回调:' + data.name);
}
const dealData2 = 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这是getData1的回调:' + data.name);
}
 
// 分别发送请求
getJSONP( 'www.somewhere.com/getdata1', 'dealData1'); // www.somewhere.com/getdata1?callback=dealData1
getJSONP( 'www.somewhere.com/getdata2', 'dealData2'); // www.somewhere.com/getdata1?callback=dealData2



// 请求结果分别是
dealData1({ "name": "柳轻侯", "job": "FE"})
dealData2({ "name": "天棠", "job": "fe"})
 
//执行结果
这是getData1的回调: 柳轻侯
这是getData2的回调: 天棠




这时候两个结果会分别用传过去的callback来包装,然后输出不同的结果,这时候我们的需求基本上被满足了,最后还要处理的一点,每发一条请求,页面上被凭空创建了一个script标签,如果有请求很多,那么页面上就会多出很多无意义的标签(请求结束之后相应的标签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需要在请求处理结束之后清除创建的script标签。但是页面上还有别的script标签,必须只清除当前请求的jsonp生成的标签,如果将其他的script标签,可能就会造成其他的严重问题。由于每个jsonp的回调函数名称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回调函数名来找出我们想要清除的script。

const dealData1 = 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这是getData1的回调:' + data.name);
// 处理完毕之后清除相应的script标签
let callbackName = arguments.callee.name;
document.querySelector('script[src*="callback=' + callbackName + '"]').remove();
}

3. jsonp的缺点

      • 只能发送get请求。因为script只能发送get请求
      • 需要后台配合。此种请求方式应该前后端配合,将返回结果包装成callback(result)的形式。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bydzhangxiaowei/p/11622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