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三)——关于核战那些事

再说怎么打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些基本概念和各国1的核政策。

核战

核战争,简称“核战”,总括来说是属于使用核武器的战争。在核武器历史上,曾被使用的战争中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岛市原子弹爆炸、长崎市原子弹爆炸使用。现在,大多数用于两方均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保护伞

核保护伞最早是指美国为维护“和平”以及保护与自己有重大利益关系(如英国、日本)或者出于政治利益而对某无核国家或者是有限核国家提供“核保护”。简而言之,就是美国利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庞大的核武器库存给上述国家提供一个挺直腰杆的工具,使这些国家在无形中拥有了强大的报复力量,在战争中更“从容”,也可以以此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核保护伞”政策是美国向其盟国作出的一种承诺,即盟国在遭受核攻击或者即将面临核攻击危险的情况下,美国将使用自己的核武器对发起进攻或具有进攻意图的国家进行报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威慑

威慑是核武器国家用来证明其武器正当性的理由。争论说,如果一个国家有能力对另一个国家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那么后者将不攻击前者,这将阻止它这样做。威慑的支持者声称,它对核武器国家之间没有战争这一事实负责。

鉴于战略核武器的性质,威慑依赖于将平民作为人质。任何威慑带来的和平,就像是两个人之间的和平,他们用手指在扳机上互相拿枪指着对方的头:充满危险的不安、紧张的和平。

为了使威慑继续完美地运作,防止可能结束人类的核战争,必须发生一些事情。在历史的其余时间里,成功的威慑要求所有有能力发射核武器的人都要有理性的行为,并有理性的反对者害怕死亡。在危机情况下,领导人必须永远保持理性,只有几分钟时间做出世界末日的决定。

过去50年没有发生过核战争,这一事实不能保证在未来50年或100年内,尽管有威慑,也不会发生核战争。发动核战争只需要一次威慑失败

核游说

由于核武器能够在发射后几分钟内摧毁一个城市,核武器国家(至少一个相信核威慑)有必要明确宣布其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其武器及其使用方式。这就是它的核学说。该条令规定,国家是否保留发起核攻击(首次使用)的选择权,或是否仅将其武器用于报复核攻击(未首次使用)。国家还规定了在不同情况下其核武器的使用范围。

计划使用核武器需要计划大规模谋杀。这是一种道德腐蚀行为,最终腐蚀了统治者和社会的道德结构,他们接受并参与其中。

核第一次打击能力

一个用核武器攻击另一个国家或敌人而未被核武器攻击的国家正在实施核第一次打击。保留优先使用核武器(首次使用核武器)权利的国家表示,他们将考虑对其敌人发动核第一次打击。

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规划者仍在采取行动,好像双方都有意下令对对方进行核攻击。因此,双方保持数百枚导弹和数千枚弹头处于高警戒、快速发射状态。

尽管如此,权威科学研究已经预测,即使是对任何一方的“成功”核第一次打击(破坏了另一方用核力量进行报复的能力)也很容易导致致命的全球气候变化,这将最致命。地球上的人。

二次打击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遭受核攻击,那么最初的目标应该是它自己的核武器设施。第二次打击能力意味着国家应拥有足够的武器,并以足够多的武器在最初的攻击中幸存下来的方式部署,并可用于报复性攻击。

因此,构成第二打击能力的武器可能是从移动发射器发射的导弹,而移动发射器一直在移动。或者它们可能是从核潜艇发射的导弹,这种导弹可以长期处于水下,因此很难定位和摧毁。

第二次攻击的目标不是攻击方的空筒仓,而是大多数敌人居住的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因此,第二次打击,即使是由数量有限的幸存导弹组成,也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破坏。

核政策

美国

美国核战略主要包括全面核战争战略、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确保生存战略、攻防兼备战略。
全面核战争战略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核心内容。基本点是:准备与苏联打核战争,侧重打全面核战争。认为,在美、苏对抗中要以常规武器为盾,以核力量为剑;一旦美、苏之间爆发战争,必须在战争初期实施先发制人的核突击,一举摧毁敌工业中心和各种军事基地,使其丧失还击能力。1955~1956年,美国重新修订的未来战争计划强调,只要发生美、苏直接对抗的战争,美国就要动用核武器,大战以外的小战也可视情使用核武器。美国采用全面核战争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绝对核优势,足以实行核垄断。

