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的结构标签

HTML的结构标签

结构便签,顾名思义,大多数是没有太多特殊的作用的,但是它是构建一个网页基本结构的主要元素,此次会列出大家经常用来搭建结构的基本标签。

  • div 盒子标签 没有任何的样式 双标签
  • P 段落标签 默认有上下外边距 双标签
  • h1~h6 标题标签 字体逐次减小 双标签 默认上下边距 字体加粗 字体变大 h1为主标签 其余为副标签 主标签一个网页只能出现一次
  • span 空元素标签 没有任何意义 双标签
  • em和i 斜体字标签 双标签 虽然都是斜体字标签,但是em标签具有强调语义,强调作用是针对浏览器的,用户从界面上看不出来两个的区别
  • strong与b 加粗字体标签 双标签 strong具有强调的语义

下面是代=代码举例:

<!--网页基本结构-->
<!doctype html> 
<!--文档申明 
	!(申明)
	doc(document 文档)
	html (html5)
-->
<html> <!--整个网页结构的最顶层元素  根标签-->
	<!-- 标签之间的关系
		包含关系 (父子关系)
			html 里面包含head和body标签
			子级相对于父级标签用一个tab或者4个空缩进
		并列关系(兄弟关系)
			head和body是兄弟关系
	-->
	<head><!-- 头部标签  看不见但是又和我们本身相关的一些东西(标签)-->
		<!-- 
			计算机只认识机器语言 0 1
			字符集(charset) 内容(content) 目标(meta)
				utf-8 通用编码 大小无所谓
				gbk 中文编码
				文件编码和申明的编码不一致时会出现乱码问题
			name,content都是标签的属性 一个标签可以有多个属性,中间用空格隔开
				属性=“值”
		-->
		<meta charset="UTF-8" /><!-- 申明当前网页的字符编码 保存时的编码和这里的要一致-->
		<!-- 网页的标题 -->
		<title>今天是第一节课</title>
		<!-- 
			对网页的描述
				产品说明书
		-->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我们今天学了网页的制作,我很ok" /><!-- 网页的描述,完整的句子 -->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结构,形式,行为" /><!-- 网页的关键词:一个个描述的词语 -->
		<style type="text/css">
			div,p,h1{
				border:1px solid red;
			} 
		</style>
	</head>
	<body><!-- 身体标签(可视标签)能够看得见东西 () -->
	好开心啊!!好开心!
		<!-- 便签的分类
			看不见的标签(head)
			可视标签(body)
				用来搭建结构(结构标签)
				
				特殊的功能
				ctrl +b 快捷在浏览器中打开
				用标签搭建结构的过程中,尽量的去选择语义贴近的标签去做
		-->
		<div>我是盒子div</div><!-- 盒子标签  无任何默认样式 语义用来装东西的盒子-->
		<p>我是段落P标签</p><!-- 段落标签,有默认的上下外边距 语义就是个段落-->

		<h1>我是标题标签h1</h1><!-- 标题标签,有默认的上下外边距,字体默认加粗变大 语义就是个标题 -->
		<h2>我是标题标签h2</h2>
		<h3>我是标题标签h3</h3>
		<h4>我是标题标签h4</h4>
		<h5>我是标题标签h5</h5>
		<h6>我是标题标签h6</h6><!-- 标题一共有6个,其中h1是核心标题,其他都是副标题,核心标题同一个网页只能用一次 -->
		
		<span>空元素标签</span><!-- span (跨度) 空元素标签,没有任何语义和形式,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 -->
		
		<!-- 斜体标签
			em i
				em	强调的含义
				i  单纯的斜体
			默认字体斜体
		-->
		<em>em斜体标签,含强调的语义</em>
		<i>i斜体标签,单纯斜体</i>


		<!-- 加粗字体
			strong b
				strong 强调的含义
				b 单纯的加粗
			默认加粗字体
		-->
		<strong>加粗字体strong(有强调的含义)</strong>
		<b>加粗字体</b>
	</body>
</html>

网页制成样式:

这是代码编写的产生效果,更容易让学者参考代码进行学习。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960526/article/details/8878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