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机制的发展与区块链的诞生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www.54manong.com,转载请注明原地址,谢谢! https://blog.csdn.net/xiaohuanglv/article/details/89035203

一个人能记住多少张脸?数学家邓巴在研究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信任,150人已经是极限,这得到科学界广泛的认 同,这个数也被称为“邓巴数”。因此,过去的信任机制一直都是“中心化”的,需要一个中间机构来做信用背书。这不仅影响了效率,增加了成本,还存在中心 “大到不能倒”、中心故障会导致系统整体瘫痪等缺陷。区块链的出现,可以在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点对点的信任,不需要中心机构的参与,甚至不需要监督。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15年10月份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机器:比特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技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1] 中提到:区块链是一台制造信任的机器,可以说区块链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信用共识的问题。

[1] 文章英文名为The Trust Machine: How the Technology behind Bitcoin Could Change the World。文中还提到,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可共享的、可信的、每个人都可以检查的公开账本,但是没有任何单一用户能够控制它。

信用机制的发展与货币演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 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接受的物品。例如,A想用猪换取B的稻谷,但是B不需要猪,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 物,于是就有了实物货币的出现。最早的实物货币有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等。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 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 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经过长年的淘汰和选择,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物品,作为交换中的固定媒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货币必须具有实质价值,这种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朴素的金属学说。

在这个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发现货币的发展始终停留在“价值货币”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货币本身是有其自身价值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 中的一段话,可以对这一时期的货币发展史做个总结:

未开化社会,据说曾以牲畜作为商业上的通用媒介。牲畜无疑是极不便的媒介,但我们发现,古代往往以牲畜头数作为交换的 评价标准,即用牲畜交换各种物品。荷马曾说: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牛九头,而格罗卡斯的铠甲,却值牛一百头。据说,阿比西尼亚以盐为商业交换的媒介,印度 沿海某些地方以某种贝壳为媒介,弗吉尼亚用烟草,纽芬兰用干鱼丁,英国西印度殖民地用砂糖,其他若干国家则用兽皮或鞣皮。据我所闻,直到今日,苏格兰还有 个乡村,用铁钉作媒介,购买麦酒和面包。

金属,尤其是贵金属(黄金白银)作为人类历史上的货币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金属硬币的重量和体积给人们增添了很多麻烦。而且金属货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磨损,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出现了纸币。据调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宋朝年间的四川地区,这种纸币在当时被人们称作“交子”。

发展到纸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时候的货币本身已经没有任何的价值,它只是一种价值的符号。

但是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它呢?为什么愿意用自己的大米、猪、牛、羊、衣服等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去交换一张自身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呢?这就是信用的问题。

当解决了信用问题,货币就可以完成从“价值货币”到“记账货币”的转变。

什么是“记账货币”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1899~1919年,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普岛上住着一群雅普岛人(有5000~6000人),以石轮作货币,也就是被他们称为“费”的一种媒介。为什么选择石头作为货币呢?因为这个岛不出产金属,这些石头硬币,最初是由一些敢于冒险的当地探险人,在离雅普岛400里[2] 远的另一个岛上找到的石灰岩石打制而成的。这些打制而成的石轮,直径从1码[3] 到12码不等,中间有一个孔,货币的价值随着石轮的大小而不同。

有趣的是,由于这些石头大而重,搬动不方便,因此在交易过程中,交易的双方并不把对方的石币搬回自己家里,石币的所有者会很乐意将石币留在原地,只是在石头上记记账就可以了。

据说,岛上某家人曾经试图运回一个体积巨大且价值非凡的“费”,但是却在靠岸时沉入海底。尽管如此,当地人还是觉得他们拥有那块“费”,这家人仍然被认为是岛上最富有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该岛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岛上居民最初不愿意为德国人修路,德国人的对策是向抗拒命令的地方首领征收 罚金。但是怎么征收呢?毕竟那些石币对德国人一点用都没有,也不好搬动。聪明的德国人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派人到首领堆放石币的地方,在这些石头上画黑色的 十字,表示被政府没收了。该办法非常奏效,道路很快就修好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货币本身并不需要有价值,这个时候货币的定义是:大家基于信用共识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只要达成了信用共识,石头就变得有价值了,可以成为货币,货币是信用的凭证。换句话说,雅普岛人对货币的认知是:大家对所有权利(那块海底的石头)的确认。