全面核战争战略具有双重目的,既强调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重视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认为公开声明对苏联的进攻实施大规模报复,恰恰可以慑止苏联的进攻和避免实际使用核武器;核报复的核武器能力越强,决心越大,战争爆发和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越小。核报复不是为了进行战争,而是为了遏制战争,从而在战略思想中全面引进了核威慑概念。由此开始,核威慑理论在美国战略思想中扎根,发展核武器和维持核优势是美国历届政府追求的目标。

相互确保摧毁战略
“灵活反应战略”的核心内容。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和苏联都有了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双方出现了一种“相互威慑”的“恐怖平衡”。美国认为只要保持这种平衡,就可使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为此美国国防部长R.S.麦克纳马拉于1964年提出了“确保摧毁核战略”。主张侧重打击城市目标,即在实施报复性打击中,摧毁对方的全部城市,以此相威胁,使苏联不敢对美国发动核袭击。他认为,美国只要拥有在第二次打击时摧毁苏联20%~25%的人口和50%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核力量,即可达到确保摧毁的要求。
其战略意图是保持对苏联的“相对核优势”,即要求建立一支遇到对方核突击后,仍能“确保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力量”。这一战略侧重打击苏联的城市目标,以此威慑对方,迫使对方不敢对美国发动突然核袭击。为实现这一战略设想,要求建立一个能打击城市目标的“第二次打击力量”,以遏制苏联的战略攻击。在“确保摧毁”核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加强了“三位一体”进攻性战略核力量的建设,大力发展陆基洲际导弹、潜射战略导弹和新型战略轰炸机,加紧核弹头的生产,使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核武器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拥有明显的优势。确保摧毁核战略,不仅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军事战略制定起了作用,而且一直是冷战结束之前,美国核战略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确保生存战略
“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核心内容。
其基本点是: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略力量体系和天战反击体系,反击敌核战略进攻,以确保美国生存与安全。

主要内容包括:在核打击目标方面,由重点打击城市转向重点打击军事目标;推进核力量现代化计划,大力提高进攻性战略核力量的生存、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更新战术核武器,增强核威慑的有效性;有能力对全面核战争和有限核战争作出反应,并在对方实施多次核袭击后,仍能打赢核战争;推行“战略防御倡议”,建立攻防兼备、能够打赢各种核战争的战略力量体系;利用在太空上的优势,抗击苏联的战略核进攻,确保美国的生存与安全。

攻防兼备战略
其基本点是在指导思想上,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谋求绝对优势”,强调核力量的攻防一体化;在目标选择上,由针对单一对象转向全方位威慑,强调核威慑的目标多样化;在力量构成上,由主要依赖进攻性核力量转变为核进攻、导弹防御和常规打击能力并举,强调核战略的手段多元化;在军控政策上,由注重多边、双边军控谈判,转为单方面行动,强调核裁军的自主化。

中国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战争,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的战略部队实施对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有限威慑所谓有限威慑有两层含义。一是适量发展,数量有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精力物力是发展经济,不可能也无必要和超级核大国在数量上争高低。毛泽东说过:“原子弹、导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二是构成有效核威慑并不与核力量的规模大小成正比。据西方军事家经研究论证后认为,只要10~100枚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即可构成有效核威慑;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对美国只要有6~10枚,对俄罗斯只要有8~12枚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命中目标,即可实现有效核威慑。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曾说过,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俄罗斯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这也就是所谓“等效核均势”:不管你的核攻击力量多么强大和先进,但在承受核打击方面,你同别人一样是不能承受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效自卫其一,中国核战略的本质是防御和自卫,也只有中国真正体现了这一本质。只有中国作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只有中国郑重宣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任何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而其他核国家在各自的核力量使用原则上都程度不同地保留,有的甚至声称只要遭受大规模常规入侵就要使用第一次核打击,都程度不同地用核武器对无核国家和地区施加核威慑。其二,核力量必须精干有效,确实能起到威慑和有效自卫作用。这就要求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小型化、固体化、机动化、自动化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做到远、中、近,陆、海、空配套发展;做到采取多种手段,严密防护,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能藏能抗能打;做到建设一支精干配套、高效合成的战略导弹部队,充分发挥人的素质优势;做到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能够用战略导弹核力量打运动战、游击战……

