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传播》:为你揭示舆论世界的真实法则

随着互联网发展,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比方说,一些原本“岁月静好”的官员,会因为某个场景下一句随性的话语、一个无意的笑容、一块日常佩戴的手表、一盒随意摆放的香烟等导致身败名裂;很多单位、公司、机构,按照常规操作,把以往看来毫无瑕疵的宣传文案放到网络,却招致铺天盖地的质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哪个人、哪个机构敢于忽视舆论的威力。问题在于,舆论似乎不按常理出牌。往往跟它越是讲道理,质疑声越大;越是主旋律,越是难传播。而很多无心插柳之作,却取得意外爆红的效果。很多人不禁困惑:我这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吗?

厦门大学传播学院著名教授邹振东用他的“弱传播”理论回答:是的,你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舆论世界。不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邹振东新书《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重新定义了舆论概念,进而揭示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又结合大量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手把手教读者运用好“舆论传播”这一当代人必备技能。

邹振东教授曾因2016年厦大毕业典礼上的精彩演讲走红网络。他1983 年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曾任厦门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是厦门卫视创办者之一、首任总监,现执教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多年的舆论传播实践经验,加上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他的“弱传播”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新定义“舆论”

这本书首要的理论突破是重新定义了“舆论”概念。概念是把握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理论的起点。凡站得住的理论必定有一个坚实的概念。

弱传播理论的第一概念是“舆论”。这个词和很多日常使用的概念一样,似乎其含义不言而喻,认真探究起来却人言人异。作者发现,以往舆论定义的分歧主要有三:舆论是否具备一致性?舆论是否具备正当性?舆论的主体是谁?另一方面,尽管“舆论”定义成千上万,但也有三个基本共识:能量性、公开性、集合性。在广泛借鉴前辈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一层层分析了舆论的概念:

第一层,由舆论的“能量性”特点出发,可以说“舆论是一种关注,是一种对任一对象的关注”。——这解决了舆论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

第二层,由舆论的“公开性”出发,“舆论是表达的”。舆论不是简单的公开,而是要达到表面的公开。作者纠正了以往舆论研究的误区:过于关注舆论的“表面”或者过于深挖舆论的本质。

第三层,由舆论的“集合性”出发,指出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事物的真理性而是舆论的集合性,因而“舆论”又进化成:“舆论是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这一层定义,解决了舆论的正负面的问题:舆论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而是中性的;也解决了舆论的主体性问题:舆论的主体未必是多数人,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引发了关注的聚集,就制造了舆论,他就是舆论的主体。

至此,作者得出“舆论”定义:“人类任一群体、个人或机构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这个定义又可以简化为:“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5229352 查看本文章

以笔者所见,这应该是目前学界最为明晰、精准的定义。

舆论世界的运行法则与理论体系

邹振东教授从李普曼“两个环境说”发展出“两个世界理论”:

“人类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中,两者互为逆世界。正如物质有反物质一样,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世界。舆论世界按照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律运行,它并不完全源自现实世界,并通过对舆论主体的影响而对现实世界进行反作用。”

舆论世界是舆论通过传播形成的世界。它是一个“丛林世界”,有三条“丛林法则”:争夺关注,弱肉强食;争取认同,强肉弱食;争抢表层,面积取胜。

关于舆论世界的运行原理,邹振东教授提出了一套公理系统假说,即“弱传播”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初始概念是“强弱”:“强弱是舆论世界最重要的属性与关系,并由此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舆论世界的公理系统包括“弱原理”和“四大规律”。

关于“弱原理”,作者指出,“除自然世界外,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这两个世界,前者是强世界,后者是弱世界。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在强弱属性、主次关系、轻重判断与情理导向上,两个世界方向基本相反。舆论世界是在争夺关注、争取认同与争抢表层中建构的表面世界。在其竞争性传播过程中,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在争抢表层中‘比表面积’大者占优势。”

“四大规律”指的是指的是舆论的弱定理(弱者优势)、舆论的情感律(情感强势)、舆论的轻规则(轻者为重)及舆论的次理论(次者为主)。就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舆论的“弱原理”与“四大规律”是舆论学的一组公理。公理之所以为“公理”,在于其无须证明,但可以验证。

在这一组“公理”之上,作者又提出“三论(舆论的性别论、主体论、本体论)”“三律(舆论的时间律、空间律、运动律)”“方法论工具(舆论的分析工具、解释工具与实战工具)”等理论和实战方法等。

方法论突破带来的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过于注重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者们排斥宏观、抽象的哲学思考,斤斤于数据统计,以精确运算为高;在传播实践中,唯点赞、转发量是求。毋庸讳言,传播学研究越来越沦为技术的“奴婢”、越来越沦为统计学的附庸,学问版图越来越缩小,也无怪乎被人目为“有术而无学”的学科。

《弱传播》的作者显然具有更高远的学术野心。他首先从宏观上提出,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第一个世界是现实世界,包括两个系统:自然的物质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系统。物质系统由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系统由社会科学研究。我们生活的第二个世界是舆论世界,应该由传播科学来研究。——这就为传播学争取了一个大大的“地盘”。

但现状是,人们对舆论世界的认识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最薄弱的;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舆论学对规律性理论的贡献也是最少的。

为什么呢?作者指出:“目前国内外舆论学理论谱系,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公理系统。”因此,作者引入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辨方法,提出上述一整套理论体系。作者宣称:“它(本书)不单是一本教人们如何公关、谈判、进行危机处理的工具书,还是一本舆论世界的哲学书。它试图解释舆论世界为什么跟现实世界不同,试图追问这个不同到底在哪里,而且,企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三大定律那样,尝试发现舆论世界的普遍性规律。”

方法论的突破带来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思维创见,发前人未发之覆,每一节都有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例如在舆论世界,一旦出现政府官员、有钱人和普通人的对峙,为什么舆论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先站在“弱者”一边?因为舆论世界的法则是“弱者优势”,生活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为什么一场APEC国际政要盛会,人们牢牢记住的却是领导人着装等花絮?这是“舆论的轻规则”决定:轻的东西最好传播,而舆论世界轻与重的判断和现实世界基本倒置。现实世界中不重要的东西,在舆论世界就非常重要。为什么在舆论场上讲道理行不通?因为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世界,舆论不讲道理,这就是“舆论的情感律”;更进一步,这是由舆论的性别决定的:舆论是“女性”!

类似精彩观点,书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再剧透了。

人们经常把那些在某个领域提出重要理论的人称为该领域的“立法者”,如牛顿因发现自然世界运行规则而被称为“自然立法者”。邹振东教授提出的“弱传播”理论体系,可谓是为“舆论世界”“立法”的一个尝试。

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可证伪性,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提出,而非绝对正确。不管“弱传播”理论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本书都是舆论传播领域难能可贵的一个尝试与突破。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34358365/article/details/87707347
今日推荐