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当选院士但在国内却评不上院士的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们

屠呦呦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施一公 (多篇Cell、Nature和Science)

施一公,男,汉族,1967年5月5日生,河南郑州人,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之“生命科学奖”。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施一公是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手段——冷冻电镜。2017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就颁给了三位开发冷冻电镜技术的科学家,因为冷冻电镜将生命科学带入了新纪元,让大家看清了以往看不见的蛋白。施一公就是在这个新纪元中走在世界前列的学者。
在施一公之前,发国际顶级期刊CNS(Cell,Nature和Science)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鱼跃龙门”。到了施一公,发CNS易如反掌。不仅一年能发很多篇,能在2016年8月26日同期发两篇姊妹论文在Science上,还能在这些期刊上发一个主题(剪接体)的连载。让发表一篇文章要吭哧吭哧好几年的研究人员几乎都想撞墙,人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颜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颜宁,女,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莱芜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2017年8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 [2] 。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 [3] 。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4]

陈雪梅 (美国科学院院士)

陈雪梅,女,1966年生于中国哈尔滨,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1988年陈雪梅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专业,同年考取CUSBEA中美留学生计划;1989年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 转到美国罗格斯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05年进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得终身教授席位;2011年被聘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唯一例外: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一直评不上院士,最后终因为影响力太大,中央领导人发话后,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3145361/article/details/8987877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