重点反击中国核力量的使用原则是:在中国遭核攻击后立即对敌方实施后发制人的反击,并以有效的核报复手段慑止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国领导人多次郑重指出,中国发展核力量就是要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中国具有直接打击敌国纵深战略目标的能力。任何国家要想对中国进行核袭击,就必须承受中国一定规模的核反击。在打击目标上,由于是后发制人,数量有限,与超级核大国相比在质量上也处于劣势,只能选择“最怕打”而又“最好打”的面目标和软目标,只能实施重点反击,这也是法国、英国等中等核国家普遍采用的核打击战略,并非中国的发明和专利。

重点反击体现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和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扬长避短、以劣胜优、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战法。战略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导弹发射井、武器库、指挥中心、军用机场、重兵集结地等,一是潜在军事目标,如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大型港口等物资供应基地、大型兵器军备生产厂、重要工业中心等。前者一般为点目标、硬目标,后者一般为面目标、软目标。中等核国家应首选后一类目标。反击这些目标军政影响大,最能“打疼”对方,而对导弹核武器的精度要求不高,又能“打准”。只有打得准才能打疼,显然对制止战争更有利。

中国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类一定能消灭核武器。”对于核武器,中国采取了远比其他核国家更负责严肃的立场。中国对核武器坚持不首先使用、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不以核武器相威胁的“四不”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销毁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大规模杀伤武器,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大格局。

俄罗斯

两极格局解体后,俄敏锐地认识到“相互确保摧毁”理论面临挑战,着手对核战略进行修正,形成“现实遏制核战略”,其核战略思想实现了两个突破:

1、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将核武器从理论上的“威慑手段”转变为现实的“遏制力量”。1993年版《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放弃了前苏联1982年所做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确立了“俄可首先对向其发动武装进攻的核大国及其盟国进行核打击”的原则。

2、不断降低核门槛,可能使用核武器的范围不断扩大。1993年《俄罗斯联邦军事学说基本原则》在战略核力量问题上着重强调的是“遏制”与“削减”。1997年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提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最重要的任务是确保核遏制,以便防止核战争、大规模常规战争和地区战争”,“如果他国对俄发动武装入侵,俄保留动用核武器的权利”。

为确保新的核战略思想的实施,俄努力在技术上提供保障,努力使核武器向小型、快速、准确和机动的方向发展,核武器研发和部署取得新进展:
首先,研制部署小型核武器,使其适应实战需要。
其次,强化战略核武器的突防能力和突袭效能。加速装备能够躲避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具有超强突防和打击能力的“白杨-M”洲际导弹。
 
第三,重视战略核潜艇的攻击隐蔽性和突袭效能,使其成为核威慑力量的中坚。目前,俄海基核力量占“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58%以上,担负着70%以上的战略使命。

第四,增强空基核打击能力。1996年3月,俄罗斯向乌克兰定购了25架战略轰炸机,其中10架图-160,15架图-95,这两种飞机都可携带核巡航导弹。

1999年年底,俄罗斯又从乌克兰接收了10架用以抵债的图-160和图-95战略轰炸机,使其空基核力量的总体结构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另:核武小型化

核捆绑

所谓“核捆绑”学说是指核力量相对弱小的国家通过己方核力量将某个具有更强核能力的国家捆绑于己方的战车上。其目的是防止一个核战力强于己方、而己方难以打击的第三方对自己发起核攻击。
引发战争
为什么能肯定“核捆绑”战略可以引发世界大战?
这是基于如下原因:一、美国和俄国的终极核战略都是“全球毁灭”战略;二、核大国建有自动化核反击体系——“死手系统”,即在首脑指挥机关被消灭的情况下,可自动打击预先设好的打击目标。也就是说,一旦国家的最高首长机关和指挥体系被核突击消灭或瘫痪的话,“死手系统”将自动发出核密码及核打击指令。该系统与数百枚洲际导弹相连,可以自动分配打击目标。此系统不会分辩打击的目标是不是攻击的目标,只是按照预定程序打击。一旦某个国家对俄罗斯首脑和指挥机关发动核突击,就会把“死手系统”激活,那将肯定触发全球核大战。因为俄核弹的打击目标大多数是美国本土目标。
捆绑目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国拥有核武器,但是其核打击能力不足以覆盖到它潜在的敌人D国——而这是一个同样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于是,A国将它的核捆绑对象设定为B、C两个国家——他们在A国的核武器能够打击到的范围,即使B、C两国与A国关系非常友好。当D国与A国爆发战争时,若D倚仗其实力,对A发射核弹。则此时,虽然A的核武器对打击不到D,但是根据其“核捆绑”的策略,A会将其有限的核弹全部发射到B、C两国,从而将B、C两国拖入核战争。如果B、C国家也制定了适应他们自身实力的核捆绑策略,则会有更多的国家卷入核战争,进而引发世界全面核战,并造成毁灭世界的核大战。
因此,核捆绑的目的在于:

