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谷 P3372 线段树1

 
一.什么是线段树
线段树之所以称为“树”,是因为其具有树的结构特性。线段树由于本身是专门用来处理区间问题的
线段树是一种二叉搜索树,与区间树相似,它将一个区间划分成一些单元区间,每个单元区间对应线段树中的一个叶结点。
同一层的节点所代表的区间,相互不会重叠
同一层节点所代表的区间,加起来是个连续的区间
对于每一个非叶结点所表示的结点[a,b],其左儿子表示的区间为[a,(a+b)/2]右儿子表示的区间为[(a+b)/2+1,b](除法去尾取整)
叶子节点表示的区间长度为1.
使用线段树可以快速的查找某一个节点在若干条线段中出现的次数,时间复杂度为O(logN)。而未优化的空间复杂度为2N,实际应用时一般还要开4N的数组以免越界,因此有时需要离散化让空间压缩。
举几个线段树的例子
①n=10

②n=9

二.线段树的构造与实现

1.建树与维护

根据线段树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节点的左儿子和右儿子的表示方法(上面有提QwQ)

inline ll ls(ll x)//左儿子 
{
    return x<<1;//相当于x*x 
}

inline ll rs(ll x)//右儿子 
{
    return (x<<1)|1;//相当于x*2+1 
}

于是就有了维护的代码:

inline void push_up_sum(ll p)//向上维护区间和 
{
    ans[p]=ans[ls(p)]+ans[rs(p)];
}

inline void push_up_min(ll p)//向上维护区间最小值 
{
    ans[p]=min(ans[ls(p)],ans[rs(p)]);
}

inline void push_up_max(ll p)//向上维护区间最大值 
{
    ans[p]=max(ans[ls(p)],ans[rs(p)]);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从下往上维护父子节点的逻辑关系,因为当你一个子节点改变了之后,它所有的父亲节点都需要改变。所以开始递归之后必然是先去整合子节点的信息,再向它们的祖先反馈整合之后的信息。

所以对于建树,由于二叉树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递归建树,并且在递归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父子关系

void build(ll p,ll l,ll r)//p 根节点,l 区间左端点,r 区间右端点 
{
    tag[p]=0;//建树时顺便把懒惰标记清零(这个后面会提到) 
    if(l==r)//如果左右端点相等,就说明已经到达了叶子结点 
    {
        ans[p]=a[l];
        return ;
    }
    ll mid=(l+r)>>1;//左右子树分别递归建树 
    build(ls(p),l,mid);
    build(rs(p),mid+1,r);
    push_up(p);//记得维护父子关系 
}

我们已经有了一棵线段树,但是现在并不能对它进行什么操作,它目前还并没有什么卵用

2.区间修改

假如我们要修改一个区间[l,r]内的值,我们发现由于二叉树的结构特点,l和r很可能不在同一个节点上,这时候怎么办?

区间拆分了解一下

区间拆分是线段树的核心操作,我们可以将一个区间[a, b]拆分成若干个节点,使得这些节点代表的区间加起来是[a, b],并且相互之间不重叠.
所有我们找到的这些节点就是”终止节点”.

区间拆分的步骤
从根节点[1, n]开始,考虑当前节点是[L, R].
如果[L, R]在[a, b]之内,那么它就是一个终止节点.
否则,分别考虑[L, Mid],[Mid + 1, R]与[a, b]是否有交,递归两边继续找终止节点

举个栗子:

比如我们要从[1,10]中拆分出[2,8]这个区间

还是挺直观的吧QwQ

这其实是一种分块的思想

分块的思想是通过将整个序列分为有穷个小块,对于要查询的一段区间,总是可以整合成k个所分块与m个单个元素的信息的并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区间拆分的性质,思考在终止节点要存什么信息,如何快速维护这些信息,不要每次一变就到最底层

那么对于区间操作,我们引入一个东西——懒标记(lazy tag)。那这个东西“lazy”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发现原本的区间修改需要通过改变最下的叶子结点,然后不断向上递归来修改祖先节点直至到达根节点,时间复杂度最多可以到O(n logn)的级别。

但是当我们用了懒标记后,时间复杂度就降低到了O(log n)的级别甚至更低

懒标记怎么用?

如果整个区间都被操作,就把懒标记记录在公共祖先节点上,如果只修改了一部分,就记录在这部分的公共祖先上,如果只修改了自己的话,就只改变自己

然后,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式优化的话,我们需要在每一次区间查询修改时pushdown一次,以免重复冲突

那么怎么传导pushdown呢?

开始回溯是执行pushup,因为是向上传导信息;如果我们想要他向下更新,就调整顺序,在向下递归的时候pushdown

代码:

inline void f(ll p,ll l,ll r,ll k)
{
    tag[p]=tag[p]+k;
    ans[p]=ans[p]+k*(r-l+1);
    //由于是这个区间统一改变,所以ans数组要加元素个数
}
//f函数的唯一目的,就是记录当前节点所代表的区间

inline void push_down(ll p,ll l,ll r)
{
    ll mid=(l+r)>>1;
    f(ls(p),l,mid,tag[p]);
    f(rs(p),mid+1,r,tag[p]);
    tag[p]=0;
    //不断向下递归更新子节点 
}
inline void update(ll nl,ll nr,ll l,ll r,ll p,ll k)
{
    //nl,nr为要修改的区间
    //l,r,p为当前节点所存储的区间以及节点的编号 
    //k为要增加的值 
    if(nl<=l&&r<=nr)
    {
        ans[p]+=k*(r-l+1);
        tag[p]+=k;
        return;
    }
    push_down(p,l,r);
    //回溯之前(也可以说是下一次递归之前,因为没有递归就没有回溯) 
    //由于是在回溯之前不断向下传递,所以自然每个节点都可以更新到 
    ll mid=(l+r)>>1;
    if(nl<=mid) update(nl,nr,l,mid,ls(p),k);
    if(nr>mid)  update(nl,nr,mid+1,r,rs(p),k);
    push_up(p);
    //回溯之后 
}

对于复杂度而言,由于完全二叉树的深度不超过logn,那么单点修改显然是O(logn)的,区间修改的话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lcezych/p/1096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