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础技能 | (2) 如何快速产生科研好想法

原文地址

有没有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自己高效地产生一些不错的科研灵感,又能够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去筛选出某个阶段内最适合的那一个点,最终敲定为科研课题?

其实这类问题包含两个关键词:「快速」「好想法」接下来的经验分享也将围绕这两点来展开,希望能帮大家拨开迷雾,为确定选题提供一些参考。

目录

1.启发科研灵感有没有捷径?

2.端正科研态度后,聊聊科研灵感从何而来?

3. 打磨科研想法


1.启发科研灵感有没有捷径?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很多同学在研究生阶段了解某些大牛或者优秀学生的一些事迹,认为他们的某个科研课题是因缘际会得到了一些启发而产生的,忽略了在这“灵光乍现”的背后,他们经年累月科研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积累。没有对一个学科领域扎实的基本功、学术动向发展详实的了解,以及长久养成的爱思考爱琢磨的思维习惯,是不可能在机会来临的那一刻产生一个有价值的科研灵感的。

所以产生科研灵感、科研想法的前提一定是扎实的基本功。科研天才毕竟是少数,作为普通的研究生和科研从业者,要想做出一番成就要秉承脚踏实地的学术风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507103 查看本文章

2.端正科研态度后,聊聊科研灵感从何而来?

很多人提到了阅读文献,既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

阅读文献的确是我们获取该领域从旧到新的一个发展动态的重要渠道。也是科研小白了解一些基本科研技能,例如科研思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的主要渠道。

说不对是因为“读了文献 ≠ 能产生科研好想法”。这也是为何很多同学看了一堆文献以后开始怀疑自己,丧失信心,甚至想要寻找捷径的原因。因为按照大多数同学那种死磕文献的方法是很难获得有效的科研养分的。

阅读文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 A. 选择优秀的文献来阅读,B. 通过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泛读或者精读,C. 通过反馈和输出来帮助自己消化文章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几个方面去努力,使得文献阅读的工作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实现发掘优质科研想法的目的。

具体的高效阅读文献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参考我的另一原创文章:高效阅读英文文献你必须知道的技巧

 

3. 打磨科研想法

阅读了大量高质量文献,有了一定的专业积累,很多人会产生一些零散的科研思路和想法。但并不是这些科研想法都值得我们去付出人力财力。

很多学生抱怨说自己辛苦做出来选题 PPT,怎么一上来就在组会里被导师否「批」定「评」了?那是因为没有用系统的评估方法去考量这些科研想法的优劣。而这也是科研素养的体现之一。

我们从「研究兴趣」、「研究课题的意义」和「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三个维度来谈谈如何打磨我们的科研想法。

  • 研究兴趣

对于这个科研课题是否感兴趣?

这种初始热情能够在研究中一直持续下去吗?特别是当你遇到困境和挫折的时候,你是选择继续挑战还是放弃?

  • 研究课题的意义/创新性

这个课题值得去研究吗?

这个课题对于该领域有什么贡献呢?

一旦研究完成、成果发表,会有本领域的学者关注并引用你的文献吗?或者说哪个方向的学者会关注你的研究成果呢?

这个课题是否关联其他科研课题?或者可以引申出一系列其他的科研课题?

开展这项课题研究,能够培养你哪些技能或能力?

  • 课题的可行性

课题范围是否够精确?

该科研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一些研究方法去解答?

实验的地点、规模、时间、人力和经费投入是否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该课题的探索能否祝你迈入一个有前景的研究领域?这个层面的考虑属于未雨绸缪、高瞻远瞩的那一类,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把握准确,多半需要一定的科研经验。也希望科研小白能够想到这一层,在这方面向师兄师姐、或者老师们多多请教。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du_hao/article/details/8838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