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把时间当做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以下是看《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的摘抄,在平时的做事过程中可能用得着。
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就是不够“践”,人至“践”则无敌。

1.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2.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0章 困境
问题: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完成,即,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

慌乱:
对于“既勤奋又懒惰”的人,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为什么会慌乱,因为没有时间了。

解决: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

1章 醒悟
心智: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有一部分人,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的策略——管他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2章 现实
速成绝无可能
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有办法一蹴而就。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并不存在。
做咨询工作的人有个深刻的体验:客户的常识越少,要求越高——因为不懂。
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

未知永远存在
未知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不一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接受现状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与时间做朋友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时间是现实的人的朋友,是不现实人的敌人。时间属于稀缺资源。

3章 管理
估算时间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估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多年前,我在网上读到皮特.诺维格的一篇文章:《十年学会程序设计》。在这篇文章中,诺维格表示,人们购买那种名字类似“7天自学java语音”的书是无知的表现,他认为,用10年时间学习程序设计才真正现实,也非常值当。

想出类拔萃,就要努力至少10000小时。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及时行动
永远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直面困难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关注步骤
所谓“三思而行”在我看来就是指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关键是方法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

并行串行
一个处理器在一个时间段内其实只能做一件事。
把自己的时间切分成“时间片”是一种很难习得的能力。

感知时间
《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著)时间统计法的本质:
1)时间统计五步法:计划、记录、统计、分析、反馈
https://wenku.baidu.com/view/d11e645a52ea551810a68751.html
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记录开销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贵贱无谓能用就行。

制定预算
养成好习惯一:每天记录时间开销。
养成好习惯二:每天制定时间预算。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标注任务的重要,紧急。
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无用的事,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
判断每项任务的真实属性,然后选择“真的重要”或者“显得不重要”。

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者失败,反而意味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总是被变化打败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
在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辅以计划,才能实现。
有时候没有必要做计划: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重要。

列表
列表从来都是最为有效的组织工具之一。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一个人最终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计划过自己的成功,而是坚持。

流程
为常见的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

预演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

验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4章 学习
效率本质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基本途径
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体验,试错,观察都有局限。
阅读突破了个人体验或者试错的种种局限。

主要手段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经验局限
我们已经触及所有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经验主义。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
人在学生时代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实践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了解学习的进程:学习就像爬山一样,总会遇到很难攀登的部分;学习的过程有点像跳华尔兹——先进两步,再退一步。

5章 思考
勤于思考
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番,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于人们对确定的渴求。
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思维陷阱
导致人们犯下这些逻辑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概念不清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做一回事;反过来,永远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彻,区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一个根源在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可现实往往都是复杂的。
很多人接受过逻辑训练,依然常常掉进逻辑错误的陷阱里,原因在于他们从本质上就是不现实的人。

因果关系
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也会影响外因。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双盲测试
自证预言
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这或许跟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嘛事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小结:所谓思维缜密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习惯性拒绝思考;二,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想做到思维缜密,从现在开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甄别其中的因果关系。

相关命题
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每天有无数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人左右。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的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

案例局限
案例局限——以偏概全。

对立论证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所谓情商,从根源上朴素地看,还是思考能力问题。

张冠李戴
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

辨析感悟
好心办坏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道理应该是普适的,感悟只是来自个体经验。
有些宝贵的经验即使是正确的放到别人身上也可能不那么灵验。
人贵自知。
与其关注成功者,不防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有句话值得牢记: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克服恐惧
道理都明白,可就做不到,也许是无数人在生命中无数次遭遇的尴尬。
恐惧又会带来另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思考训练书籍里总是提到阻碍人们正确思考的诸多障碍,如我的更好,死要面子,拒绝改变,顺从大多数,简单粗暴的分类,自我欺骗等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恐惧带来的懦弱。
人人都有弱点,因为人人都会有恐惧。恐惧需要克服,勇气需要培养。
勇气和智慧一样,是依靠积累获得的。
摆脱自以为是的陷阱的重要前提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辅助工具
语言就是一个便宜而有效的辅助工具。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过去。无论后悔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所以当脑子里闪现类似“要是----就好了”的句式,马上提醒自己“停,这个念头耽误事”。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

6章 交流
学会倾听
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们在倾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走神的现象。
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拥有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很多人对老师“一定要记笔记”的建议置若罔闻。只有记得住要点,才能够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说与不说
明明是同样的话,自己说出来就不像那么回事。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一定要想办法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这样就会有人主动找你做朋友。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交流守则
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情的看法多少有些差异,然而,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这种情况的。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互相竞争,更要互相合作。如果一方不再接受有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么就马上停止讨论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讨论的对象。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出讨论。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和理解。

正确复述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勤于反思
把部分事实当成所有事实的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求知的路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依靠勇气,而非智商。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俗语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可惜,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做记录避免了多次犯同样的错误。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
使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遇到不理解的问题,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最好马上记录下来。

7章 应用
兴趣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所谓没有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方法
关心方法没有什么不对,但过分关注则不正确;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减半。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痛苦时,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
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即使我再痛苦,再目前这种状况下,我肯定还不是最痛苦的人。
一旦我们学会在痛苦出现的时候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几近消失。
要解决重复犯以往的错误,有两个简单又效的方法:
在面临尴尬时,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最好记录在同一个地方。
在面临尴尬时,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左右。

比较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用这样的方法定义成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没有尽头的。
其实,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别人比,那么成长就是与自己比——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比较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加重要,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运气
首先,运气是确实存在的,并且运气有好坏之分。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们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
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尽管对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人脉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或者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因为这种情况下公平交易更容易产生。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
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的资源。
努力需要的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
专心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建议:
1.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自卑
每个人都有一个 愿望中的自己 ,同时还有一个 感觉中的自己。
所有的扭曲几乎全部来自哪个实际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们又必须依赖的“感觉”。
感觉中的自己是有限的,愿望中的自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二者之间的差是一个非常大的负值——自卑就形成了。
作为整个社会的一员,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整个社会向他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另一个技术手段——忘记自己的优点。
在自己的语言中将优点和缺点这两个字换成特点。
适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灵感
例子这东西跟钱一样,是攒出来的,不是想出来。
凡事都不过是靠积累。
博学背后的真相是——有意识地积累。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提前确定一个目标和方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有的成功,本质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

鼓励
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

效率
记住,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有效率。
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
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一样的,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简单说,如果满分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法,做到61.8分就够了。
很多人半途而废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把目标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
挑一件重要的事,每天专注2小时。连续专注2小时很难,那么就将2小时的任务分解成20分钟一个,每完成20分钟放松一下,接着进入下一个20分钟。

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很多人去健身房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确的策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人交流时间。
最好不要放弃自己的社交时间。

自我证明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
而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不用花心思和时间去想办法让别人承认自己比他们强,这几乎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被别人左右是一个相当可悲的状态之一。

8章 积累
扉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于劝解人要善始善终。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作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愿我从容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
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

要坚信积累的力量。

现在就干!把这一刻立即变成伟大梦想的一部分!

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JamesCoding/article/details/8368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