  1. 一旦爆发核战争,所有的核国家将被拖入核战;
  2. 出于第1条的顾虑,当爆发战争的时候,核国家(尤其是核大国)不会轻易使用核武器;
  3. 由于第2条的原因,所有其他的核国家在可能爆发核战之前就会积极从中斡旋,而不是袖手旁观;

死手系统

为了更好的说明核捆绑,我不得不提一下大名鼎鼎的死手系统。

概述

该系统与国家核武库相连,可以自动分配打击目标。此系统不会分辨打击的目标是不是攻击的目标,只是按照预定程序打击。例如一旦某个国家对俄罗斯首脑和指挥机关发动核突击,就会把“死手系统”激活,那将肯定触发全球核大战。因为俄核弹的打击目标大多数是美国本土目标,这势必又造成美国的全球核反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死手系统可以不借助任何人力参与,直接自动激活,即使整个国家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依然可以按照预定程序自行启动。如今,核大国的死手系统已经成为阻止核大战爆发的极端压制手段,在核捆绑的压力之下,爆发核大战就意味着世界的毁灭。

触发过程

休眠状态

死手系统通常处在休眠之中,此时它只会监视覆盖全国的各大监测站点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核辐射/大气流动等重要参数来鉴别是否遭到了全面的饱和核打击。另外通常还会有一个紧急开关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彻底关闭整个死手系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苏醒状态

当国家遭到全面的饱和核打击时,全国范围内的监测数据会发生巨大变动,这就将唤醒死手系统并进入预备模式,核反击程序也将随即进入半激活状态,但此时它仍无权发射核弹,而是尝试与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央指挥部取得联系。如果在一定期限内无法取得与领导人的有效联络,这意味着国家可能已经失去最高决策能力,这时核反击的有关权限将转入核枢纽中执行核反击的指挥和操作人员手中,由他们进行下一部的判断。若死手系统仍然无法与足够多的操作人员取得联系,则意味着国家已经失去常规的核反击能力,所有人工决策均以失效,这也意味着本国国土已经尽数沦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触发状态

核捆绑的启动阶段,由于已经丧失了任何人工决策能力,核反击的相关权限最终将移至死手系统。死手系统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最后确认后,将启动全球范围的核反击,攻击所有拥核国乃至工业国。而其他核大国在遭到饱和核打击后,极有可能重复这一流程,最终导致核捆绑的连锁反应,进而演变成全球核战争,这也就是世界末日。此时死手系统要做的就是确保任何强国均被摧毁,避免我方幸存者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战后实力发生逆转。
(从死手系统解除休眠到最终激活,总时间预计约15~30分钟,全球核捆绑的整体触发大约在两小时左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战不可能发生的原因

  1. 美中俄等国的核弹都可以突破任意防御系统,无法被拦截,而且因为核捆绑政策,一旦开战就是鱼死网破
  2. 当全面核战争发生后,会对地球的生态造成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根本不适合生存。
  3. 全面核战争很可能会摧毁全球范围内的核电站,这造成比切尔诺贝利还严重几万倍的核事故。
  4. 任何人或国家蓄意挑起核战争都很可能使人类灭绝。

真的发生了呢?

如果全面核战发生,必然是这样的:
国家倾尽一切资源进行核反击,进行战时动员,号召全国进行战时生产,疯狂制造核弹,利用一切军事力量进行反击。
我不愿核平!!! \Large\fbox{\textcolor{red}{我不愿核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推荐阅读:


  1. 还是从美中俄三国入手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155097/article/details/9501896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