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微服务

康威定律

在讲微服务之前,需要提一下微服务架构的理论基础 – 康威定律。

  • 第一定律:组织沟通方式决定系统设计。
  • 第二定律:时间再多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做的完美,但总有时间做完一件事情。
  • 第三定律:线型系统和线型组织架构间有潜在的异质同态特性。
  • 第四定律:大的系统组织总是比小系统更倾向于分解。

总结起来大致的意思是:在做一个互联网项目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是很高的,要尽可能的减少沟通成本。一个大型项目是不能做到完美的,应先抓主要部分,忽略细节部分。把一个大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定义好边界和接口,使得小项目内自治,为的就是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

若想了解更多微服务理论基础,请参考康威定律

什么是微服务?

先来看看传统的web开发方式,通过对比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和Microservice相对应的,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Monolithic(比较难传神的翻译)。所有的功能打包在一个WAR包里,基本没有外部依赖(除了容器),部署在一个JEE容器(Tomcat,JBoss,WebLogic)里,包含了DO/DAO,Service,UI等所有逻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Monolithic比较适合小项目,优点是:

  • 开发简单直接,集中式管理
  • 基本不会重复开发
  • 功能都在本地,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开销和调用开销

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特别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不一一列举了):

  • 开发效率低:所有的开发在一个项目改代码,递交代码相互等待,代码冲突不断
  • 代码维护难:代码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 部署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必须重新构建整个项目,这个过程往往很长
  • 稳定性不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可以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 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业务需求

所以,现在主流的设计一般会采用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就是基于微服务的架构。简单来说, 微服务的目的是有效的拆分应用,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具体如何实现微服务?

若要实现微服务,则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 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 怎么找这么多服务?
  • 服务挂了怎么办?

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原来的Monolithic方式开发,所有的服务都是本地的,UI可以直接调用,现在按功能拆分成独立的服务,跑在独立的一般都在独立的虚拟机上的Java进程了。客户端UI如何访问他的?一般在后台N个服务和UI之间一般会一个代理或者叫API Gateway。
API Gateway作用有:

  • 提供统一服务入口,让微服务对前台透明
  • 聚合后台的服务,节省流量,提升性能
  • 提供安全,过滤,流控等API管理功能

API Gateway有很多实现方法,可以是一个MVC框架,甚至是Node.js服务端,他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前台(通常是移动应用)提供后台服务的聚合,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出口,解除他们之间的耦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因为所有的微服务都是独立的Java进程跑在独立的虚拟机上,所以服务间的通行就是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
现在基本最通用的有两种方式:同步调用(REST、RPC),异步消息调用(Kafka, Notify, MetaQ)。

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

REST:基于HTTP,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接受,服务端实现技术也更灵活些,各个语言都能支持,同时能跨客户端,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封装了HTTP的SDK就能调用,所以相对使用的广一些。
RPC:也有自己的优点,传输协议更高效,安全更可控,特别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有统一个的开发规范和统一的服务框架时,他的开发效率优势更明显些。就看各自的技术积累实际条件,自己的选择了。

异步消息调用: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减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最终一致性;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实现幂等性,因为消息发送出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broker,如果公司内部没有技术积累,对broker分布式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异步消息调用
怎么找这么多服务?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般每一个服务都是有多个拷贝,来做负载均衡。一个服务随时可能下线,也可能应对临时访问压力增加新的服务节点。服务之间如何相互感知?服务如何管理?这就是服务发现的问题了。
一般有两类做法,也各有优缺点。基本都是通过zookeeper等类似技术做服务注册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当服务上线时,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信息注册到ZK(或类似框架),并通过心跳维持长链接,实时更新链接信息。服务调用者通过ZK寻址,根据可定制算法,找到一个服务,还可以将服务信息缓存在本地以提高性能。当服务下线时,ZK会发通知给服务客户端。

  • 客户端做:优点是架构简单,扩展灵活,只对服务注册器依赖。缺点是客户端要维护所有调用服务的地址,有技术难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内部框架支持,比如Dubbo。
  • 服务端做:优点是简单,所有服务对于前台调用方透明,一般在小公司在云服务上部署的应用采用的比较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服务挂了怎么办?

前面提到,Monolithic方式开发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微服务拆分能降低这个风险,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保障,结局肯定是噩梦。我们刚遇到一个线上故障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SQL计数功能,在访问量上升时,导致数据库load彪高,影响了所在应用的性能,从而影响所有调用这个应用服务的前台应用。所以当我们的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服务调用链组成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保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影响整体链路。相应的手段有很多:

  • 重试机制
  • 限流
  • 熔断机制
  • 负载均衡
  • 降级(本地缓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资料:
https://blog.csdn.net/a724888/article/details/81038353
https://yq.aliyun.com/articles/8611
https://martinfowler.com/articles/microservices.html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103026/article/details/889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