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加热衷于社会比较

转自:周奇

  钱,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由影响的,而且影响还不小。几项不同的跨国研究都表明,人均GDP与国民的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rs ≥ 0.58)。从这个角度说,没钱确实不行。

  但是钱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无限地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人们的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是对数增长关系。当你手里的钱从1千变成1万的时候,你的幸福感是明显提升的;可是当手里的钱从10万变成11万的时候,你的幸福感提升就没那么明显了。

  研究欧洲国家与东亚国家对比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不少是探讨北美与东亚的。

  研究者以美国和日本民众为被试者进行对比,考察是否存在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效应。结果发现,美国的被试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感觉”,ta们认为自己感觉良好,自己感觉有社会地位就会让自己变得幸福。然而,日本被试者却没有这么好的“自我感觉”。ta们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抓在手里的客观指标,比如我实际的社会地位,实际的收入等等。这一结论恰恰说明了日本文化当中存在的互相依存的特性(interdependent)

  其实,整个东亚国家在这一文化维度上都非常相似。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中国人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幸福的评价更多来自于外界的眼光或者客观的指标,而非自己的感受。比如,开了豪车,住了大房,年薪百万,嫁了高富帅,迎娶白富美等等。

  类似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维度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我们在上文所分析的那样,互相依存的自我是集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在东亚国家表现尤其明显。而独立自我则是个体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欧美国家则是比较突出的。

  2018年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加热衷于社会比较。

  很大程度上,焦虑就是比较带来的。

  上学的时候比成绩,工作了之后比收入,有了孩子比孩子的成绩……样样都不能落在起跑线上,收入是有限的,可是比较却是没有尽头的。总有人会比你优秀,占据更好的资源,或者更努力,更拼命。

  所以当两个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坐在一起谈论的时候,可能是这样的:

A(个体主义):我手里已经有1w了,很开心,很幸福,感觉飞到了天上,in the sky……

B(集体主义):我手里有了1w,但是C有1.5w,D有3w,简直没有办法活……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dynmi/p/11589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