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把时间当做朋友2

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因为他们是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一路走过来,心里非常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所以,他们会不吝一切机会去鼓励那些尝试做事情的人。

这甚至可以当作一种测试方法: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三个常态

1、接受现实。随时保持开心的心态,学会承受不开心不顺利,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2、侯世达法则。 心态上要明白,及时做事情,肯定会遇到磕磕绊绊。

3、并行任务。选择两个任务 机械与非机械 并行开始 并优化 尽量可以同步进行 比如写文章与看英文电影 听英语与跑步

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无疑,他们的效率低下。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

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原因最重要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物理科普:串联分压 并联分流

人也把自己做成多任务处理系统 两项任务并行 机械和非机械

进程:Process

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 

 一旦养成精细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

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当时几乎没有人不举手。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2005年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1974年首次发表)。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如何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

知易行难啊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hangdi99/p/1050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