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构建之法的三个问题

1、我在《构建之法》第一章看了这一段文字 (什么是好的软件?一些同学认为,所谓好软件,就是软件没有缺陷(Bug),所谓软件工程,就是把软件中的Bug都消灭掉的过程。这的确是抓住了软件工程的一个要素。和软件打交道的专业人士都知道软件有(Bug),软件团队的很多人都整天和Bug打交道,Bug的多少可以直接衡量一个软件的开发效率、用户满意度、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有这个问题 (Bug是越少越好吗?)。 我查了资料,有这些说法(根据逆反原理,假设一个bug都没有的项目,是否就说明该项目质量一定就很好呢?显然是不正确的,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测试团队的测试经验已经测试能力体现不到位。还有开发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当发现某模块bug数越多,修改的bug越多,则引入新的bug就会越多,(非官方统计:修改3个bug,就会引入1个bug)那么这些新的bug发现的难度要比修改前发现bug要大的多。那其隐藏未发现的bug数量就越多,那么相应的模块质量也就越差。),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Bug自然是越少越好,Bug的数量对于软件的质量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还是不太懂,我的困惑是(Bug对于一个软件来说,是越多好还是越少好,如果Bug没有,软件就是相对比较基础简单的,但是Bug如果数量增加的话,又不是很好的可以控制,对于一个软件的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我在《构建之法》第八章看了这一段文字 (投入和回报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有时投入根本看不到回报,另一方面,如果在质量上做到极致,达到高级工匠的水平,会对团队成员本身和用户产生巨大影响),有这个问题 (投入和回报应该是线性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你投入的越多,就会有一定的相应的成果的)。 我查了资料,关于这方面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投入与回报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点都是不一样的。
3、我在《构建之法》第九章看了这一段文字 :PM的核心要求是: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协调各部门资源,正确地把握产品定位和方向,解决用户的痛点,持续优化产品。,有这个问题 (例如微软公司有几类的PM,那么PM之间若是产生了意见分歧,怎么办?是不是一个软件就会废了)。 我查了资料,有这些说法(其实多数情况下一个项目里面都只有产品经理,个人觉得这样比较好,虽然比较难,但就不存在多头领导了,搞那么多leader,把大家都弄晕了不说,还容易出现矛盾。),根据我的实践,我得到这些经验(PM之间还是要找一个互相理解的,最好还是一个人,如果软件的工程的工作量巨大,还是找一个相对口的人比较好点。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angat/p/1048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