为什么人们愿意拿有实际价值的物品,去交换自身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其实就是信用共识的问题,纸币天然地把货币的实用价值降到最低,同时纸币天然地带有信用的色彩,即一种被信任的能力。

为什么人们对纸币能够达成信用共识呢?其实是因为有个“中心”(国家)的存在,人们相信国家,相信政府,所以相信它印刷的纸币。

纵观整个货币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货币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人类对信用机制探索的过程。

再延伸下,不只是货币,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商业还是生活,其实都有“信用”的难题存在,如果不能解决信用问题, 人类将寸步难行。目前,商业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信用机制都是“中心化”的,所以有各种中介的存在。例如,人们怕对方借钱不还,所以出现了担保人和担保公司; 人们网购怕付了钱对方不认,所以有“支付宝”;人们在交易房屋等贵重物品时,怕双方赖账,所以会让房地产中介充当中间人,起到监督的作用……有了这些中介 还不够,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所以还有公证处、仲裁中心、法院等机构。

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没有第三方监管),让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之间达成互信?区块链就是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诞生的。它创造了智能信用,对人类意义非凡。关于智能信用,我们在后面再详细讲。

[1] 本书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亚当· 斯密也因此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创立者”的称号。

[2] 1里=500米。

[3] 1码=0.9144米。

账本的发展历程与区块链的出现

前面我们讲到了记账货币,人们最早对区块链的定义就是“分布式账本”,那么,我们不妨从记账方式的变化历程来探寻一下区块链为什么会诞生,这一技术为何会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

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们记账全凭智商和记忆力,今天打猎有哪些收获,吃了多少东西,还剩多少东西,全凭心算和记忆在脑海里。

后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东西出现了剩余,部落里的经济活动变得复杂,交易也频繁了起来,这个时候光靠脑袋计数已经不行了。于是,人们发明了符号和绘图的方法来记账。

在古代是没有纸的,画符号和画图非常占地方,而且操作起来也不是那么方便。因为图画的寓意远没有文字那么明确和具体,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图画只能进行一些最简单的记账。

紧接着,人们发明了“结绳记事”。如果说图画记账只能进行一些最简单的记录,那么结绳记事就丰富多了,它对记录对象、数量变化、最终结果都有明确的表现方式,已经表现出账本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当成账本的起源。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文字出现,这个时候人们开始用文字将收支事项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流水 账”。随着这种“流水账”的发展,形成了“单式记账法”,即对每笔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方法,单式记账法的缺点就是账户设置不完整,账户之间缺乏 对应关系。

再后来出现了复式记账法,西方的复式记账法出现于12~13世纪,中国的复式记账法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龙门账。复式记账法 是对每笔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资金来龙去脉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不仅可以核算 经营成本,还可以分化出利润和成本。

无论是结绳记事,还是单式记账法,或是复式记账法,由于账本往往是由某一个人记的(过去的账房先生,今天的会计),因此 互信的问题始终存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因为记账的人贪污而造成的经济纷争或者经济案件一直都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由于账本可以涂改或随意删减,就更 增加了互信的难度。

再后来,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商业迅猛发展,交易量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后来西方经理人制度的出现,使得企业的所有 者和经营者不是同一个人,企业的股东可以把公司交给专业的经理人来打理。但是这当中互信的问题就来了:账是经理人做的,报给股东;股东不放心,心想,万一 经理人做假账中饱私囊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会请一个中间人对账,会计师事务所于是便出现了。

而到了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记账发展到了电算化的阶段。

但是,在记账方式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互信的难题都一直存在,哪怕到了今天,有了专业第三方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互信问题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例如,万一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某个员工出现道德问题,给出的账目不可靠呢?

区块链则给了人们一个新的选择,它完美地解决了记账过程中的互信难题。由于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账本,且不可篡改,因此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参与的前提下达成互信。

大到不能倒:中心化的缺陷和弊端

过去,人类的信用机制一直都是“中心化”的,由一个大型机构(权威机构)做信用背书。例如在淘宝网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难以产生互信,因此需要第三方——支付宝做信任背书,没有这个第三方,交易就无法进行。

但是这当中,就存在一个问题:假如这个中心出现故障呢?或者再严重一点,这个中心本身不可靠呢?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出现过:

2015年5月27日下午,国内最大的网上支付平台——支付宝出现了大规模瘫痪,对于此次超过两个小时的故障,支付宝方面回应称,“由于杭州市萧山区某地光纤被挖断,目前少部分用户无法使用支付宝。”

有网友调侃:“再牛的公司,都干不过蓝翔技校的挖掘机……”

再例如:

2015年5月28日上午,据多名用户反映,携程网官网及移动App陷入瘫痪状态,页面无法打开。对此,携程方面回应称,5月28日上午11:09,因携程部分遭到不明攻击,导致官方网站及App暂时无法正常使用,正在紧急恢复。

我们会发现,在中心化的系统里,所有的信息都由一台主机(中心)来操控,一旦这个中心本身出现故障,商业活动就面临瘫痪。

更严重的是:万一中心本身不可靠呢?

