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维特比算法


作者:athemeroy
原文:https://blog.csdn.net/athemeroy/article/details/79339546

篱笆网络(Lattice)的最短路径问题

这个问题长什么样子?

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就算没办法回答也请先别关闭这个窗口!):
已知下图的篱笆网络,每个节点之间的数字表示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走A→B1→C2→D1→EA→B1→C2→D1→E,这个距离是6+6+5+4=216+6+5+4=21。那么如果让你从A走到E,最短路径是哪一条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这个问题难在哪里?

好啦不用尝试啦!显然大家都知道,通过穷举的方法是很容易得到最短路径,可是问题就在于如果穷举的话,需要的加法次数不用算你也知道实在是太多啦(每条路径需要计算44次加法,一共3×3×3=273×3×3=27条路径共108108次计算)!像这种没几层的篱笆网络也就罢了,如果每层13个节点,一共12层(然而这个规模对于标注问题来说也依然根本不算什么),可想而知那个线有多乱,如果仅仅穷举的话,这个计算量(大致是每条1212次计算,一共13121312条路径共大约12×1312≈2×101512×1312≈2×1015次计算)怕是超级计算机也吃不消。

为了不直接给公式让大家关掉窗口,我们尝试着一点一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简化成这个模样,你总能回答了吧?

如下图,如果我想让你找到A→E的最短路径,就很简单了吧?

图1
显然图2上只有三条路径,我们分别计算之后得到最短路径应该是A→D3→EA→D3→E这一条,路程是17。

这个时候请把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做一个对比,同时从相反的方向考虑一下上一个问题:如果我最终想要到达E这个节点,其实无论如何都是要经过D这一层的,那么要是我知道从A到D的每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在刚才的图上,我们事实上假设了他们分别是15、14和12),再加上从D的各节点到E的路程就得到了最终路径的长度。

当然我们还需要再多想一点:如果想要真的按照A到E的最短路径来走的话,我们其实不会选择D1D1和D2D2这两个节点,因为哪怕(以)A→D2A→D2(为例)路径更短(就算是10),但是加上D2→ED2→E的距离之后就变得更长了(这时候也是18)。相应的我们也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最后没有选择D1D1和D2D2这两个节点,但我们是否真的就不需要得到A到他们的最短路径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刚才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理解,站在D层的角度来看的话,最终的长度是由“历史”(A到每一个D的长度)和“未来”(每一个D到E的长度)同时决定的,只有同时掌握了“历史”和“未来”,世界才能在我们手中(旁白:你说什么呢)!

当然刚才我们从A到D层的路径是假设出来的,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要解决最开始那个问题,我们需要求解这个问题:

图3

我们就可以知道,最终的最短路径到底走的是哪个D。

下一步我们该干什么?

我们已经明白了,为了确定从哪个D到E才是最短的,我们就必须确定A到每一个D的最短路径。诶?这个问题是不是从哪里见过?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动态规划”的核心了:子问题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要一个一个解决了子问题(的子问题),最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确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一个D一个D地去考虑(旁白:???),比如在考虑D1的时候不考虑D2、D3、E等等。把问题简化成这个样子:

图4

这个图是不是和图1 非常相似?

然后根据图3的思想,我们把它简化成这个样子:

图5

这个图是不是和图3非常相似?

问题相应就变成了从A到每一个C的最短路径是多少?

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最终如果走了比如D1,前面路过的到底是哪个C

再进一步递推:为了确定到某一个C的最短路径,我们需要确定的就是这个问题:

图6
不不不!聪明的你(O__O”…)一定发现了,这根本算不得什么问题,因为其实它是这样的:
图7
因为我们已经推到最后一步了!从A到每一个B的路径事实上都是已知的,我们只需要把他们加在一起去比较大小就可以了!

别忘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事实上是要确认如果最终路过了C1C1,前面路过的是哪一个B。
从动态规划的角度考虑,假设我们最终的路径能路过C1C1而我们已经走到了C1C1,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来到C1C1的路径一定是所有来到C1C1路径里面最短的那一条(在这个图上看应该是B3B3)。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走最短的那一条(比如我们错走成了B1B1),那么我们只要用更短的那一条(B3B3)去替换也一样可以走到C1C1。

别倒立了,我们再从头想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刚才是从最终的E节点倒推考虑的这个问题,这一次我们从A真正的走一遍。

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我们在每一层M都仅仅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到下一个层的某一个确定的节点Ni,我们到底应该从哪一个Mi出发呢?

一旦确定了从哪一个Mi出发,其他的Mj就不在我考虑范围内了。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只要我能找到去C1应该从B3走,我就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到C1的路径了。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路径总数。

来,我们从A开始走

1.A→B
这个没啥说的:6,7,5

我们顺利走到了B层

2.A→B→C
我们确定到每一个C的节点,应该路过哪一个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C1C1:6+5=11, 7+4=11, 5+4=9,最终选择A→B3→C1A→B3→C1,抛弃其他到C1C1的路径,长度9
  • C2C2:12 ,10 ,11, 最终选择A→B2→C2A→B2→C2,抛弃其他到C2C2的路径,长度10
  • C3C3:15,14,11,最终选择A→B3→C3A→B3→C3,抛弃其他到C3C3的路径,长度11

我们顺利走到了C层,同时得到了到每一个C的最短路程

3.A(→B)→C→D
我们确定到每一个D的节点,应该路过哪一个C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D_1:9+7=16,10+5=15,11+5=16,最终选择A→B2→C2→D1A→B2→C2→D1,抛弃其他到D1D1的路径,长度15
  • D_2:17,14,18,最终选择A→B2→C2→D2A→B2→C2→D2,抛弃其他到D2D2的路径,长度14
  • D_3:12,13,17,最终选择A→B3→C1→D3A→B3→C1→D3,抛弃其他到D3D3的路径,长度12

我们顺利走到了D层,同时得到了到每一个D的最短路程

4.A(→B→C)→D→E
我们确定每一个D到最终节点E的路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显然最后应该选择D3,完整路径为
A→B3→C1→D3→E
路程为17。抛弃其他所有路径。

这次我们需要算的次数大约是多少呢?

简单来说,从A到B有3条路径,每一条我们需要算到每一个C的最短距离,所以是2(路径加法数)×3(A→B)×3(B→C)2(路径加法数)×3(A→B)×3(B→C),只要我们确定了每一个到C的最短距离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从C开始考虑了:每一个C需要确定到每一个D的最短距离,最终再加上D到E的距离就搞定了(2(路径加法数)×3(C个数)×3(D个数)2(路径加法数)×3(C个数)×3(D个数))。
如果换成是12层,每层最多13节点的话,每推一步的计算量最大规模在132132(为了确定从哪一个B来到C,需要对每一个B到每一个C进行一次计算,上述计算每步是32=932=9次),而因为子问题都是一样的,所以增长是与网络长度成正比的:推进12次也仅仅乘以12而已。当然计算的方式不可能像这样简单乘一乘就搞定,但是可以看得出要比穷举要简单得多了。

We are almost there!

这几乎就是维特比算法了。至于维特比算法更公式化的描述和在隐含马尔科夫过程中的应用,我们下一文再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uan2014/article/details/8941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