中心本身不可靠在人类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战乱年代和政权更迭时期,由于政府的信用背书失去其权威性,百姓不相信这个中心了,纸币严重贬值,人们不得不再次回到金属货币乃至物物交换的层面。

再例如近几年的互联网金融倒闭潮,为了达成借贷双方的互信,往往会引入一个第三方机构——担保公司,还有一些第三方监管 机构的参与。但是由于监管中的漏洞,再加上担保公司本身的不可靠(违规做超出自身能力的担保或者没有能力代偿),最后债权方的钱收不回,由此引发了一系列 的矛盾纠纷甚至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在“中心化”的信用机制下,还存在着“大到不能倒”的难题。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抗议人数不断增加,抗议活动不断升级,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史称“占领华尔街”[1] 。

而出现这次大规模的抗议运动,是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华尔街因自身不负责任的行为酿成国际金融危机,但是它“大 到不能倒”,例如这些金融机构管理着美国一大半养老金,一旦倒闭,可能会引发社会动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只能用纳税人的钱去给这些金融机构补血、填 窟窿。这些华尔街的高管们则依然穿着光鲜亮丽,拿着高薪水,引发民众严重不满。

金融危机过去,华尔街已恢复元气,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早已忘了它们是用纳税人的钱渡过难关的,不仅热衷于内部分红和享受,华尔街大银行还要向消费者收取更高的账户费用,终于引发了这次群众性运动。

“大到不能倒”的问题在很多国家都存在过,例如英国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也通过印钞票借给银行的方式来对银行进行救助。

查看一下区块链诞生的时间——比特币的第一个创世区块诞生于2009年1月,跟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高度吻合。因此,有观点认为中本聪发明比特币是要反抗这种“大到不能倒”的流氓行为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1] “占领华尔街”持续时间长达4个多月,其根源是贫富差距问题,人们对大型金融机构的不满只是一个导火索。

区块链技术创造智能信用

信用、信任对人类社会有多重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商业活动中的一切曲折和难题,都是信任的问题,而其中无数的低效行为和资源浪费,也都是为了解决信任的难题。

一个人能记住多少张脸

有一个人类学家,他研究部落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部落都控制在150人左右。因为人再多一些的话,就记不住了,记不住脸就感受不到亲近,连亲近都没有,信任就更无从谈起了,没有信任,部落之间的战斗和争端就永远不会停止。

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信任,其极限也就是150人——这个理论由数学家邓巴提出,也称邓巴数。

虽然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的社交范围特别广,但总体来说,一旦一个群体的人数超过150人,成员之间的关系就开始淡化。邓巴写道:“150人似乎是我们能够建立社交关系的人数上限,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了解他们是谁,也了解他们与我们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能够信任的人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过去的经济活动中,第三方信任背书是必不可少的。

区块链创造智能信任

区块链可以通过算法建立智能信任——机器和机器间的信任,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信用共识机制,不需要第三方参与。

区块链全面颠覆了过去的那一套信任机制:用技术信任取代权威中心和情感信任,以此建立一种网络结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成 为无数节点之一,进行认证、确权、交易、追溯和调整等一系列动作。它公开透明,成本低,速度快,分布广泛,没有权威可以篡改、伪造、取缔记录。简而言之, 区块链体系下的信任机制,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信任,这就是智能信任。更确切地讲,区块链是用代码构建的信任,在区块链的系统 里,“代码即法律”[1] 。

[1] 《区块链:比特币底层技术如何改变货币、商业和世界》一书对“机器信任”做了如下描述:诚信被编码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它是分布式的,而不依赖于任何一个成员,参与者能够直接进行价值交换并可以期望另一方以诚信的方式行事。

来源:我是码农,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54manong.com/?id=156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208", container: s });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147", container: s });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iaohuanglv/article/details/8903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